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045999
1705046000
〔6〕 转引自孙迎春主编:《译学大词典》,北京: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9,第161页。
1705046001
1705046002
〔7〕 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第161页。
1705046003
1705046004
〔8〕 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第40~41页。
1705046005
1705046006
〔9〕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1705046007
1705046008
〔10〕 朱熹:《清邃阁论诗》,见《朱子文集大全类编》。
1705046009
1705046010
〔11〕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载《鲁迅全集》第八卷,第350页。
1705046011
1705046012
〔12〕 王朝闻主编:《美学概论》第84页。
1705046013
1705046014
〔13〕 《鲁迅全集》第四卷,第263页。
1705046015
1705046016
〔14〕 郭沫若:《论国内的评坛及我对于创作上的态度》,《沫若文集》第十卷,第108页。
1705046017
1705046018
〔15〕 鲁迅:《小品文的危机》,《鲁迅全集》第四卷,第443页。
1705046019
1705046020
〔16〕 桑塔耶那:《美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第39~40页。
1705046021
1705046022
〔17〕 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第288页。
1705046023
1705046024
〔18〕 陈良运:《中国诗学体系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第51页。
1705046025
1705046026
1705046027
1705046028
1705046030
翻译美学 问美篇
1705046031
1705046033
第一章 英语,你美在哪里?
1705046034
1705046036
1 音美
1705046037
1705046038
1.1 音韵
1705046039
1705046040
语言不仅具有交际功能,还具有审美功能。
1705046041
1705046042
在审视语言的交际与审美的双重功能时,Jackendoff依据乔姆斯基(Chomsky)的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提出了语言的音乐语法(musical grammar),认为人的音感(musicality)同普遍语法一样,也是与生俱来的。语言内在的音乐性驱使人们说话、写作时选择具有节奏感和韵律美的词语,以展示语言的音乐美,独享或与人共享审美愉悦,这是音韵美的人类认知共性。〔1〕我国南梁文学家沈约早就提出的“文章之音韵,同弦管之声曲”,真实描写了语言的音韵美。
1705046043
1705046044
从语言学的角度看,韵律词是构词的产物;从美学角度看,韵律词是平衡的工具。语言正是具有与音乐相似的节律与和谐优美的音色,才别添一番情趣。
1705046045
1705046046
音韵熏陶与享受,始于摇篮。摇篮曲、儿歌等,充分体现着音韵之美。甚至有报道说,将图像与声音同时展示给幼童(四岁前),他们更关注声音。〔2〕因此,人之初,言说能力重要性大于视觉。儿童在咿呀学语时,也会不知不觉中使用双声或叠韵来表达自己简单的思想。如中国儿童初学语言时,会使用“果果”来指代水果。旧时汉语的儿童启蒙读物,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和《今古贤文》等均以韵文形式出现。英美儿童也常用bobo来指代book。英语的童谣(Nursery Rhyme)也均以押尾韵为主要押韵形式。如:
1705046047
1705046048
Baa, baa, black sheep,
[
上一页 ]
[ :1.70504599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