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204036
怜惜是一种出于本质的爱,是完全发自内心的、愿为对方的快乐与幸福付出的心态。怜惜不是怜悯,怜悯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施舍,带着一点优越和施惠的满足;而怜惜是从尊重和欣赏出发的温柔的呵护和给予,是无条件的,无私的。怜惜的爱不虚饰,也不夸张,随时准备给被爱者提供保护和温暖。但是,怜惜可以是一种美德,也可以是一种愚行。对弱者心生怜惜,是应该的;保护或帮助作恶之人或恶势力,其结果就是农夫救蛇的下场。
1705204037
1705204038
悯
1705204039
1705204040
【憫】
1705204041
1705204042
mǐn
1705204043
1705204044
“悯”,繁体为“憫”。形声字,从心,閔声。
1705204045
1705204046
“心”为内心、心情,“悯”从“心”表示与人的心理状态有关;“闵”为吊者在门,本义为吊唁,即前往丧家哀悼死者。人以死亡为大不幸,“悯”为悼念亲友时所怀的沉重哀伤心情,如悯悼、悯悔。《广雅·释诂二》:“憫,忧也。”本义为忧伤、怜恤。“悯”是怀着悲戚的心境,同情遭遇不幸和苦难的人。如怜悯、悯恤、悯然、悯念、悯惜。
1705204047
1705204048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悯”是对弱者的深切同情,对人遭遇灾祸感同身受的一种心理反应。周昙《咏史诗》:“能怜钝拙诛豪俊,悯弱摧强真丈夫。”真正的大丈夫应具有怜悯之心。李流谦的《悯农》诗说:“秋苗扫地尽,春苗破土出。尚当积陈陈,那得有菜色。不知终年耕,未了一日食。守令民父母,贱士但挽嘿。”表现了作者对农民辛勤劳作却无衣无食的拳拳怜恤之情。白居易《夏旱》:“太阴不离毕,太岁仍在午。旱日与炎风,枯焦我田亩。金石欲销铄,况兹禾与黍。嗷嗷万族中,唯农最辛苦。悯然望岁者,出门何所睹。但见棘与茨,罗生遍场圃。”天遇旱灾,民不聊生,诗人对农民的绝望处境寄予了深深地关注与同情。而最大的怜悯是悲天悯人。弱者遭遇不公,为其呐喊奔走;贫者衣食无着,慷慨解囊相助。
1705204049
1705204050
“悯”由本义引申,又表示忧愁、烦闷。《诗·邶风·柏舟》:“觏悯既多,遭侮不少。”遭受的痛苦很多,遇到的侮辱也不少。白居易《琵琶行》序中说:“元和十年,余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白居易仕途多舛,听琵琶女用琴声诉说自己的不幸遭遇,遂生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心情更加郁闷。《淮南子·诠言》:“凡人之性,乐恬而憎悯,乐佚而憎劳。”此处“悯”为忧愁、烦闷之意。人的本性喜欢恬静和安逸,很少有人心甘情愿过居无定所,终日烦闷劳累的生活。但人生在世,福祸无常。这时候,最需要的是“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苏轼《留侯论》)的豁达心境。拿得起,放得下,“遗佚而不怨,阨穷而不悯”(《孟子·万章下》)。
1705204051
1705204052
怜悯发自内心,用心体会别人的感受,才算真的怜悯。心存怜悯之人,一定是富有同情心的善良之人;懂得怜悯之人,一定是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人。但怜悯也要注意方式,恰当的怜悯是一种赠予,被怜悯者或心存感激或奋然崛起;错误的怜悯是一种侮辱,只会激起他人的怨恨与猜忌。
1705204053
1705204054
1705204055
1705204056
1705204057
1705204058
1705204060
土生说字 严肃
1705204061
1705204062
板着面孔没必要,嬉皮笑脸也不好。
1705204063
1705204064
严
1705204065
1705204066
【嚴】
1705204067
1705204068
yán
1705204069
1705204070
1705204071
“严”,繁体为“嚴”。会意字。
1705204072
1705204073
“嚴”从吅,从厂,从敢。“吅”为二“口”,意为不断地大声说话,以此表示紧张、不放松,同时又可用“吅”表示谆谆教诲,苦口婆心之意;“厂”的本义为山崖,表示区域或范围;“敢”为有勇气、有胆量,此处可引申为处事坚决、果断。“嚴”字“吅”在上,表示“嚴”通常是上对下、尊对卑、长对幼的行为。“嚴”有一定的对象,一定的范围,并要把握一定的分寸,所以要严而有度,严而有界,严而有理,故从“厂”。“嚴”中之“敢”表明,要敢于严格,敢于承受,敢于承担,敢于面对。“吅”代表语言,“敢”代表行为,“嚴”从吅,从敢,强调了“嚴”要言传与身教相结合。也可将“吅”视作“骂”的省字,“骂”有责备、斥责之意,强调态度庄重、严肃,出口严厉、强硬,以求达到警醒、警告的目的。骂有时是“嚴”的一种表现形式,故“嚴”从“吅”。
1705204074
1705204075
《孟子·公孙丑下》:“充虞请曰:‘前日不知虞之不肖,使虞敦匠,事严,虞不敢请。’”焦循正义:“严为急。急者,谓不暇也。”“严”为紧急,指事急没有休息缓和的时间。
1705204076
1705204077
“严”可以引申为威严、尊严。《易·遁》:“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君子远远地避开小人,并不表现出(对小人的)憎恶而威严自现。《韩非子·奸劫弑臣》:“其治国也,正明法,陈严刑,将以救群生之乱,去天下之祸。”治国之道就是要使法律公正明确,陈述威严刑法,用来救助天下之乱,去除天下存在的祸害。
1705204078
1705204079
“嚴”字两“口”会话,说话是人之思维的外在反映。一个说话严密、逻辑性强的人大脑思维就快捷,考虑问题紧密、周全。所以“严”还可引申为严密、紧密。《资治通鉴·汉武帝建武三年》:“甲辰,帝亲勒六军,严阵以待之。”甲辰年,汉武帝亲自统率六军,摆好严整的阵势等待进犯的敌人。后有成语“严阵以待”。“严丝合缝”指缝隙密合,形容非常严密。
1705204080
1705204081
父母,尤其是父亲,教育孩子时,总免不了声色俱厉。“严”还是对父亲的尊称。《易·家人》:“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后尊称父亲为“严君”。如果家中母亡而父在,便成为“严侍”;父亡而母健在,则称为“慈侍”。
1705204082
1705204083
俗话说:“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古人大力主张自律。孔子曾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只要多自我反省,自我约束,我们就不会违法犯纪,触犯别人,伤害自己。自律对个人的前途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增强社会公德意识,才能赢得他人的首肯与尊敬。严于律己的另一面是宽以待人。宽以待人是一个人有修养的表现。将心比心,希望别人善待自己,就要先善待别人,多给人一些关怀、尊重和理解;对别人的缺点要善意地指出,不能幸灾乐祸;对别人的危难更应竭力相助,不应袖手旁观。宽容是强者的胸怀,成功的人总是宽容别人,严格要求自己;失败的人总是严格要求别人,宽容自己。
1705204084
1705204085
肃
[
上一页 ]
[ :1.70520403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