打字猴:1.704865004e+09
1704865004
1704865005 [19] 王姗,人民卫生出版社编辑。
1704865006
1704865007 [20] 〔英〕诺曼·费尔克拉夫著,殷晓蓉译:《话语与社会变迁》,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60页。
1704865008
1704865009 [21] 《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第1411页。
1704865010
1704865011 [22] 〔德〕马克斯·韦伯著,林荣远译:《经济与社会·上卷》,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39页。
1704865012
1704865013 [23] Brown,1974,转引自谢静:《建构权威、协商规范:美国新闻媒介批评解读》,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
1704865014
1704865015 [24] 〔法〕皮埃尔·布尔迪厄著,褚思真、刘晖译:《言语意味着什么——语言交换的经济》,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86页。
1704865016
1704865017 [25] 时统宇:《电视批评理论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版,第6页。
1704865018
1704865019 [26] Macdonald,1995;Freidson,1994,转引自谢静:《建构权威、协商规范:美国新闻媒介批评解读》,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第43页。
1704865020
1704865021 [27] 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第194-196页。
1704865022
1704865023 [28] 张国良:《传播学原理》,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9页。
1704865024
1704865025 [29] 包亚明译:《布尔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02页。
1704865026
1704865027 [30] 同上,第192-193页,第196页。
1704865028
1704865029
1704865030
1704865031
1704865032 大众传播与媒介批评(首届两岸三地媒介批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1704863507]
1704865033 大众传播与媒介批评(首届两岸三地媒介批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媒介批评的现实与格局
1704865034
1704865035 大众传播与媒介批评(首届两岸三地媒介批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1704863508]
1704865036 媒介批评三题
1704865037
1704865038 胡智锋 周建新[1]
1704865039
1704865040 摘要 十几年来,中国内地的媒介批评对中国媒介自身发展、相关学术研究以及整个社会文化的引领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也同时存在不少问题,如呈现出“无语”、“无理”、“无力”的状态。未来的媒介批评研究若要发挥更大的作用,应当加强“中外结合”、“内外结合”、“事理结合”。
1704865041
1704865042 1996年初,《现代传播》——当时的《北京广播学院学报》编辑部承办了中国内地首次媒介理论批评研讨会,共刊登发表了6篇文章,介绍了媒介批评的起源、定义、特性、职责、理念、方法等。十几年来,我们一直在关注着中国媒介批评的发展,我们注意到: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国内地的媒介批评研究有了长足发展,对中国媒介自身发展、相关学术研究以及整个社会文化的引领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媒介批评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呈现出“无语”、“无理”、“无力”的状态;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未来的媒介批评研究应当加强“中外结合”、“内外结合”、“事理结合”。
1704865043
1704865044 今天,两岸三地的新闻传播界同仁首次聚集于此,对媒介批评展开研讨,这将为十几年来中国媒介批评的发展做出一个较为全面的总结,也将为中国媒介批评接下来的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今年正值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中国电视发展50周年,这又为本次研讨会的召开增加了十分重要的意义,必将在中国媒介批评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1704865045
1704865046 一、媒介批评的意义
1704865047
