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044810
副词innocently,作者好似在不经意间一笔带过,其实,此副词,表面述实,实则写人。其丈夫和Veronica有染,到了难舍难分的地步,Lisa还蒙在鼓里,全然不知。一个innocently巧妙地向读者暗递了此信息。同时,Lisa的个性也由innocently一词带出。将此句译成“纯洁的莉莎”,不识innocently之非表象美也。此句可译:不知隐情的莉莎/没有心计的莉莎。
1705044811
1705044812
赏析美的感受实质上就是创造美的过程。在审美的创造中,人的大脑两半球交替兴奋,协同作用,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得以充分展开,审美的乐趣、创造的乐趣逐渐实现了高尚的审美直觉性和理智性的一体化。此时此刻的审美直觉性和理智性会让译者的审美思维空前活跃,审美感官空前敏锐,审美联想空前驰骋。
1705044813
1705044814
如“Delicate Wives”的首段另有一句:
1705044815
1705044816
When Les Miller heard about the event, from his wife, Lisa, who was breathlessly fresh from a session of gossip and women’s tennis, he was stung by jealousy: he and Veronica had had an affair the previous summer, and by the rights of love he should have been the one to be with her and to save her heroically.
1705044817
1705044818
其中有一个定语从句:
1705044819
1705044820
… who was breathlessly fresh from a session of gossip and women’s tennis
1705044821
1705044822
众所周知,fresh from是英语的一个固定搭配,意思是:just returned from(刚从…归来)。审美意识告诉我们,笔力纵横的John Updike一般不太可能如此使用这个固定搭配,更可能的是,这个fresh跟前面的breathlessly构成翻新出奇的搭配,breathlessly fresh似可译成:娇喘吁吁,却容光焕发。在貌似寻常搭配,寻常字眼里,能觉察其美学的非表象要素,让译者着实感受到“书中自有颜如玉”的深广寓意。
1705044823
1705044824
“Delicate Wives”的首段可译:
1705044825
1705044826
维罗妮卡·霍斯特被蜜蜂螫了一下,这本该只给她造成片刻的烦恼和疼痛而已,在29岁这个年龄,维罗妮卡显然正处健康的巅峰阶段,不料,她却易患过敏性休克,这一螫险些要了她的命。幸好,丈夫格雷戈尔在她身边,他赶紧把不省人事、气息奄奄的维罗妮卡抱上他们的车,风驰电掣、横冲直撞地穿过镇中心,将她送入医院救治脱险。莱斯·米勒是从妻子莉莎那里听说此事的。当时莉莎刚刚打完一场网球回来,当然球场上少不了一席东家长西家短的闲话,但见她娇喘吁吁,却容光焕发。听闻此事,莱斯被妒忌心所螫:上个夏天,莱斯和维罗妮卡·霍斯特曾有过一段情。藉爱之名,在维罗妮卡身边,演绎英雄救美的,理应是他呀。事后,格雷戈尔居然还有心情跑了一趟警察局,解释他为何置停车信号于不顾而飞车过街。“这好像挺不可思议的,”不知隐情的莉莎跟丈夫说,“维罗妮卡都快三十了,明摆着,以前从来没被螫过,所以谁都不会料到她的反应会如此强烈。我小时候经常被螫,你不也是吗?”
1705044827
1705044828
2.4 主观的非功利性与客观的社会功利性的辩证统一
1705044829
1705044830
2.4.1 非功利性
1705044831
1705044832
没有功利,兴趣才能张扬成才华。
1705044833
1705044834
潜心体会文字之优美。到自然中去印证语言的活力,对现代生活而言,几乎成了奢侈的梦想。但是,必须同时指出的是,离开了“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环境和心情,我们对于语言的审美也是难以达到理想境界。
1705044835
1705044836
《论语·先进第十一》中有如此一段文字:
1705044837
1705044838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1705044839
1705044840
把这段话翻译为现代汉语,就是:
1705044841
1705044842
子路、曾皙、冉有和公西华四人陪孔子坐着。孔子说:“我比你们虽说大点,但不要因此妨碍你们发表意见。平日你们总说‘没人知道我呀’,那么倘若现在有人知道你们,你们能干些什么呢?”子路急忙回答说:“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外有军侵,内有饥荒,这样的国家让我来治理,只需三年,我能让人民勇敢,而且明白一些道理。”孔子听完微微一笑。孔子又问冉有(求):“你的意思呢?”冉有回答说:“一个方圆六七十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假如让我来治理,只要三年,我可以使人民丰衣足食,至于礼乐教化之类的事情,那就等贤达君子了。”孔子又问公西华(赤):“你呢?”公西华回答说:“不敢说我就能胜任,不过可以试着学学。宗庙祭祀,或者会盟他国等事,我愿穿上礼服,戴上礼帽,担当一个司仪的角色。”孔子这时转身问曾皙(点):“那么你呢?”正在鼓瑟的曾皙收住曲声,铿的一声把瑟放下一边,站起来说:“我的想法跟他们几位有所不同。”孔子说:“说说有什么妨碍呢?不过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说:“在晚春之际,春服也做好了,邀上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小孩儿,在沂水游一游,洗洗澡,然后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回家。”孔子听完,长叹一声说:“我赞同你呀!”
