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217936
1705217937
“使”为派遣、差使。西汉贾谊《过秦论》:“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于是派遣蒙恬北上建筑长城守御边疆。又如指使、役使。成语“颐指气使”形容神情傲慢,端着架子指手划脚,把人吆来喝去。这样的人往往官职不大架子大,能力不高眼光高,支配欲极强,生怕别人不把自己当个人物捧着,连常人的素质和教养都不具备,却谁都看不起,里里外外一派官僚作风。“使”作名词时,代表奴隶、仆从。如使女、使婢。
1705217938
1705217939
“使”相当于“令、让”,如使人难堪,使人下不了台,唐代杜甫《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一生忠勇智慧,可惜天不假年,还未来得及完成北伐曹魏、恢复汉室的统一大业,已经身死五丈原,这种壮志难酬的命运,千百年来,让无数英雄豪杰扼腕叹息,泪流满面。
1705217940
1705217941
“使”从支配之意延伸出使用之意,多用于物。如“散漫使钱”,意为大手大脚地花钱。“使费”,即使用钱财;“使不着”,即用不着,是方言用法;“使民”,即使用民力;“使弊幸”,指用心计,玩花招。“使贤任能”,指任用有品德有才能的人。
1705217942
1705217943
使者作为一国之代表,具有较高的身份,到达各地或各国时,备受款待,尤其是大国的使者,更是有如君王本身,所以很多使者难免言行放纵。“使”可引申为任意放纵。如使性子,意为赌气,不听劝告。《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司马贞认为:“因酒纵性谓之使酒,即酗酒。”又有人说他十分勇猛,尤其是酗酒后耍起酒疯来,谁也不敢和他接近。
1705217944
1705217945
“使”表示假设,假使,即设想某一种状况下可能发生什么样的事情。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其进步未可量也。”假使全国的年轻人真是如少年之生机勃勃、神采焕发,那么我们中国在未来就足以屹立于世界之林,进步程度无可限量啊!
1705217946
1705217947
用yòng
1705217948
1705217949
1705217950
1705217951
1705217952
“用”,象形字。
1705217953
1705217954
“用”的甲骨文的字形像桶的样子,带着把手,表示实用、有容。《说文·用部》:“用,可施行也。”意思是有用、可施行之物。桶作为容器是最常用的工具,故用桶之形状借代世间一切可用之物。
1705217955
1705217956
“用”有使用、利用、用途的意思。“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意思是整天吃饱饭,什么事也不关心。《论语·阳货》:“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六韬·文韬·兵道》:“圣王号兵为凶器,不得已而用之。”“覆瓿之用”的意思是用来盖瓿,形容著作没有什么价值,只能用来盖盛酱的瓦罐。《汉书·扬雄传下》:“空自苦,今学者又禄利,然尚不能明《易》,又如《玄》何!吾恐后人用覆酱瓿也。”
1705217957
1705217958
“用”还指费用。《荀子·天论》:“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强本节用”的意思是加强农业生产,节约费用。“厚生利用”指富裕民生物尽其用。语出《书·大禹谟》:“正德,利用,厚生,惟和。”宋代蔡沈集:“利用者,工作什器,商通货财之类,所以利民之用也。厚生者,衣帛食肉,不饥不寒之类,所以厚民之生也。”“用”由使用引申为运用的意思。“用兵如神”指调兵遣将如同神人,形容善于指挥作战。“用间”指运用间谍,“用计”指运用计谋、出谋划策,“用奇”指军事上运用出人意料的策略。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最重要的是用人,“用人”就是使人尽其才。用人唯亲、用人不当是覆国灭家的祸根。“用”由使用引申为“任用”,指委派人员担任职务。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用于昔日。”“大材小用”指用人不当,“重用”指把某人放在重要的岗位上,“起用”指重新任用已退职或已免职的人员。“用行舍藏”指被任用就行其道,不被任用就退隐,语出《论语·述而》:“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楚材晋用”意思是楚国的人才为晋国所用,指一国的人才外流到别的国家工作。《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晋卿不如楚,其大夫则贤,皆卿材也。如杞梓、皮革,自楚往也。虽楚有才,晋实用之。”“用”进一步引申为治理、管理、执政。《荀子》:“仁人之用国,将修志意,正身行。”其中“用”是“治理”的意思。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其中的“用”是执政。