1704865048 媒介批评与大众媒介的发生发展相伴相随,以美国为例,媒介批评往往是在大众媒介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负面问题时,担当着矫正、监督、制衡的角色、职能。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新闻界流行着煽情主义、商业主义等不正之风,各大报纸为了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争相报道黄色、暴力、毒品、犯罪、灾难等负面信息,引起政府、研究者、读者的强烈不满,因此,美国新闻界开始反省,展开新闻自律大讨论,在这种背景下媒介批评应运而生。至今为止,无论是美国还是欧洲,其媒介批评研究都有上百年的历史,但在中国内地,媒介研究也只有十几年。尽管如此,中国内地的媒介批评研究还是对媒介自身发展、媒介学术研究的拓展以及社会文化的引领做出了积极贡献。
1704865049
1704865050 1.现实意义——促进媒介生产自觉自律。如同艺术生产、文学生产一样,完整的媒介生产应该包括品评、鉴赏、批评环节,媒介批评就是对媒介产品以及媒介产品引起的媒介现象、营造的媒介文化给予价值判断,因此只要媒介存在,媒介批评就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它就如同媒介的一面“反光镜”,时刻给媒介发展以警醒。20世纪90年代中期,媒介批评研究传入中国,当时整个中国的经济社会都处于转型期,大众传媒尽管处在快速发展时期,但同样面临着转型,媒介市场化、产业化趋势不可阻挡,由此带来了诸多问题:第一,媒体工作者尤其是一些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滑坡,出现滥用监督权、侵犯隐私权、“有偿新闻”等现象;第二,媒介产品的质量良莠不齐、鱼龙混杂,一些粗制滥造的低劣产品不仅造成了极大的浪费,更是带来了精神污染;第三,泛娱乐化、低俗化带来不健康的媒介文化;第四,传统的媒介管理体制不断受到置疑。这些现象的背后我们都能听到媒介批评的声音,例如对唯收视率、唯收听率、唯发行量的媒介评价标准的批判,对媒介工作者职业道德的拷问,对媒介伦理、媒介素养、媒介法规、媒介公信力、媒介美誉度的呼吁,对传媒体制种种弊端的质问,等等。及时指出了媒介发展中的不良现象,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这些不良势头的蔓延,基本回答了媒介发展中面临的困惑和迷茫,为净化整个媒介的生态环境,促进媒介生产朝着健康方向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1704865051
1704865052 2.学术意义——促进媒介研究全面深入。媒介批评研究自从由西方引入中国之后,便得到学界的普遍关注,迅速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一些学术期刊开辟了媒介批评研究专栏,甚至出现了专门研究媒介批评的杂志,还有一些重量级的科研项目获准立项,于是大量研究媒介批评的报告、论文、编著、译著和专著出现。在这种基础之上,媒介批评的研究在广度上不断拓展,在深度上不断深入,媒介批评的研究也愈发成熟。然而媒介批评的意义不仅在于一个研究领域的开掘和深化,更重要的是随着媒介批评的研究的深入,大众媒介的理论研究也随之深入和拓展,尤其是对新闻传播学研究、广播电视艺术学研究、电影学以及新闻出版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第一,媒介批评实践为媒介研究提供了鲜活的案例和素材。媒介批评深受各种媒介重视,它们或开辟专栏、或开辟专题,甚至开辟专门频道,积极开展媒介批评实践:如人民日报社编辑部公开出版的《人民日报评报选萃》、《新闻传媒阅评》;中央电视台利用央视国际网站开设《电视批判》频道;专业性的新闻传播类网站中华传媒网、综合性主流网站新华网以及门户网站新浪、搜狐等都有自己的传媒频道或者媒介批评专题,这些媒介批评实践活动及时、全面、集中反映了媒介的传播效果和媒介存在的问题,为媒介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的材料,为深入研究媒介发展的内在规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二,媒介批评在高校传媒教育中深受重视。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全国高等教育教学研究中心编写的《新闻学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研究报告》中,“媒介批评”被列为新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甚至在一些高校新闻传播学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考试中,媒介批评成为一门必考科目。第三,媒介批评在媒介研究中的地位越来越高。随着媒介批评研究的深入,媒介批评不仅仅存在于新闻传播学科,广播电视艺术学、电影学都出现了专门的批评研究,如在电视批评学、电影批评学的研究上都出现了一些有影响力的学者。值得一提的是,媒介批评受到文化批评者的关注,有学者甚至提出,媒介批评就是文化批评在新时期的反应。第四,媒介批评对相关学科的体系建设和完善是一个补充。文学的繁荣与文艺批评是分不开的,媒介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同样离不开成熟完善的批评体系,电视批评研究、电影批评研究、网络批评研究,为各自学科体系的完善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1704865053
[ 上一页 ]  [ :1.70486500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