1705044843
1705044844
沂水在山东曲阜县南,有温泉流入,所以晚春即可游浴。舞雩地则是原来鲁国求雨之地,有祭坛和树木,凉爽可人。孔子四个弟子的志向不同,似乎每况愈下,但孔子赞叹曾皙的想法,可见与其入乎其内为名缰利锁所累,不如出乎其外而自由自在。这也正是《论语·述而第七》孔子的志向:“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705044845
1705044846
与其他人文和自然科学不同,美学具有非功利性的特征。在日常生活中,功利性往往与现实性相连,即一门学科可以直接生成改进现实状况的知识和技术。从美学的历史发展可以看出,人类对美的追求既不可能直接增加物质财富,也不可能直接为现实生产实践提供具体指导。
1705044847
1705044848
文学是审美的,这就是说,文学往往是无功利的,即无论作家或读者都没有直接的实际目的,并不企求直接触及现实世界。丹麦批评家勃兰兑斯举过一个例子说明文学的无功利性:“我们观察一切事物,有三种方式——实际的、理论的和审美的。一个人若从实际的观点来看一座森林,他就要问这森林是否有益于这地区的健康,或是森林主人怎样计算薪材的价值;一个植物学者从理论的观点来看,便要进行有关植物生命的科学研究;一个人若是除了森林的外观没有别的思想,从审美的或艺术的观点来看,就要问它作为风景的一部分其效果如何。”〔7〕
1705044849
1705044850
出于实际目的的人,自然关心森林如何带来物质财富;出于理论探究的人,为森林的科学研究价值所吸引;而出于文学观察的人(如诗人),则以“审美的或艺术的观点”深深地沉浸于森林外观的美景之中。显然,商人由此激发财富欲,科学家升起探索欲,这两种都是功利的;文学家则获得审美体验,这是无功利的。所以康德讲:“那规定鉴赏判断的快感是没有任何利害关系的……一个关于美的判断,只要夹杂着极少的利害感在里面,就会有偏爱而不是纯粹的欣赏判断了。”〔8〕由于是无功利的,文学才能是审美的。换言之,审美的正是无功利的。
1705044851
1705044852
文学的这种无功利性集中体现在作家的创作活动和读者的阅读过程中。刘勰讲“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9〕正是强调创作中要舍弃直接的功利考虑而以淡泊、宁静之心对待。朱熹认为,举世学诗者之所以难以出好诗,“只是心里闹不虚静之故”,“心里闹如何见得”。这里的“心里闹”指功利考虑,“虚静”就是无功利之心。在朱熹看来,只有“虚静”或“心虚理明”才可能作出好诗。〔10〕读者也需要保持无功利目的才能进入文学的审美世界:“中国人看小说,不能用鉴赏的态度去欣赏它,却自己钻入书中,硬去充一个其中的角色。所以青年看《红楼梦》,便以宝玉、黛玉自居;而老年人看去,又多占据了贾政管束宝玉的身份,满心是利害的打算,别的什么也看不见了。”〔11〕所谓“满心是利害的打算,别的什么也看不见了”,是指读者抱有实际功利目的,致使无功利的“审美距离”消失,从而无法“欣赏”小说的美。
1705044853
1705044854
陶渊明的一生,有其崇尚自然质朴的美学追求,从根本上说,取决于陶渊明的“自然”哲学。在他看来,人为的繁复的礼仪破坏了社会的自然性,矫饰的行为破坏了人性的自然性,那么,诗歌在外现形式上的过度追求,也必然破坏感情的自然性。陶渊明的美学追求使他绝少使用浓艳的色彩、夸张的语调、深奥的语汇、生僻的典故。在他的诗歌中,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质朴清丽而又流传千古的佳句;在他的散文中,《桃花源记》最为著名。文章的语言优美而朴素。如写武陵渔人初入桃源的一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写桃花源中风光:“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种文笔,使语言、意境、主题达到完美统一。
1705044855
1705044856
苏东坡崇拜陶渊明,晚年写了很多“和陶”诗,而且苏东坡把写诗的出发点总结成一条美学的定律——叫做“绚烂至极,归于平淡”。意思是,写得斑驳、写得缤纷五彩,当然很好,但这并不是至高境界,再提升一层,平淡的境界乃至高境界。
1705044857
1705044858
陶渊明的美学理念和美学追求,使他的潜才得以极致的挥洒,成为中国文学史不多的历经千年始终被人们当作学习楷模的诗文巨匠。
1705044859
[
上一页 ]
[ :1.7050448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