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4903730
[289]麦克洛夫林:《他的大名是比利·桑迪》,第164,169页。
1704903731
1704903732
[290]指魔鬼和耶稣,见《歌罗西书》1:12—13。——译注
1704903733
1704903734
[291]故事见《马太福音》4:3,显然桑迪添油加醋,口语化还特别明显。——译注
1704903735
1704903736
[292]故事来自《福音书》,即五饼二鱼的故事。四福音都提过门徒拿出五饼二鱼,而《约翰福音》6:9还提到过一个孩童有五饼二鱼,桑迪应该是根据这里杜撰出了很多细节。——译注
1704903737
1704903738
[293]Bruce Fairchild Barton(1886—1967),20世纪美国政治家、作家,共和党人。作者这里提到的是他的代表作,在书中,他把耶稣塑造成了世俗的、精明的现代商人。这本书有中译,加了个正标题“耶稣最伟大的CEO”。——译注
1704903739
1704903740
[294]维斯伯格:《他们聚集在河畔》,第248页;麦克洛夫林:《他的大名是比利·桑迪》,第177,179页。桑迪这里的语言表现出了一种对话语表达的新式暴力,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神职人员普遍如此。见雷伊·H.艾布拉姆斯(Ray H. Abrams):《举枪致敬的布道师》(Preachers Present Arms,纽约,1933年)。
1704903741
1704903742
[295]与基要主义宗教和基要主义美国精神联系在一起的,通常是性方面的基要主义态度,即专门恐惧正常的性和性异常。从后期的基要主义布道辞中,可以感觉到,这些布道辞的创作意图就是让听众害怕自己的性。关于这方面,查一查福音派文学中对跳舞和卖淫的态度会很有启发。桑迪认为,“方块舞的几个角摇来晃去,带动身体的位置,那姿势,正派社会容忍不了”;他提议立法禁止十二岁以上儿童去舞校;再立法严禁跳舞,直到婚后。麦克洛夫林:《他的大名是比利·桑迪》,第132,142页。
1704903743
1704903744
[296]麦克洛夫林:《他的大名是比利·桑迪》,第141—142,175,179页。
1704903745
1704903746
[297]《教派分立:美国新教的形态》,第314页。
1704903747
1704903748
[298]富兰克林是自然神论者,主张神学理性主义。下面提到的杰斐逊、潘恩的宗教观都与之相同。——译注
1704903749
1704903750
[299]这是神学中的理性主义,不同于哲学的理性主义。指凭借理性,而不是虔敬,就能认识上帝,以此反抗教会的训导。下面说的自然神论就是理性主义倾向,它志在消解宗教,往往被宗教人士定为无神论。——译注
1704903751
1704903752
[300]杰斐逊主张自然神论和神学理性主义,这两者都是共和主义宗教的核心。所以作者后面会把这三者联系在一起。——译注
1704903753
1704903754
[301]如见威廉·A.罗宾逊(William A. Robinson):《新英格兰的杰斐逊式民主》(Jeffersonian Democracy in New England,纽黑文,1916年),第128—141页,论述了新英格兰浸礼宗的共和主义倾向。
1704903755
1704903756
[302]弗农·施托弗(Vernon Stauffer)在《新英格兰和巴伐利亚光明会》(New England and the Bavarian Illuminati,纽约,1918年)中,最为生动地描述了法国大革命后出现的、对革命和不信上帝的严重焦虑。虽然在18世纪末,美国精英中的确弥漫着种种温和的哲学怀疑论,但是,这主要是私人信条,并没有要劝人改变信仰。在法国大革命和杰斐逊式民主兴起之后,上层理性主义者很少再像以往一样对公众传播理性主义。像以利户·帕尔默(Elihu Palmer)那样志在变革的怀疑派,虽然想在中下层民众中将共和主义与怀疑论联合起来,但还是觉得寸步难行,尽管在纽约、费城、巴尔的摩、纽堡有若干自然神论派的社团。见G.阿道夫·科赫(G. Adolph Koch):《共和主义宗教》(Republican Religion,纽约,1933年)。
1704903757
1704903758
[303]凯瑟琳·C.克利夫兰(Catherine C. Cleveland):《西部的大复兴,1797—1805》(The Great Revival in the West,1797—1805,芝加哥,1916年),第111页。马丁·E.马蒂(Martin E. Marty)在《不信上帝者》(The Infide,克利夫兰,1961年)中主张:在美国,不信上帝的力量非常薄弱,所以它本身并不严重,但是,在正统布道辞里,在宗教团体针对神学问题的相互攻击中,它非常重要,是一个令人恐慌的词。
1704903759
1704903760
[304]关于不同形式的牧师制度,见罗伯特·S.迈克尔森:《1850年至今的美国新教牧师》,载于尼布尔和威廉斯:前揭,第250—288页。
1704903761
1704903762
[305]麦克洛夫林:《他的大名是比利·桑迪》,第125,132,138页。
1704903763
1704903764
[306]布拉德福德:前揭,第58—60页;麦克洛夫林:《现代信仰复兴思潮》,第213页;关于慕迪的这种注重实用的宽容,见第275—276页。
1704903765
1704903766
[307]《文明需要宗教吗?》(Does Civilization Need Religion?,纽约,1927年),第2—3页。我相信,读者会清楚,我的讨论对象是作为群体运动的基要主义,而不是那些思想更深刻的、现代主义的批评者。关于后者,见J.格雷欣·梅琴(J. Gresham Machen):《基督教与自由主义》(Christianity and Liberalism,纽约,1923年)。关于基要主义的思想发展,见斯图尔特·G.科尔(Stewart G. Cole)的《基要主义史》(The History of Fundamentalism,纽约,1931年)。
1704903767
1704903768
[308]麦克洛夫林:《他的大名是比利·桑迪》,第278页。
1704903769
1704903770
[309]Kulturkampf,德文,指现代的民主国家与天主教之间围绕着教权、经济、文化等问题展开的争端,它首先出现于德国。在美国,19世纪曾出现过天主教与路德宗的文化斗争,这同于德国。但这里说的20世纪的文化斗争为宗教保守派与世俗派之争,与德国不同。美国语境中,一提到文化斗争,一般即指文化自由派与文化保守派之争。——译注
1704903771
1704903772
[310]Al Smith,民主党成员,美国第一位竞选总统的天主教徒,主张开放饮酒,受到了西部和南部保守派(尤其是三K党)的攻击。1928年美国大选,败于共和党胡佛。作者下面提到了自己的论文,他假设:如果不是史密斯这样的天主教徒与胡佛竞选,而是一位新教徒代替史密斯,民主党能否获胜?显然答案是肯定的,史密斯的天主教徒身份给他减票不少。——译注
1704903773
1704903774
[311]指胡佛之后民主党罗斯福1933年当选总统,罗斯福为圣公会信徒。——译注
1704903775
1704903776
[312]关于史密斯的成就,见我的论文《一位新教徒在1928年能否击败胡佛?》(“Could a Protestant Have Beaten Hoover in 1928?”),《记者杂志》(The Reporter),第22卷(1960年3月17日),第31—33页。
1704903777
1704903778
[313]Hiram W. Evans(1881—1966),美国白人至上主义者、极端民族主义者,职业是牙医。——译注
1704903779
[
上一页 ]
[ :1.7049037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