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5046767e+09
1705046767
1705046768 “通感”,虽古已有之,但直至20世纪60年代,这一术语才由钱钟书先生从西方引进,后亦称“联觉”。英语是Synaesthesia(美语拼作Synesthesia)。
1705046769
1705046770 “通感”是人类共有的一种生理现象。从解剖学的角度来看,人类的触觉、味觉、嗅觉、听觉和视觉等五大感觉器官是相互通连的,而人类五官相通的生理结构必然表现为心理结构。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人类的感觉系统是一个整体,各感受器官在大脑皮质调节下相互作用。通感这一生理过程必然表现为心理过程,这一心理过程又必然反映在人类语言中,成为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
1705046771
1705046772 西方修辞学通常把通感归入比喻(Metaphor),称之为“通感式比喻”(Synaesthetic Metaphor)。这个归纳很有道理。朱自清的名篇《荷塘月色》中的两句著名的通感例句就能说明这个道理。
1705046773
1705046774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1705046775
1705046776 这是典型的通感句,视觉(“光与影”)和听觉(“奏着的名曲”)的错位,实际形成的是一个比喻,即将可见的光和影比作可闻的名曲。
1705046777
1705046778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1705046779
1705046780 同样,嗅觉(“清香”)和听觉(“歌声”)在上句产生了错位,即所谓使用了通感,而这种所谓通感,不也就是一种比喻吗?——将鼻可闻的清香比作耳可闻之歌声而已。
1705046781
1705046782 吕叔湘先生认为:词的组合变化乃语言魅力所在。其实,不仅是语言的魅力,更是思想的魅力。一种创造性,一个新的认识往往由此而诞生。〔9〕
1705046783
1705046784 乌尔曼(Ullmann)曾经指出,一种十分普遍的比喻是基于由一种感官的感觉向另一感官的感觉挪移。没有感觉之间的挪移,比喻便不可思议。〔10〕
1705046785
1705046786 当我们把目光投向转义,特别是跟触觉、味觉、嗅觉、听觉和视觉相关联的转义词的时候,便能发现,转义其实也是以通感为其理论依据的。
1705046787
1705046788 《美国传统词典》对synaesthesia的释义之一是:A condition in which one type of stimulation evokes the sensation of another. (联觉:一种刺激激发起另一种感觉的状态。)这个措辞比较宽泛的释义也可佐证:英语词汇的转义现象,主要也是以Synaesthesia为其理论支持的。
1705046789
1705046790 sour用作形容词时,其本义是“酸的;酸腐的”。如:The milk has turned sour. (这牛奶已经发酸了。)但是,这个味觉形容词却在英语中更多地被用其转义。而这种转义又可进一步细化为两类,一类是跟读者的五大感觉有牵连。如:
1705046791
1705046792 play a sour note 奏出刺耳的音调(味觉→听觉)
1705046793
1705046794 sour expression 烦躁的表情(味觉→视觉)
1705046795
1705046796 He gave me a sour look. /他向我投来酸溜溜的一瞥。(味觉→视觉)
1705046797
1705046798 然而,所谓转义,除了在五大感官之间转之外,更多的是由五大感官的感受转到别处,而并非局限于五大感官的感受之内。仍以sour一词为例:
1705046799
1705046800 take a sour view of things 对事物持阴郁的看法
1705046801
1705046802 a sour job 枯燥无味的工作
1705046803
1705046804 a sour temper 坏脾气
1705046805
1705046806 可见,所谓转到别处,这个别处,就是一种心态,一种心理感受。以上的“阴郁的”、“枯燥无味的”、“坏脾气”无不如此。
1705046807
1705046808 当sour用作动词时,情况相似。如:
1705046809
1705046810 sour on ballet→不再喜欢芭蕾舞
1705046811
1705046812 sour sb. on sth. 使某人对某事失望
1705046813
1705046814 假如我们从更高的角度来审视Synaesthesia,就会发现,五大感官的感受之所以能互通、能借用、能转移,完全受心理感受的支配,或者可以更准确地说,都归结到心理感受上去。心理感受既是桥梁,又是终点。转义现象所以风行于英语,其根本原因在于转义词汇比普通词汇能激起读者或听者更多更大的心理涟漪。试比较:
1705046815
1705046816 a. It is increasingly evident that relations between them have soured badly.
[ 上一页 ]  [ :1.70504676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