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179123
1705179124
李白诗《江夏赠韦南陵冰》里有个韵段:
1705179125
1705179126
昨日绣衣倾绿樽,病如桃李竟何言?
1705179127
1705179128
昔骑天子大宛马,今乘款段诸侯门。
1705179129
1705179130
赖遇南平豁方寸,复兼夫子持清论。
1705179131
1705179132
有似山开万里云,四望青天解人闷。
1705179133
1705179134
诗句里的韵脚分别是“言”“门”“论”“闷”,但是在《广韵》系统里,“言”属于平声二十二元;“门”和“论”属于平声二十三魂,“闷”属于去声二十六慁。按照通常惯例,元部韵和相邻的魂部韵可以通押,但二者却不能和去声二十六慁部相押。对于这种特殊的用韵情况,有专家指出“这种情形的出现应该是受到了李白自己的方音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特殊情形全是平声和去声通押。李白直到二十多岁才离开他的故乡,他所操的口语自然是当时的四川话。其诗文的用韵当然要受到他的方音的影响”。鲍明炜:《李白诗的韵系》,《南京大学学报》第一期,1957年,第38页。在唐代的四川方音里,有个特殊的现象,早在隋朝时期,语言学家陆法言、颜延之等人就已经发现,并记录在《切韵》的序言中了,那就是“梁益平声似去”。在地属梁益的四川方言中,因为平声和去声读音相近,因此李白这首诗以自己的方音押韵。
1705179135
1705179136
在李白的其他诗里也有类似平声与去声相押的例子,如《醉后赠从甥高镇》诗中平声的“人”“春”“巾”“贫”便是和去声的“鬓”“蔺”押韵。假如知道李白是以四川“平声似去”的家乡方音押韵,就不会怪罪李白“醉后”胡乱写诗了。
1705179137
1705179138
李白在诗歌中对四川方言的使用,直接影响到了北宋时的大文豪苏轼。这一点南宋胡仔在《宋景文笔记》基础上曾作过进一步的解释:
1705179139
1705179140
苏子瞻,蜀人也。作《后赤壁赋》云:“呜呼噫嘻,我知之矣。”《洞庭春色赋》云:“呜呼噫嘻,我言夸矣。”皆用此语。(《苕溪渔隐丛话后卷》卷4)
1705179141
1705179142
二
1705179143
1705179144
苏东坡是继李白之后四川又一位伟大诗人,像他的蜀中前辈李白一样,苏东坡也常在他的诗词中使用方音方语。《方言据·小引》称:“韩苏二公著诗,多用诸书古文奇字及方土之语。”韩指唐代文豪韩愈,苏则指宋代文豪苏东坡。
1705179145
1705179146
东坡的许多诗里可以看到四川方言词汇。如:
1705179147
1705179148
东坡八首(其一)
1705179149
1705179150
种稻清明前,乐事我能数。
1705179151
1705179152
毛空暗春泽,针水闻好语。
1705179153
1705179154
分秧及初夏,渐喜风叶举。
1705179155
1705179156
月明看露上,一一珠垂缕。
1705179157
1705179158
秋来霜穗重,颠倒相撑拄。
1705179159
1705179160
但闻畦陇间,蚱蜢如风雨。
1705179161
1705179162
苏轼在诗前小《叙》中说道,这首诗是他贬官到黄州的第二年写的。他还把“毛空暗春泽”作了一个注释:“蜀人以细雨为雨毛。”“雨毛”就是“毛雨”,即今日说的“毛毛雨”。“毛空”自然就是下着毛毛雨的天空。同时他又把“针水”解释了一番:“稻初生时,农夫相语,稻针水矣。”这两个词今日四川方言里仍在使用。
1705179163
1705179164
“毛”是“靡”字的音转,“靡”是小的意思。扬雄《方言》:“私小也,秦晋曰靡。”由“靡”字音转而来的“毛”也是小的意思。因此微微细雨,便叫“毛毛雨”。至今蜀中仍用谚语“杯杯酒吃坏家当,毛毛雨打湿衣裳”来表达防微杜渐的意思。“毛”除了有细、小的意思外,还有无的意思。苏东坡就曾有过一个与“毛”相关的笑话。
1705179165
1705179166
东坡曾对好友刘贡父此处引朱弁《曲洧旧闻》为东坡与刘攽(字贡父)事。曾慥《高斋漫录》以为东坡与钱勰(字穆父)事,而《魏王语录》以为西蜀郭震与任介事。谈起自己与弟弟苏辙年轻时学习,每天享受“三白”美食。刘贡父听了,食指大动,忙问何为“三白”。东坡一笑说:就是一碟白萝卜,撒上一撮白盐,另加一碗白米饭。刘贡父听得哈哈大笑。之后刘贡父写信来请东坡到他家吃“皛饭”。尽管东坡博学多才,但也从没听说过“皛饭”这东西。他知道刘贡父读书多,既然他这样说,那必定是有出处的。何况他也想尝尝这“皛饭”究竟是何种人间美味,便兴致勃勃前来赴宴。东坡下车进门,围桌坐下,准备大快朵颐。只见桌上只有一碟盐巴、一盘萝卜、两碗饭而已,这才想起曾对刘贡父说的“三白”。这“皛”不正好就是三个“白”字重叠?两人相视大笑,心情大好,胃口大开,风卷残云般,把这“三白大宴”吃了个精光。
1705179167
1705179168
吃完饭东坡谢别主人,离开前东坡说,作为感谢,第二天要回请刘贡父吃“毳饭”,希望刘贡父赏脸。刘贡父自然也知道东坡要恶作剧,但这“毳饭”是什么,东坡也至少要给个说法吧。出于好奇,刘贡父爽快地答应下来,看看东坡耍啥花样。
1705179169
1705179170
第二日,刘贡父如期赴约,两人在大厅大谈古往今来,吃饭时间到了,东坡还谈兴甚浓,没有一点摆饭的意思。又过了许久,刘贡父饿慌了,就让东坡请他吃昨天许诺的“毳饭”。东坡回答他再少待一会儿。刘贡父心想,多半是东坡的材料还没准备好。如此再三,坡答如初。贡父说,我饿得不行了,你的“毳饭”还没做好吗?苏东坡淡定地说,这不是已经请你吃了吗?刘贡父不解,东坡解释道:“盐也毛,芦菔也毛,饭也毛,非毳而何?”当时,刘贡父正在参与司马光主持的《资治通鉴》编修工作,自然联想起了《后汉书·冯衍传》上的一句话:“饥者毛食。”而对于这“毛”字,唐代的章怀太子李贤有注释:“衍集‘毛’字作‘无’。今俗语犹然者。或古亦通乎?”
1705179171
1705179172
想到这里,刘贡父明白了:东坡这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呢!“毛食”就是“无食”。这三个“毛”叠起来,正好就是一个“毳”字。刘贡父于是捧腹大笑:我早料到你会“报复”的,但是没想到竟是这样的。
[
上一页 ]
[ :1.70517912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