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203775
周代诸侯朝觐、丧葬、祭祀等严肃场合所穿礼服正式庄重,故称为“端”。《论语·先进》:“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端”、“章甫”分别指宗庙会盟时主持者穿着的礼服和礼帽。古人认为衣服、姿势等是外表、行为的一部分,是个人品质、德行的表露。《礼记·玉藻》:“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声容静。”
1705203776
1705203777
正 zhēng zhèng
1705203778
1705203779
1705203780
“正”,会意字,从一,从止。
1705203781
1705203782
甲骨文的“正”字为上“囗”下“止”。“囗”为区域、范围,代表方向、目标;“止”的本义为脚,意为行走、进发。“正”的甲骨文既会意为行为举止不可逾越,不可偏斜,要掌控在规定的范围内,又会意为向固定的区域、目标前进,即远行或远征,是“征”的本字,有出兵、征讨之意。“正”是目标明确,正对目标而行,故“正”字又意为端正、不偏斜,读为“zhèng”。《说文·正部》:“正,是也。”本义是正直无偏斜。“正”也读作“zhēng”,表示农历一年的第一个月,如正月。
1705203783
1705203784
简体字“正”从一,从止。“一”为一心一意,为目标明确。认定一个正确的目标,就应该一心一意、矢志不渝地走下去。一旦有偏差,就要“一”“止”而“正”之,使其停止。“正”为纠正、改正。《书·汤誓》:“予畏上帝,不敢不正。”“正”又为“上”“下”两字相合。“上”“下”对齐为“正”,意为要不偏不斜,用正当的方法,走正道,行正事。《文选·东京赋》:“正,中也。”“正”的原始含义也表示箭靶的中心。《诗·齐风·猗嗟》:“终日射候,不出正兮。”意思是整天沉浸于射箭的人,不会偏离靶心。不偏不倚,是为正中。
1705203785
1705203786
“正”由不偏斜、平正引申为刚好、恰好之意。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705203787
1705203788
“正”因其不偏不斜的含义而具有很强的方位性。如“正南”就是没有偏差的南方;“正中”就是绝对的中心。中国传统的建筑讲究坐北朝南,一处庭院中坐北朝南的房子就是“正屋”,相应的厅堂称为“正厅”、“正殿”。由此延伸,书法笔法里的“中锋”称为“正锋”;而不喜不怒的严肃表情则被称为“正情”、“正容”。处于一个环境的中心是为“正”,所以能够代表主体的事物,也被称为“正”,与“副”相对。方苞《狱中杂记》:“而十四司正副郎好事者。”指的是十四个相关部门的正副官员。“正”为端正、堂堂正正。人唯有持身中正,才能走正路,干正事,活得正大光明、堂堂正正,即使误入歧途,也能及时止步。常言道:“得意不可再往”。投机取巧如果侥幸得逞,就应适可而止,切忌贪心太重,把自己折进去。“奇正”是古代军事术语。由孙武在《孙子兵法》中提出。孙子认为“战势不过奇正”,只有恰当地处理奇正关系才能保证常胜不败。所谓“正”,就是正确处理战争中的“五事”,即人和为本,上顺天时,下知地利,委任贤能,节制严明。为将者处理好“奇正之变”,就能达到战无不胜的境界。“正”字只有横竖五笔,便于书写、统计,且“正”有公正之意,故选举时常以“正”字笔划统计票数。“正”引申为品行高洁、正直、正派。“君子”指品行正直高尚者,前面加“正人”,说明君子首先自身要正,同时负有匡正他人之责,否则不配称“正人君子”。
1705203789
1705203790
“正”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为人要正直,处世要公正,作风要正派,错误要正视,手段要正当,立场要正确,方能一身正气,在社会上行得端,走得正。
1705203791
1705203792
1705203793
1705203794
1705203795
1705203796
1705203797
1705203798
1705203800
土生说字 敦厚
1705203801
1705203802
做人要自强不息,处事要厚德载物。
1705203803
1705203804
敦 dūn duì
1705203805
1705203806
1705203807
“敦”,形声字,从攴,享声。
1705203808
1705203809
“享”为享受、受用,“敦”从“攴”表示与以手持械的动作有关。“享”“攴”为“敦”,意为通过击打、敲打或指责、呵斥那些只知享受或享受为先的人改邪归正。《说文·攴部》:“敦,怒也,诋也。”本义为怒呵重责,督促改正,读作“dūn”。
1705203810
1705203811
“敦”读“duì”时,是指古代盛黍稷的一种器具,一般由青铜制成。敦的盖和器身都作半圆球形,各有三足或圈足,上下合成球形,盖可倒置。曾流行于战国时期。
1705203812
1705203813
“享”为享受、享福,此处用来借指只顾享受,不思进取,是懒惰者所为;“攴”在此处指责罚或鞭策,包括言语和行为两种方式。“享”在“攴”前,表示在享受面前,仍不忘自律、自制,时时警醒,不时鞭策,以免沉湎其中,得意忘形。自律自省之人必定品格淳朴宽厚、笃实,所以“敦”又指厚道、笃厚。如敦厚、敦请、敦聘、敦睦。厚道之人,自然收获丰富,故“敦”又指丰富、丰厚。
1705203814
1705203815
“敦”表示督促,也可理解为劝勉,是一种比较婉转的督促方式。词语“敦晓”意为劝勉开导;“敦诱”指劝勉诱导;“敦教”则为勉励教诲。若是前述行为采取强硬手段那就是敦逼、敦率、敦比了。成语“敦世厉俗”意思是世俗之风根深蒂固,若要使其变得纯朴,不下“猛药”是不可能的。
1705203816
1705203817
由人品上的淳朴引申,“敦”又可用来形容艺术鉴赏领域沉稳雅正的风格。古人将雅乐视为正统音乐,认为是教民以善,君民和睦的雅正之乐。由此“敦”引申为亲密、和睦之意。庾信《将命至邺》:“大国修礼仪,亲邻自此敦。”大国重视修缮礼仪,与邻国和睦共处,亲如兄弟。
1705203818
1705203819
“享”可视作“淳”省字,“淳”为淳朴、淳厚之意。“淳”“攴”为“敦”,表示“敦”是淳朴、厚道的品性与温厚、踏实的行为举止的统一。故“敦”多用于形容人的品性,属道德范畴。
1705203820
1705203821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注重敦厚诚实。舍与得是相对的,是相辅相成的,付出必将有所收获。付出信任,换来的是诚信;付出真心,换来的是实意;付出友情,换来的是真情。但敦厚不等于老实可欺。中华民族对外一向以敦厚、诚恳、热情著称,这种敦厚的态度也使我们赢得了其他民族、国家的敬重和友谊。但若有谁妄想利用我们的敦厚品性,就会遭到“敦”中之“攴”毫不留情的鞭挞和回击。
1705203822
1705203823
厚 hòu
1705203824
[
上一页 ]
[ :1.70520377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