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4898511e+09
1704898511
1704898512 该辞内容,说的是屈原被放逐以后,在江边湖畔一边流浪,一边吟歌;他脸色憔悴,皮包骨头。一位渔翁看见他,问道:“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故。”这时渔夫曰:
1704898513
1704898514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1704898515
1704898516 最后渔夫莞尔一笑,乃歌曰:
1704898517
1704898518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1704898519
1704898520 遂去,不复与言。
1704898521
1704898522 横井也有则把“圣人不凝滞于物”一句改为“柳不凝滞于物,任凭春秋风吹”。他把像“圣人不凝滞于物”这样的道学式艰辛之句改写为“柳不凝滞于物”,把“圣人”改写为“柳”,从而使句子泛浮出油滑的俳味。这的确妙不可言。
1704898523
1704898524 另外,他还把“濯吾缨”改写为“濯头巾(为俳谐宗匠所披带)”,这也是很巧妙的手法。
1704898525
1704898526 《勺子铭》:
1704898527
1704898528 有人欲以勺子为壁之装饰物,且嘱余作铭。
1704898529
1704898530 此处有一只“千早振的多贺勺子”,不用时,则与鼠游戏而藏匿于事物罐里;用之时,则有如虎之势而傲视于壁龛[56]。然杵[57]或擂小木,一旦效仿之,即亦得幸福之同感矣。此乃世所常言的勺子之定规也。
1704898531
1704898532 只要根据题目之注解就能明白,该文指的是某人把勺子作为壁龛的装饰物,还要别人为此作铭文的事。
1704898533
1704898534 “千早振”是表示牢固意思的词,也是常置于神、社、人、氏前面的枕词[58] ,因“多贺勺子”是多贺神社(在近江国,今属滋贺县)的物产,所以铭文开头就使用了这个枕词。而该词又引出了后面的“虎势”这个词。
1704898535
1704898536 “多贺勺子”是多贺神社作为守护神而销售的物品,因看上去像勺子,所以才有“多贺勺子”这个称呼。
1704898537
1704898538 所谓“用ひざれば……(用之)”,指的是《汉书·东方朔传》中的一则故事。据该传记说:
1704898539
1704898540 故绥之则安,动之则苦;尊之则为将,卑之则为虏;抗之则在青云之上,抑之则在深泉之下;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鼠。
1704898541
1704898542 《勺子铭》的“用ひざれば……”,就是巧妙运用《汉书》中的比喻来表述这样的意思:某人若受到重用,便会有虎一般的威势;若不被重用,则会像鼠一样隐遁逃匿。
1704898543
1704898544 勺子本来就是弯曲的,但在这儿却象征着物各付物、自在无碍的价值取向。这篇铭文认为,无论杵还是擂小木,一旦效法勺子的做法,也会获得幸福,并认为这就是所谓勺子的定规。
1704898545
1704898546 这篇铭文虽是小品,却以勺子为题材,并涉及杵、擂小木等材料,使这些普通物品也大放奇彩。作者巧妙利用了和汉故事及俚谚,交互使用洒落、滑稽、奇警和修辞等手法,使文字轻巧洒脱而富于幽默感,从而开辟了与芭蕉俳文迥然不同的风格。
1704898547
1704898548 《鹑衣》研究专家岩田九郎氏曾对该俳文集所具有的特色和价值以及在俳文史上所占的地位作过这样的详述:
1704898549
1704898550 首先,从内容特征方面观察,该书的思想和趣味极洗练,使其自身的俳味津津有味,并使之高雅而富于幽默,纤细而满怀激情;而思想之推移则极富变化流动性,从而使连句的联想功能得以拓展并受到确认。该书还在和汉故事、古今事宜、惯例、雅俗之格言、俚谣等方面,样样精通,并巧妙地作为文章之材料而运用自如。
1704898551
1704898552 其次,从形式特色方面看,该书使用了缘语、悬词、对句等一切修辞技巧,从而形成了流丽纤细、轻妙巧致的文体,并基于对身边事物的调度和动植物的拟人化,而显示出滑稽谐谑的风格,等等。特别是该书取材范围宽泛,俗中求雅趣,用俳人的眼光看待所有事物,使俳兴盎然,读后令人陶醉。
1704898553
1704898554 于是,便形成了由森川许六(l656~l715)的《风俗文选》开拓的,由各务支考(1665~1731)等的《和汉文操》进一步发展的,俳文的一个流派,即可称之为游文派的文章系谱。可以说,该派由于也有的《鹑衣》而达到了最完备的高度。而且,该派俳文还与芭蕉所创立的纯正清雅的俳文并驾齐驱,成为俳文的两大流派而传于后世。(《完本鹑衣新讲》附录一《鹑衣解说》)
1704898555
1704898556 我想,读了该文,不仅有助于对也有俳文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对所有俳文之文体的理解。
1704898557
1704898558 《鹑衣》自古以来就被作为俳文之白眉而受到高度评价,而岩田氏则干脆把《鹑衣》视为俳文的至宝。
1704898559
1704898560 基于以上描述,我想读者对俳文、俳句所具有的简素之精神会有进一步的认识了吧!
[ 上一页 ]  [ :1.70489851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