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204186
1705204187
俗话说,人生有三好:父严、母慈、人不老。慈,是父母对子女的爱,是长辈对晚辈的爱。“心”于“慈”底,表示“慈”发自于心底,是出乎心性的,是一种丝丝相连、不枯不竭的爱。父因爱而严,母因爱而慈,慈爱是父母高尚的品质,一切皆源于浓厚而最原始的爱。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诗最为形象地解释了“慈”的含义。不过,父母的慈爱不应只表现为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疼爱,还应表现为对子女的严格要求和谆谆教导,否则就是溺爱。《颜氏家训》:“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父母在威严中渗透着关爱,子女就会在敬畏和谨慎中养成孝顺的德行。父母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慈爱,会让子女受益终身。一个人如果能把对自己子女的慈爱之心推及世人,则是一种“大慈”,即仁慈。贾谊在《新书·道术》中说:“恻隐怜爱人谓之慈。”“慈”是大爱、是泛爱、也是博爱。大慈是一种至高境界的博爱,是由己及人而对天下人怀有的恻隐怜爱的仁心,是一种恩惠苍生、泽被后世的胸怀。“慈悲”是佛教的术语。“慈”从二“幺”,谓细小,慈悲之心往往就表现在对极小事物的态度上。慈悲之心出自善心,是佛教最根本的精神。
1705204188
1705204189
祥 xiáng
1705204190
1705204191
1705204192
“祥”,形声字,从示,羊声。
1705204193
1705204194
“祥”从“示”表明与祭祀、祈祷有关;“羊”则是祭祀时的祭品。“祥”的本义是凶吉的预兆,预先显露出来的迹象。“羊”是温驯和善的动物,象征着美好、吉祥、善良。羊食草,寓意不杀生,乃和平、向善之举;羊发声,似声声唤母,轻柔和顺;羊跪乳,讲孝道,为孝之表率。“祥”后来就特指吉祥、吉兆。“祥”是和、善、孝的统一体现。古代祭祀活动中,常以羊作为主要的祭品,而人们在祭祀时也都要说吉利的话,表达自己美好的愿望,祈祷祝愿神灵降福,赐予安详幸福的生活。“祥”是吉利、幸福,也作祥和、祥云、慈祥等。《说文·示部》:“祥,福也。”《尔雅·释诂》:“祥,善也。”郝懿行义疏:“是祥兼福、善二义。”“祥”是预兆。《三国演义》:“卓问肃曰:‘此何祥也?’”董卓弑君篡位,大逆不道,害怕遭到天谴。稍有风吹草动,内心就恐惧不安,就赶紧打听“是何征兆”。人们虽然不能左右未来的吉凶,但却希望可以预测吉凶,从而趋吉避凶,避免伤身损财。其实吉凶只是人们所作所为的结果罢了。据《左传》记载,宋国曾经出现了陨星,宋襄公问周叔兴:“是何祥也?吉凶焉在?”周叔兴表面上敷衍他说将会有丧乱之事,却偷偷对别人说:“是阴阳之事,非吉凶所生也。吉凶由人。”意思是天地阴阳实际上和吉凶无关,吉凶其实是由人的行为来决定的。
1705204195
1705204196
《资治通鉴》:“夫野木生朝,野鸟入庙,古人皆以为败亡之象,故太戊、中宗惧灾修德,殷道以昌。”野木长于朝庭之中,野鸟飞入宗庙,古人都认为这是国将亡的预兆。正如《礼记·中庸》所说:“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所以商王太戊、中宗一见祥桑、野谷生于朝堂,就赶紧反思己过;一见野鸟飞入宗庙,就赶紧做一点好事,以求修德积善。
1705204197
1705204198
《诗·大雅·大明》:“文定厥祥,亲迎于渭。”周文王选定吉日订婚后,亲迎新娘太姒于渭水河边。文王“择吉”开风气之先。直到如今,民间每逢婚丧等大事,都要请人掐算一番,选定良辰吉日。在家居风水中,为了美化居住环境和化解煞气、增加吉祥,常常会在特定的位置摆放象征性吉祥物:葫芦、花瓶等象征平安;金鱼、蟾蜍等象征招财;蝙蝠、喜鹊等象征招福;如意、鹿则象征升职;文昌塔、毛笔象征求学;牡丹、山水画象征富贵;莲藕则象征婚嫁等等。
1705204199
1705204200
“祥”特指吉兆。《老子》中的“不祥之气”即不吉祥的兆头。又如祥瑞、祥云、祯祥等。“祥”有时也表示凶兆。如《庄子·庚桑楚》:“孽狐为之祥。”狐狸的出现是一个凶兆。“祥”是通过祭祀来祈福。因此“祥”也可作为古代丧祭名。
1705204201
1705204202
