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163212
1705163213
“臣闻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狱之吏是也。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19]。故盛服先生不用于世,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20],实祸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方今天下,赖陛下恩厚,亡金革之危、饥寒之患,父子夫妻戮力安家[21],然太平未洽者,狱乱之也。夫狱者,天下之大命也,死者不可复生,绝者不可复属[22]。《书》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23]。’今治狱吏则不然,上下相驱,以刻为明,深者获公名,平者多后患。故治狱之吏,皆欲人死,非憎人也,自安之道在人之死。是以死人之血流离于市,被刑之徒比肩而立,大辟之计岁以万数[24]。此仁圣之所以伤也。太平之未洽,凡以此也。夫人情安则乐生,痛则思死。棰楚之下[25],何求而不得?故囚人不胜痛,则饰辞以视之[26];吏治者利其然,则指道以明之;上奏畏却,则锻练而周内之[27]。盖奏当之成,虽咎繇听之[28],犹以为死有余辜。何则?成练者众,文致之罪明也。是以狱吏专为深刻,残贼而亡极,愉为一切[29],不顾国患,此世之大贼也。故俗语曰:‘画地为狱议不入,刻木为吏期不对。’此皆疾吏之风,悲痛之辞也。故天下之患,莫深于狱,败法乱正,离亲塞道,莫甚乎治狱之吏。此所谓一尚存者也。
1705163214
1705163215
“臣闻乌鸢之卵不毁[30],而后凤凰集;诽谤之罪不诛,而后良言进。故古人有言:‘山薮藏疾[31],川泽纳污,瑾瑜匿恶[32],国君含诟[33]。’唯陛下除诽谤以招切言,开天下之口,广箴谏之路,扫亡秦之失,尊文武之德,省法制,宽刑罚,以废治狱,则太平之风可兴于世,永履和乐,与天亡极,天下幸甚!”
1705163216
1705163217
上善其言。
1705163218
1705163219
[1] 本文是路温舒在汉宣帝即位之初呈上的一篇奏章。作者建议废除诽谤之罪,广开箴谏之路,崇尚德治,放宽刑罚。
1705163220
1705163221
[2] 昭帝:汉昭帝刘弗陵,武帝的少子,公元前86年至前74年在位。
1705163222
1705163223
[3] 昌邑王:刘贺,武帝孙。昭帝死后,迎立刘贺即位,不久,因饮酒淫乐被废。
1705163224
1705163225
[4] 宣帝:汉宣帝刘询,武帝曾孙,公元前73年至前49年在位。
1705163226
1705163227
[5] 无知:公孙无知,春秋时齐人。公孙无知杀齐襄公自立,不久亦为国人所杀。
1705163228
1705163229
[6] 骊姬:春秋时晋献公宠妃。献公年老后,骊姬欲使亲生子即位,逼死太子申生,逼走公子重耳和夷吾。史称“骊姬之难”。
1705163230
1705163231
[7] 文公:晋文公重耳,公元前636年至前628年在位。伯:称霸。
1705163232
1705163233
[8] 赵王:赵王如意,汉高祖子,母戚夫人。高祖死后,被吕后毒杀。
1705163234
1705163235
[9] 诸吕:吕氏家族。汉惠帝死后,吕后专权,家族中多人封为列侯。吕后死,诸吕恐被诛伐,图谋叛乱,为太尉周勃、丞相陈平等铲除。
1705163236
1705163237
[10] 孝文:汉文帝刘恒。太宗:文帝的庙号。
1705163238
1705163239
[11] 润:润泽,惠及。
1705163240
1705163241
[12] 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
1705163242
1705163243
[13] 囹圄(línɡ yǔ灵禹):牢狱。
1705163244
1705163245
[14] 隽异之恩:非常之恩。
1705163246
1705163247
[15] 即世:去世。
1705163248
1705163249
[16] 大将军:指霍光。武帝临终前,拜大司马大将军,受遗诏辅佐幼主。
1705163250
1705163251
[17] 股肱(ɡōnɡ工):大腿和手臂。此处意为辅佐。
1705163252
1705163253
[18] 正即位:帝王新即位,改朝换代,都要改正朔。
1705163254
1705163255
[19] 遏:阻止。
1705163256
1705163257
[20] 熏心:迷住心窍。
1705163258
1705163259
[21] 戮(lù陆)力:合力,勉力。
1705163260
1705163261
[22] 绝:断。属:接。
[
上一页 ]
[ :1.70516321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