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217886
1705217887
东方朔《七谏》:“联蕙芷以为佩兮。”意思是把香草连接在一起做成装饰品。《汉书·赵充国传》:“臣恐羌复结联他种,宜未及然为之备。”意思是我担心羌人会联合其他的少数民族侵犯我们中原,应该在他们没有联合之前做好防范。成语“珠联璧合”本指一种天象,说的是日月、五星同时出现在天空的一方,好似连接在一起。后来比喻众美毕集,相得益彰。
1705217888
1705217889
简化字“联”从耳,从关。“关”为相关、关连。“耳”“关”为“联”可理解为,耳朵听到一些声音,就会想到与其相关的事物,因此“联”也表示联系、关联、联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才有可能存在着相关性,所以人们把诗词中相对偶的两句叫做联句或一联,把门楹上所贴的成对联语叫做对联。
1705217890
1705217891
通过联结,可以把零碎的事物组合成一个整体;通过联合,可以使弱小的事物拥有强大的力量。在国际政治中,弱小的国家为了摆脱被动局面,维护本国的权益,常采取若干国家联合起来的方式而形成了某种联盟,如“东盟”。“东盟”是“东南亚国家联盟”的简称,包括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新加坡等10个成员国。
1705217892
1705217893
联合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于1945年成立的国际组织。1943年10月,中、美、英、苏四国在莫斯科发表了《普遍安全宣言》,提出有必要建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1945年4月,来自50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旧金山召开联合国国际组织会议,6月通过了《联合国宪章》,同年10月,中、法、苏、英、美和其他多数签字国递交批准书后,宪章开始生效,联合国正式成立,总部设在美国纽约。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际间以尊重各国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关系;进行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经济、社会、文化和人类福利性质的问题,并且促进对于全体人类的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
1705217894
1705217895
联合起来并非只是弱小力量所采取的一种策略。如今,强国之间为了政治、军事、经济目的也会结成联盟,强大的经济组织之间为了获得优势互补以及规模效应也会结成联盟,如此联盟为“强强联合”。
1705217896
1705217897
盟méng
1705217898
1705217899
1705217900
1705217901
1705217902
“盟”,会意字,从明,从皿。“明”为表明、明示、明确、明白,“皿”为盘、盆一类的盛器。“盟”为古代诸侯在神前誓约、结盟。
1705217903
1705217904
举行盟誓仪式时,割牛耳取血,盛于盘中,由主盟者执掌,加盟者歃血为盟,表明各自的心意、诚意,之后将盟约形成文字明示天下。结盟要有明确的方向、目标,所订立的誓约必须清楚、明白,不得模棱两可,故从“明”。盟誓仪式中有盟主,有盟友,故“盟”中有日、月,日为主,月为辅;日、月为天,表示加盟者向天明志。日月共处于“皿”上,表示盟主与盟友一衣带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皿”一般用来盛装饭食,表示结盟之人拥有共同的利益追求。
1705217905
1705217906
“盟”还是内蒙古自治区的行政单位,下辖旗、县、市。如内蒙古自治区的伊克昭盟、呼伦贝尔盟、锡林郭勒盟等等。
1705217907
1705217908
战国时候,七雄争霸,国与国之间战争不断,而国家之间的盟约也很多。最著名的就是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的合纵之盟,即合六国之众以抗强秦。“毛遂自荐”的故事就发生在楚赵结盟抗秦的背景下。秦兵包围赵都城邯郸,毛遂自我推荐出使楚国,凭着三寸不烂之舌陈说利害,并威胁要以命相抵,楚王被迫答应。结盟签约时要维护国家利益不受损害,并争取到有力的盟友,不但需要远见卓识,更需要大智大勇。而与他国结盟事关国家信用和威望,不得轻易反悔、出尔反尔。现在一些组织、国家视盟约为废纸,说撕就撕,翻脸不认账,这些背信弃义的国家和组织,必将被国际社会孤立,并成为众矢之的。