古时丧祭又有“小祥”、“大祥”之分。周年祭为“小祥”,两周年祭为“大祥”。如“祥日”指亲丧的祭日;“祥祭”指亲丧满13个月或25个月的祭祀。
1705204203
1705204204
“祥”,福也。“祥”是一个充满美好和温馨的字:祥和的氛围令人心情舒畅,慈祥的目光令人感到温暖,吉祥的话语令人喜笑颜开。生活常与“祥”相伴,则身心康健,喜气洋洋。
1705204205
1705204206
1705204207
1705204208
1705204209
1705204210
1705204211
1705204212
1705204214
土生说字 反省
1705204215
1705204216
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已改了一半。
1705204217
1705204218
反 fǎn
1705204219
1705204220
1705204221
“反”,会意字,甲骨文从厂(hàn),从又。
1705204222
1705204223
“厂”为山崖边岩石突出之处,上古之人为躲避猛兽毒虫,常选择这样的地方居住,通过攀登而到达;“又”为手的象形,“反”从“手”表示与人的动作有关。人在攀岩时手心冲向山崖,背向自己,“反”以手心翻转、方向与己相背会意为翻转、掉转、颠倒、方向相背等意。金文“反”有从“彳”的字形,“彳”为行走,此处会意足,手足并用攀登山崖,手心反转之意更明。《说文·又部》:“反,覆也。”本义即为手心翻转。
1705204224
1705204225
1705204226
1705204227
1705204228
1705204229
楷书“反”从,“”像一昂头之人,会意见解相悖或欲以逆反,反对的人、反叛的人都是昂着头、攥着拳头;“又”为手,代表行动,在此处是反对者采取的一种行动。故“反”又为违背、反对、反叛。《说文·部》称“”是牵、拖、拽、拉的意思,在做这些动作时,手在背后,手心翻转,表示相反的、颠倒的、相悖的,与“正”相对。
1705204230
1705204231
“反”的本义为翻转手掌。《孟子·公孙丑上》:“以齐王,由反手也。”凭齐国实力一统天下,易如反掌。正因为翻转手掌比较容易。“反”引申为反复。反复也是逻辑证明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推理方法,即经过反复的类推,得出最终的答案。所以“反”也表示类推、由此及彼的意思,如举一反三。“反”的常用义为“相反”,与“正”相对。它可做副词,表示和原来的不同,和预想的不同。如“画虎不成反类犬”,又如《史记·张仪传》:“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见辱。”本以为是故人,想求人帮忙,反而遭到了别人的侮辱。“反倒”意即正相反,与预期相反。
1705204232
1705204233
“反”为实词时,表示相反的意思。《论语·颜渊》:“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是”指代前面提到的君子的行为: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即成全别人的好事,对于别人所做的坏事,亦绝不姑息。《庄子·天运》:“故譬三皇五帝之礼义法度,其犹柤梨橘柚邪!其味相反,而皆可于口。”这里,庄子把礼义法度比作柤梨橘柚等各种不同的水果。水果味道虽然各不相同,但是吃起来却都很可口。礼义法度也是如此,虽然内容不尽相同,但却都是教人向上的。
1705204234
1705204235
把反的反过来就是正,因此,“反”有反过来的意思。“反唇相讥”谓反过来讥讽对方;“反省”即反过来思考。《荀子·荣辱》:“失之己,反之人,岂不迂乎哉!”自己犯了过失,却反过来责怪别人,岂不是很迂腐吗!“反”也有回报的意味,是把别人曾经对自己的恩惠反过来报答给别人,如乌鸦反哺。“反”又指反对、反抗、违背、反叛。《国语·周语下》:“言爽,日反其信。”反其信,就是违背其信用。“又”为手,“反”从又,可理解为认为别人不对就可以举手否定,所以“反”也表反对,又表反抗,指采取一定的手段与之较量,“反”从厂,“厂”可看作高昂的头颅。反对别人观点时胸有成竹,所以理直气壮,昂首挺胸。
[
上一页 ]
[ :1.70520418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