1705217959
1705217960
庄子认为,有用和无用是相对而言的。《庄子》中讲了一个故事,庄子和弟子在山林里见到一棵大树,枝叶茂盛,伐木工人却不去砍伐它,庄子问为什么,伐木工人说它一点用处也没有。庄子就告诉弟子一个道理,因为无用而得以享尽天年,这就是大用。庄子和弟子下山后,到了一户人家,主人杀鹅款待,仆人问,两只鹅一只会叫一只不会叫,到底杀哪只呢?主人说当然杀那只不会叫的。弟子问庄子,树因无用而得以保全,鹅却因没用(不会叫)而遭杀身之祸,那么到底是无用好还是有用好呢?庄子笑答:“我将处在有用、无用二者之间。”在现实中,一个人是有用还是无用,主要是看对外界的影响。于家于国于社会有用,做有用之人、有用之材,都是以得到社会认同为前提的。有用与无用不是绝对的,看似身残无用的人有的时候却有大用。汉代司马迁《报任安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1705217961
1705217962
1705217963
1705217964
1705217966
土生说字 归属
1705217967
1705217968
归属是心灵的栖息地,是精神的家园。
1705217969
1705217970
归【歸】
1705217971
1705217972
guī
1705217973
1705217974
1705217975
1705217976
1705217977
“归”,繁体为“歸”。会意字,从垖,从止,从帚。
1705217978
1705217979
甲骨文“垖”是人坐地所留的痕迹,具有居住、止息之意;“止”为脚的象形,意为行走;“帚”是“婦”的本字,已婚女子称为“婦”。也可将“歸”的左半部分理解为原来的地方就此为止,引申为离开、出门。故“歸”的字形表示女子离开本家而嫁往夫家定居。正如《说文》所解:“归,女嫁也。”本义为女子出嫁。古人称自己的妻子为“箕帚妾”,意思是操持箕帚的奴婢,借作妻子的谦称。一个女子嫁人了,就要拿起扫帚操持家务了。“归”字表示的就是女子出嫁后到了夫婿的家里操持家务。简体“归”由草书演变而来。
1705217980
1705217981
古时候,女子稍微知事,就要整日待在家里,几乎足不出户,只有出嫁那天,才是她人生中第一次远游。《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树茂盛嫩枝发,枝枝绽放鲜艳花,这个女子要出嫁,婚后可以持其家。又如,“归适”指出嫁,“归女”指嫁出女儿,“归妹”指嫁出妹妹。《周易》六十四卦中就有“归妹”一卦。“于归之期”指姑娘出嫁的日子。
1705217982
1705217983
女子出嫁后,就要长期地居住在夫婿的家中,但偶尔也可以回家看望自己的父母。由此,“归”引申为出嫁女儿返回娘家。《左传·庄公二十八年》:“凡诸侯之女归宁曰来,出曰来归。”诸侯的女儿回家看望父母称为“来”,从父母家回到夫婿家称为“来归”。又如,“归安”、“归宗”都是指旧时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视父母。《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被夫家休了之后,阿母大拊掌:“不图子自归!”她的妈妈拍着手掌,很是气愤,你怎么能自己就回来了呢?过去女子要回娘家,必须由自己的亲兄弟、或堂兄弟等前去夫家迎接,才能回来。这里刘母责备女儿不待去接就回来了,其实言下之意是:你怎么能被人休了呢?这对古代女子来说可算是奇耻大辱了。
1705217984
1705217985
女子出嫁是由自己的家转到夫婿家的过程,回家看望父母则是又回到了自己的家。由此,“归”引申为归还、返回、回来。《广雅》:“归,返也。”西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是刘邦称帝后,衣锦还乡时的得意之作。又如,“归升”指回归天界,用作对死的讳称。“归朝”指回朝。成语“完璧归赵”典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智勇双全,将和氏璧完整无缺地从秦国送回赵国,后用来比喻将事物完好无损地送回到它原来的地方。“宾至如归”指客人到这里就像回到自己家里一样,形容招待客人热情周到。《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宾至如归,无宁灾患,不畏寇盗,而亦不患燥湿。”“归”在古代还特指回归田园或山林隐居。“挂冠归隐”意思是把官帽取下挂起来,比喻辞官归隐。“归老林泉”指回到林间幽境安度晚年。明代周楫《西湖二集·愚郡守玉殿生春》:“赵雄因见满朝之人都生忌妒,遂上表辞朝而回,归老林泉。”“归”进一步引申指死亡。“白首同归”原意是一直到头发白了,志趣依然相投,形容友谊长久,始终不渝,后用以表示都是老人而同时去世。晋代潘岳《金谷集作诗》:“春荣谁不慕,岁寒良独希;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
[
上一页 ]
[ :1.70521793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