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5204236e+09
1705204236
1705204237 省 shéng xǐnɡ
1705204238
1705204239
1705204240 “省”,会意字,从少,从目。
1705204241
1705204242 甲骨文、金文的“省”从屮,从目,“屮”为草木刚长出来的象形,表示察看初生草木,亦为察视、检查的意思。《说文·眉部》:“省,视也。”本义为察看。《说文解字》认为从眉省,从屮。“眉”为眉毛,代指眼睛,意为观察。“少”为数量小的,微小、稀少、少量、少许,与“多”相对。“目”为眼睛,用以注视、观看、观察、审视;又为关目、名目、项目、条目。“少”“目”为“省”,意为察看微小的事物、检视事物的细微之处,即察看、察视、检查,读为“xǐng”。一般来说,少见的或稀少的事物或行为才能引起人们格外的省视。亲朋好友之间不常见面,便会互相探望和问候,“省”又为探望、问候。
1705204243
1705204244 “省”还读为“shěng”,意为减少、节俭。“眼不见为净”,“省”从少,从目,少看几眼,就能省却很多麻烦,省了很多心。《礼记·月令》:“命有司省囹圄,去桎梏。”“省”即为减少。“省”的意思如下:一、减少关目、名目、条目、项目等,就会节约时间和人力、物力、心力等;少看些热闹、少理会一些闲杂事可以省事、省心、省力,此均为“省”之减少、精简、节约意;二、古代王宫禁署,闲杂人不得入内,即使办事的下人也只能低头匆匆而过,自然谈不上观看或审视,故曰“少目”,此为“省”之王宫禁署意。将“省”视作从“小”,从“自”,即以自己为小,把自己当成小的,将自己置于低位,凡事不称大、不妄大,以此脱身于外,省事、省力、省心。
1705204245
1705204246 “省”由察看引申为检查、审查。《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我每天多次自我审查、自我反省。欧阳修《新唐书·百官志三》:“(主簿)掌印,省钞目,句检稽失,平权衡度量。”主簿的职务为检查钱数、掌管账目。察看事物使人明白事理,自我反省使人了悟自我。自我反省要扪心自问,少用眼看,多用心听,闭上眼睛思考问题。“省”又引申为明白、醒悟。《广韵·静韵》:“省,审也。”《列子·杨朱》:“实伪之辩,如此其省也。”真假经过争辩,就一清二楚。
1705204247
1705204248 审查一般用于上级对下级。所谓明察秋毫,就如同“省”之构字,连细微的眉毛都不放过。“省”为“少”“目”,目的是为了省心。但是如果审查时,出于懒惰或私人利益勾结之目的,草草收场,应付了事,欺上瞒下,那么最后的结果必然无法省心。所以“省”之省心,不能只图当前的少目、省心,必须预见到下一步的问题和后果。只有艰辛在前,才能省心于后。
1705204249
1705204250 “省”作为最高行政区划单位始于元代,称为“行省”,简称为省。“省”的名称最早出现于魏晋时期,为尚书省、中书省,都是中枢要署。金曾实行过短暂的行省制度,蒙古兴起后效仿金,并将尚书省并为中书省,总理朝政,同时在地方设若干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的地方代理机构。行中书省最初是临时设置,只管军事,后兼管民政,元灭宋后成为行政区划单位。明、清沿袭元朝的行省制,改动不大。现在,“省”成为地方行政区域单位,直属中央。
1705204251
1705204252
1705204253
1705204254
1705204255
1705204256
1705204257
1705204258
1705204259 土生说字 [:1705201896]
1705204260 土生说字 忏悔
1705204261
1705204262 缺点总是难免的,有的人总是喜欢在众人的谴责中改正,而有的人却总是在没有被人发现之前已经改正。
1705204263
1705204264
1705204265
1705204266 【懺】
1705204267
1705204268 chàn
1705204269
1705204270 “忏”,繁体为“懺”。形声字,从心,韱(xiān)声。
1705204271
1705204272 “懺”为忏悔。从心,表示忏悔是一种心理活动;从懺,“韱”有细、小的意思,表示对任何小的过失也要进行忏悔,以防再犯。
1705204273
1705204274 简化后的“忏”从心,从千。“千”为量词,指数量众多;亦表示不断、反复,无数的小恶必然导致大恶,因此,需要反复不断地忏悔。
1705204275
1705204276 “忏悔”本为佛教用语。“忏”是梵文“忏摩”音译的省略;“悔”是它的意译,合称为“忏悔”,原意是向人坦露自己的过错、求得容忍宽恕之意。后来在汉语的词义演化中,“忏”与“悔”逐渐分化为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的概念。“忏”是指对错误的认知,“悔”则是指改正错误。只有从内心深处真正产生悔意,才能把悔改的意愿付诸现实。因而,只有真心的“忏”,才有真正的“悔”。
1705204277
1705204278 忏悔是佛教修行的重要法门。佛教制度中对忏悔行为有一系列的规定,如出家人每半月集合举行诵戒,给犯戒者以说过悔改的机会,成为一种专门以脱罪祈福为目的的宗教仪式,并相应地产生了悔改文、忏仪等一类著作。《广韵·鉴韵》:“忏,自陈悔也。”即自己说出自己的过错,并表示后悔之意,乞求获得宽恕。萧子良《净住子修理六根门》:“前已忏其重恶,则三业俱明。”意即:真心忏悔自身所犯的罪恶,则人与生俱来的三种罪孽都可以明了彻悟了。
1705204279
1705204280 “忏”有理忏、事忏之别。“理忏”,即在内心深处时刻保持警惕,注意发现自己的罪恶之心,随时将罪业消除在无形之中;“事忏”,即通过各种有形的举动来表示忏悔,如诵经、持咒、礼拜等。另外,佛教经典中还曾讲到四种消除忏除罪业的方法。《菩提道次第广论》:“忏除罪业,当依四力。”“四力”指可以用于忏悔的四种方法:一是破坏现行力(又名能破力、拔除力、追悔力)。此力可停止当前所造恶业,极力忏悔,发誓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二是现行对治力。佛教认为,人有过去世、现在世和未来世。过去世的罪孽会影响到现在世的命运,现行对治力可消除过去世的罪业。三是遮止力,指的是遵守严格的修行戒律,以使罪恶之心不能发生。四是依止力。即依靠三宝的法力,保护自己不受恶意的引诱和侵害。若是将这四力结合而忏悔,则会无罪不消,无业不亡。
1705204281
1705204282 当然,对于宗教徒来说,忏悔是一个有着固定的教规约束的戒律。而没有明确的宗教信仰的人,出于良心上的谴责,对于自己所犯的错误也难免会产生一种内疚感。忏悔意识总是和人的道德观相联系的,越是道德高尚的人就越容易产生忏悔意识。
1705204283
1705204284 悔 huǐ
1705204285
[ 上一页 ]  [ :1.70520423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