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178450
1705178451
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十二月,苏东坡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人皆以为苦,他却苦中作乐。他发现黄州猪肉价很贱,当地人不爱吃。这正合了东坡的胃口,于是写了一首《猪肉颂》(也叫《食猪肉诗》):
1705178452
1705178453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1705178454
1705178455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1705178456
1705178457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1705178458
1705178459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1705178460
1705178461
早辰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早辰起来打两碗”,周紫芝《竹坡诗话》也作“每日起来打一碗”。
1705178462
1705178463
这煮熟的肉就是今日川菜“东坡肉”的前身。大约政敌们见东坡在黄州过得如此逍遥快活,元丰七年(1084),把他调离黄州,前往汝州任职去了。
1705178464
1705178465
苏东坡喜爱吃猪肉,与川人普遍养猪有关。四川在唐代就已经家家养猪了。川人养成了爱吃猪肉的习惯,作为川人的苏东坡自然也喜爱吃猪肉。有一首抬工号子是这样唱的四川省青神县志编纂委员会编:《青神县志》,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608页。
1705178466
1705178467
嫂子好伤心,猪儿拱花生。
1705178468
1705178469
豆渣当顿喂,细糠米汤均。
1705178470
1705178471
屠户下乡问,猪儿几百斤。
1705178472
1705178473
拖到杀房去,尖刀戳进身。
1705178474
1705178475
捶它几棒棒,吹胀八股筋。
1705178476
1705178477
烧起滚开水,刮得光生生。
1705178478
1705178479
连环高吊起,开膛又抽筋。
1705178480
1705178481
短斤少两卖,常常扯大筋。
1705178482
1705178483
扯筋就扯筋,啳他老母亲。
1705178484
1705178485
我们且不去说号子中的“捶”“啳”“杀房”“扯筋”“八股筋”“滚开水”“光生生”等方言词汇,单说这首抬工号子,唱的是川人宰猪的过程。“川人素喜食猪”,在丁宝桢向皇帝呈上的奏疏中这样说道:“川省之食猪,较南北各地为盛。”(《蜀海丛谈》卷1)喜欢吃猪肉,自然宰猪就多,在人口只有四百万的清代末年,“川省每年约共宰猪三百万只之谱”(《蜀海丛谈》卷1);喜欢吃猪肉,自然养猪的人家也多,正所谓“黑毛猪儿家家有”,因此有人说“川人嗜此肉,家家养猪”(《漫叟诗话》),并以此来考证杜诗的“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的“乌鬼”便是猪。
1705178486
1705178487
食物分类的精细程度,最终彰显的是饮食文化。宋代有则笑话:有人在汴京城里买了个小妾,据说她曾在当朝太师蔡京府的包子房里做过活。有一天这人心血来潮,想见识下太师府上的包子是啥味道,就叫小妾做一笼来尝尝。小妾推说自己不会做:我只是包子房里专职理葱丝的罢了,焉能做包子?(《鹤林玉露》卷6“缕葱丝”条)
1705178488
1705178489
这是讽刺蔡京的穷奢极欲,就连吃包子都要配备个丫头专职理葱丝。但是在这里要说的是,分工越细,食物便会制作得越精细。四川人好吃,而且“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1705178490
1705178491
二
1705178492
1705178493
似乎从孟子讲“君子远庖厨”之后,中国人便把进厨房的工作交给了女性。所谓“上得厅堂,下得厨房”,下厨成了男性的择偶标准之一;“三日入厨房,洗手做羹汤”,新进门的媳妇也会自觉承担起下厨的家务。但是四川男性因性“好滋味”,他们往往亲自挽袖下厨。既是能烹文煮字的文豪,又是能炒菜煮饭的厨师,两种身份兼而有之的,苏东坡之前有司马相如,苏东坡之后有李劼人。
1705178494
1705178495
司马相如当年以一曲《凤求凰》情挑卓文君。卓文君情迷相如,一夜连赶百里地,从临邛来到成都与他相会。卓王孙看不上家徒四壁的司马相如,扬言要与卓文君断绝父女关系,并断了她的经济来源。司马相如养不起这位富家千金,于是两人合计到临邛街头开了一家小酒馆,日日文君沽酒,相如涤器。肇卓王孙的皮,丢卓王孙的脸。在亲友们的奉劝下,卓王孙才和女儿和好如初,并接受了这个穷女婿。
1705178496
1705178497
道光十三年钱塘汪氏振绮堂写刻本《瓶笙馆修箫谱》卓女当垆司马相如是最早下海开馆子的四川作家,而在民国时期,成都作家李劼人先生也效法先贤下海开馆子。司马相如“开馆子”,是一种策略。而李劼人先生开馆子,那却是出于个人的爱好。说到四川方言小说创作,那必定首推李劼人先生。车辐先生说:“要懂成都的人情世故嘛,你不如读读李劼人的小说。”何满子:《序车辐〈锦城旧事〉》。车辐:《锦城旧事》,四川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8页。作为一个作家,他还是实业家,办过纸厂也开过餐馆。开餐馆的事情还在当时的成都引起过不小的轰动。在1930年7月3日写给友人的信中,李劼人先生说自己:“于住宅之外,佃铺面一间,开一小餐馆,我作堂倌,妻掌刀俎,通力合作,如天之愿,或可少获余利,以清宿负。此小餐馆不中不西,定名‘小雅’,一切筹备已妥,半月后即开张。从此不为人师,而为人役,亦人生一快事也。”李劼人:《李劼人全集》(第10卷),四川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第19页。他辞去大学里的教职,系上围裙开餐馆当堂倌,不免成为成都茶馆里摆龙门阵的谈资。餐馆名叫“小雅轩”,清雅而别致。
1705178498
1705178499
有成都这么多“好吃嘴儿”捧场,毋庸考证,“小雅轩”的生意定是极好的。还有一点可以肯定的,那便是当时小雅轩最强的竞争对手当数“姑姑筵”。
[
上一页 ]
[ :1.7051784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