1705217909
1705217910
“澶渊之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盟约。公元1004年,辽大举侵宋,兵锋直抵澶州(今河南濮阳)城下。宋真宗采纳宰相寇准的建议御驾亲征,宋军士气大振,一举大败辽军,战局对宋十分有利。然而,宋真宗却胆小怕事,甘愿破财免灾,向辽国求和。结果宋、辽订下盟约:宋每年向辽输送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1705217911
1705217912
古代,国家之间、集团之间、组织之间为了共同行动而订立盟约所结成的集团叫作联盟或同盟。这些结盟多是出于政治和军事上的考虑,且往往针对其他国家。著名的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其实就是通过宣誓结成生死与共的铁杆盟友。现今,人们意气相投,也常通过拜把子结为肝胆相照的盟兄弟。在生活中有些人热恋时也都信誓旦旦,海誓山盟,过后却跳不出移情别恋的窠臼。看来,真正的“盟”不仅要保持清醒理智,还要保证真挚永恒。
1705217913
1705217914
1705217915
1705217916
1705217918
土生说字 使用
1705217919
1705217920
不懂生意经,买卖做不通,经济活动成功的关键就是对理论的活学活用。
1705217921
1705217922
使shǐ
1705217923
1705217924
1705217925
1705217926
1705217927
“使”,形声字,从人,吏声。
1705217928
1705217929
甲骨文“使”、“事”、“吏”为一字,像手有所执之形,表示人有职司,可差使他人,具有命令、派遣之意。《说文·人部》:“使,伶也。”“伶”即“令”,命令之意。
1705217930
1705217931
“使”从“人”,表明与人的行为有关;“吏”为官吏,是有职责、有权力的人。官吏的主要职责是管理百姓、处理公务,充分调遣分配人力、物力以达到治理的目的,“使”的字形为官吏发号施令调动、遣派的行为,意即命令、派遣,“吏”也有治理之意,“人”“吏”相合即表明治理百姓或支配百姓,因此,“使”也有支使、支配之意。官吏本身亦是被委以命令,承受派遣之人,其行为往往直接影响国家的兴衰、百姓的安宁,因此,“使”是官吏的行为,有让、致使之意。
1705217932
1705217933
“使”中有“人”有“吏”,有民有官:官与民在一起必是官使唤民,即“吏”命令“人”,“使”为支使、役使;同时又是民被官用,“人”受命于“吏”,“使”又为听从、受命行事。
1705217934
1705217935
“使”为命令,用在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之间。西汉司马迁《史记·魏公子列传》:“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魏王命令将军晋鄙率领十万兵众前去救赵。由此意延伸,“使”又引申为被命令之人,特指使者、使臣。如特使、信使、形象大使等。古代称使者为“信”或“使”,后合称为“信使”。西汉司马相如《巴蜀檄》:“故遣信使,晓喻百姓。”使者或信使是被奉派传达消息或担任使命的人。古语有“两国交战,不斩来使”之说,我国自古是礼仪之邦,即使是交战双方,也不会为难或斩杀敌国派来转告消息,或劝降、劝和的使臣,否则将被列为不义之举,遭世人鄙视。古代使者要身佩领牌,以明身份。据史料记载,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李飞熊盗用驿马,诈称使者,阴谋作乱,后被朝廷识破并处斩。后来,为防止再有人假冒使者,朝廷规定给每位使者颁发一枚刻有特殊标记的银牌,入朝晋见或执行任务时佩戴于身,以作为标识,并使之成为一种加强军政事务管理的手段。而到了金代,女真族对于不同地位的使者佩以不同质地的领牌,贵者戴金,次者戴银,以证明使者身份和地位。元朝则设置驿站,专门接待原本日夜兼程、风餐露宿的使者们,并特制了牌符,行人见牌而纷纷让行,即使当地的官员亦得好好招待,不敢阻挡。使者代表的是朝廷的形象,所以一举一动备受关注,被委以重任的使者虽然有一定的特权,但也必须行事谨慎,以免侮辱了朝廷或国家的形象。《论语·子路》:“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受命出使四方,不辱没君王的使命,可以算作士了。今天,商业化时代的来临,使者的身份已经普及化,民间、商家、医院甚至政府机关等,纷纷选择一些有名人士作为形象大使,以明确企业或商家的营销理念,并借名人效应来达到商业目的。
[
上一页 ]
[ :1.70521788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