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215645
异体字“効”由“交”“力”组成:“交”为交出,交付;“力”为力量。“効”是把力量交出、贡献力量,所以“效”有效力、效劳、效忠、效命的意思。《史记》中有“异日韩王纳地效玺”的句子,意思是韩王择日割让出土地,并呈献出国君的印章,表示臣服。这里的“效”字即是献出的意思。
1705215646
1705215647
“效”也表示授予的意思。《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宣王有志,而后效官。”“效官”是授予官职。仿效也好,献出、授予也好,必然会有其结果。“效”为功效、成效、药效、时效、疗效等。
1705215648
1705215649
《庄子·列御寇》:“彼将任我以事而效我以功。”你将把事情交给我去做,而用功劳来考查我。这个“效”则是考查、考核之意。“效”还可表示明白、经验等意。《方言》:“效,明也。”经验固然重要,但做事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1705215650
1705215651
益yì
1705215652
1705215653
1705215654
1705215655
1705215656
“益”,会意字,小篆从水,从皿。
1705215657
1705215658
“皿”为器皿。“水”在“皿”上,会意水漫出器皿。清代王筠《说文释例》卷四:“益之水在皿上,则增益之意,即兼有氾溢之意。”“益”的本义为水漫出器皿,引申为水涨。《吕氏春秋》有“澭水暴益”的记载,就是说澭水暴涨,淹没了四周的地面。由于与水有关,后来在“益”的左边加了一个“水”构成“溢”字来表达此意。
1705215659
1705215660
“益”字上面是“水”,水的流动是有规律的。《老子》:“上善若水。”人们要想做好一件事,必须要符合事物本身的规律。养生益寿当然也要顺应天地自然规律。隋代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水性是柔和的,但又“驰骋天下以至刚”,为人处世要温文尔雅,谦虚谨慎,正所谓“谦受益”,但遇见自己利益受到无理侵犯的时候,就该以水淹九州之势据理力争。
1705215661
1705215662
“益”字下面的“皿”是一种容器,无论多么大的容器,它的容量都是有限的,因而“皿”限定了“益”的范围。禅宗有一个典故,某人向一位高僧请教佛法,高僧给他倒满一杯水,他再问时,高僧继续给他倒水,水溢出来了,这个人就开悟了。一个人固有的观念太多了,就容不下新的东西;只有抛开固有的观念,才能接受新的思想,正如空出杯子才能倒进水一样。在为人处世中也要把握好度,要明白“过犹不及”的道理。
1705215663
1705215664
《说文》:“益,饶也。”“饶”是饱的意思,表示满足。水已经溢出来了,说明器皿已经盛满水了,因此“益”引申为富足、富饶的意思。《吕氏春秋·贵当》:“其家必日益。”意为一天比一天富裕。
1705215665
1705215666
向器皿里注水,随着水的增加,水位不断上升,直到注满整个器皿,如果再增加注水量的话,水就会溢出来了,“益”由此引申为增加的意思。它和表示减少的“损”相对立。“朝益暮习”指白天学习新知识,晚上就温习,形容学习用功。其中“益”指增加。《管子·弟子职》:“朝益暮习。”《易·杂卦》:“损益,盛衰之始也。”“损益”合成为一个词来形容一件事物好与坏的两个方面。“斟酌损益”就是衡量得失的意思。《云笈七签》:“举世之人,皆愿长生不死,延年益寿。”“延年益寿”指延长岁数。长生不死是不可能的,延年益寿可以做到。只要饮食起居符合养生规律,再进行适度的导引运动,以祈达到延年益寿。
1705215667
1705215668
增加就是越来越多,因而“益”可引申为副词,是更加、渐渐的意思。《韩非子·喻老》:“君之疾在肌肤。不治将益深。”说的是扁鹊发现蔡桓公的病症在肌肤,如果不及时治疗就会更加严重。成语“精益求精”是力求更加精工美好的意思。“道高益安,势高益危”指道德越高尚,为人处事好,就越安全;权势越大,更容易滥用权力,刚愎自用,就越危险。《史记·日者列传》:“道高易安,势高益危。居赫赫之势,失身且有日矣。”
1705215669
1705215670
“益”有富足和增加的意思,这两种都是好的现象,因此“益”还可引申为好处、利益的意思,和“害”相对。昆虫分为益虫和害虫,是根据他们对人类的好与坏来划分的。“满招损,谦受益”指自满会招致损失,谦虚可以得到益处。《尚书·大禹谟》:“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集思广益”指集中群众的智慧,广泛吸收有益的意见。三国蜀诸葛亮《教与军师长史参军掾属》:“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获益匪浅”是得到非常大的好处的意思;“良师益友”指对自己有教益的老师和朋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良师益友为伴自会获益匪浅。
1705215671
1705215672
1705215673
1705215674
1705215676
土生说字 市场
1705215677
1705215678
无知不会有收入,智慧不会生烦恼。
1705215679
1705215680
市shì
1705215681
1705215682
1705215683
1705215684
1705215685
“市”,会意字,金文字形为上“之”下“兮”。
1705215686
1705215687
“之”为去、往,表示人来人往;“兮”为文言小篆助词,相当于“啊”、“呀”。“之”“兮”为“市”:一说明人多,二说明讨价还价嘈杂之声不绝。“市”为集中进行商品交易的场所。从字形上看,“市”又像店铺门前张扬的招幌:市上之“亠”像悬挑条幅的横木,市下之“巾”像迎风飞摆的丝布条幅。到处张悬招幌的地方为集市,这样的店肆多集中于人口较密的城镇,故“市”又为集镇、城市或街市。“市”从帀,是“匝”的本字,为遍、满之意,意为人多。“市”上之“丶”为利。“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市中往来之人,均为此一点利。
1705215688
1705215689
上古时期,人们从事的劳动非常单一,种田的一直种田,狩猎的一直狩猎。为得到其他生活用品,他们把多余的劳动成果拿到人多的地方,以交换自己缺少的东西,久而久之,形成了大家都认同的“市”;后来货币出现,便体现为钱物交换的买卖。《说文·冂部》:“市,买卖之所也。”“市”是买者和卖者所去的地方。陆游《溪行》:“买鱼寻近市,觅火就邻船。”到附近的市场买鱼,到邻近的船只寻觅灯火。
1705215690
1705215691
唐代政府规定:非州县之所不得随便设置市场,但正式的州县之市并不能满足农民的需要,于是在乡村出现了许多定期集市,称为“草市”,与州县之“官市”相应。草者,非正式、非常设、草创未完之意。东晋时期就有关于草市的记载。各地对于草市的称呼也不同,北方一般称“集”,两广、福建等地称“墟”,四川、贵州等地称“场”,江西等地称“圩”。草市逐渐演变为长期的买卖,成为了定期的乡村市集,后转化而成为市集,进而成为市镇、城市。词语有市井、街市等等。黄宗羲《柳敬亭传》在讲述柳敬亭十五岁时犯了死罪后逃往他乡时写道:“之盱眙市中为人说书,已能倾动其市人。”说的是柳敬亭到江苏盱眙的市镇上说书,此时其书艺已能使市镇之人动容了。
1705215692
1705215693
“市”后来逐渐发展成与乡村相对的行政区域,为许多国家所通用,是工矿、交通、贸易和文化教育事业比较发达、人口比较集中的行政区域。在中国,作为行政区域的市,有直辖市、地级市和县级市之分。
1705215694
[
上一页 ]
[ :1.70521564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