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5204086e+09
1705204086
1705204087 【肅】
1705204088
1705204089
1705204090
1705204091
1705204092 “肃”,繁体为“肅”。会意字,从肀,从淵(渊)省。
1705204093
1705204094 小篆“肀”在这里代指手持篙杆;“渊”为深渊,意为深水、深潭。“肅”为人持篙行船于深渊之中,战战兢兢,小心谨慎,借此表示态度恭敬。《说文·肀部》:“肅,持事振敬也。本义为恭敬、小心。由恭敬引申为庄重、威严之意,如肃穆、严肃。庄重则不躁不闹,故引申为安静、清静之意,如肃静、肃寂。“肃”是清除喧哗与不安,即肃清、肃反,意为整顿、清除。
1705204095
1705204096 简化字“肃”中之“肀”似手持笔;“八”字的变形表示分开,可视为表示辨别、判断;两边分别有“丿”,表示歪邪不正;中间一“丨”,上通下达,表示正直磊落。“肃”表示对某事进行严正、公平、认真的判断,去恶扶正。“肃”字将“肀”置于两“丿”、一“丨”之间,表示“肃”的行为必须是在明确界定的范围内进行,需小心谨慎,不可越轨。
1705204097
1705204098 《后汉书·张衡传》:“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张衡亲自深入到民众当中去,整治法度,树立威信,暗地里访查奸佞贼党的名姓,待调查核实之后,一网打尽,令官民上下都肃然敬畏,皆称赞其善于理政。“肃然起敬”是指态度十分恭敬,言行符合法度不轻狂,令人产生敬意;“肃奉”是说恭敬地接受或遵奉;“肃括”是恭敬而有法度,指人的威仪,亦用于治学和书法、文辞等。“肃”给人的感觉是做事有法度,严格认真。
1705204099
1705204100 《尔雅·释诂下》:“肃,进也。”“肃”又指恭敬地引进。《礼记·曲礼上》:“主人肃客而入。”主人恭敬地请客人入内。古时礼法规定,在长辈或上级面前,为晚辈和臣子的要态度恭谨,不苟言笑,端正肃立,这样才是对长辈或上级的礼敬。“肃立”为古代立容之一。贾谊《新书·容经》:“体不摇肘曰经立,因以微磬曰共立,因以磬折曰肃立,因以垂佩曰卑立。”《礼记·玉藻》规定了“立容”的标准:“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声容静,头容直,气容肃,立容德,色容庄。”“肃立”即折腰而立的恭敬状貌。
1705204101
1705204102 秋风习习凉爽宜人,一旦狂吹怒吼则未免肃杀残酷。“肃”用于草木,指草木凋零,枯萎荒芜,了无生气。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肃杀”指万物摧残,草木凋谢;“肃气”是肃杀之气;“肃景”为秋景,因秋气肃杀而得名。
1705204103
1705204104 “肃”由秋日的清肃之意延伸出安静、清净的含义来。如“肃静”意为安静、严肃寂静。旧时公堂上或是官员出巡时要打着“肃静”的牌匾,以显示衙门的威严。“肃”为深渊行舟,不得不战战兢兢,小心谨慎。所以,“肃”常表示态度审慎认真、恭敬庄重。“小心驶得万年船”。生活中处处要当心深渊,若不恭谨行事,怎能确保平安?
1705204105
1705204106
1705204107
1705204108
1705204109
1705204110
1705204111
1705204112
1705204113 土生说字 [:1705201893]
1705204114 土生说字 仪表
1705204115
1705204116 外表的美只有与才能、德行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打动人心。
1705204117
1705204118
1705204119
1705204120 【儀】
1705204121
1705204122
1705204123
1705204124
1705204125 “仪”,繁体为“儀”。形声字,从人,義声。
1705204126
1705204127 “儀”从“人”表示与人的行为、动作、规范小篆有关;“義”为义举、义行,为合乎正义的道理或符合伦理的言行。“儀”表示人举止得体。《集韵·广韵》:“儀,容也。”本义为人的姿容、举止、风度、仪表等,如仪容、仪态、仪采、威仪。“人”“義”为“儀”,又表明人是按照合乎正义的规范而行事,故而“儀”为有规矩、有法度。
1705204128
1705204129 《说文·人部》:“儀,度也。”本义为法制、制度之意。“儀”是人设立了一定的礼义规范并要求自己遵章守规。“儀”引申指按程序进行的礼节,如礼仪、仪式、仪仗、司仪。“仪”由此意继而引申指行礼用的礼物,如贺仪。
1705204130
1705204131 简化字“仪”从义。“义”为正义、义举、深明大义,是正确、标准的行为。“仪”从义,意为人遵照一定的标准、规范规定自己的举止:仪表整洁,仪容端庄,仪式规范。端庄、规范、有礼的仪表,具有积极的示范作用,故“仪”有典范、表率之意。《荀子·正论》:“上者,下之仪也。”君主及当朝者是臣民的表率。表率及典范的影响力非比寻常,是人人竞相效仿的榜样,故“仪”又引申为效法之意。“仪”为法度、准则时,与典范、表率有相同之处,二者都是人们行为的衡量标准,只是法度、准则是通过国家的强制性实行的,而典范、表率是人们自愿推崇而发自内心地去效仿。
1705204132
1705204133 《仪礼》简称《礼》,亦称《礼经》或《士经》,是儒家经典之一。书中包涵了冠、婚、乡、射、朝、聘、丧、祭等诸多礼制。其中丧、祭最受重视,起源最早,集中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结构、制度和观念,全面阐述了礼仪的内容、目的和精神实质。如记录丧制、丧事、丧服的有《曾子问》、《丧服小记》、《杂记》、《丧大记》等。论述祭祀礼仪的有《祭法》、《祭义》、《祭统》等。古代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称为“五礼”。
1705204134
1705204135 “礼”、“仪”二字常常并提,互为表里。礼是内容,是由思想、道德、风俗、等级观念等经过长时间积淀形成的。仪是形式,是礼的外在体现和形象阐释,是实际实行的程式、过程。“人”在“仪”中,表示“仪”是人的行为,由人来施行,仪的存在使人类与其他动物区别开来,故《诗·鄘风·相鼠》有“人而无仪,不死何为”之语。“仪”中有“义”,意谓仪式、仪仗、仪表均有含义,并非徒有其表,而是负载有重大内涵的形式,这个内涵便是“礼”,它是“仪”的灵魂。
[ 上一页 ]  [ :1.70520408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