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217986
1705217987
“返朴归真”指去掉外饰,还其本质,比喻回复原来的自然状态。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四》:“归真反璞,则终身不辱也。”“鹤归华表”的典故出自《搜神后记》卷一:“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垒垒。’遂高上冲天。”后人以“鹤归华表”感叹人世变迁。
1705217988
1705217989
“归”由归还之意引申为归附、向往。《资治通鉴》:“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以水归大海的流向来比喻人们争相归附的大趋势。“众望所归”意思是大家一致期望的,指得到众人的信任。其中“众望”指众人的希望;“归”指归向。《晋书·列传三十传论》:“于是武皇之胤,惟有建兴,众望攸归,曾无与二。”“归”又可引申为归属、专任,如“责有攸归”,意思是责任各有各的专门归属。有罪的人投案自首也叫“归”,如“归诚”指归服投诚,“归首”指投案自首。
1705217990
1705217991
“归”作名词,表示归宿、结局。《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韩非子喜欢刑名法术,但他的学说最终的旨意仍是黄老之学。佛教中的“皈依”有时也写作“归依”,即信奉的意思。人信奉佛教后,就要按照佛教的教义修行,佛教可以说是他的归宿。佛教中有“三皈依”,指对佛、法、僧三宝的归顺依附。
1705217992
1705217993
属【屬】
1705217994
1705217995
zhǔ shǔ
1705217996
1705217997
1705217998
1705217999
1705218000
“属”,繁体为“屬”。形声字,从尾,蜀声。
1705218001
1705218002
小篆体“属”从尾,蜀声。“尾”指尾巴,意指后面;“蜀”的本义为桑木中形状像蚕一样的害虫,这种虫子成群行动时,通常是头尾相接。“尾”“蜀”为“属”,意为像蚕虫一样头尾相连。《说文·尾部》:“属,连也。”“属”的本义指连接、连续,读为“zhǔ”。“属”引申指连缀、缀辑,如“属文”、“属句”、“属辞”。
1705218003
1705218004
可将繁体字“屬”视作从“尸”,从“水”,从“蜀”。“尸”表示范围;“水”表示水域;“蜀”后用为地名,也含范围、区域之意。故“尸”“水”“蜀”为“屬”,表示归属、隶属之意,读为“shǔ”;进而引申指同一家族的人,也指类别。
1705218005
1705218006
简体字“属”从“尸”,从“禹”。“禹”字本义为虫。“属”由这两部分组成,意为归于虫类的这一个范围,强调了“属”的归属、类别之意。
1705218007
1705218008
“属”本义为连接,读“zhǔ”。《尚书·禹贡》:“泾属渭汭。”泾水连接了渭水而合流。《后汉书·张衡传》:“衡少,善属文。”张衡年少的时候,擅长撰写文章。“属文”指连缀文字,即撰文。“属缀”指著作。《晋书·张亢传》:“亢字季阳,才藻不逮二昆,亦有属缀,又解音乐伎术。”“辩说属辞”指用诡辩的言论撰写文章。“属辞”指撰写文章。《韩非子·存韩》:“辩说属辞,饰非诈谋,以钓利于秦,而以韩利窥陛下。”“比物属事”指连缀相类的事物,进行排比归纳。汉代枚乘《七发》:“于是使博辩之士,原本山川,极命草木;比物属事,离辞连类。”“波骇云属”比喻连续不断,层见叠出。《北齐书·文苑传序》:“至夫游夏以文词擅美,颜回则庶几将圣,屈宋所以后尘,卿云未能辍简。于是辞人才子,波骇云属。”“貂狗相属”指真伪或优劣混杂在一起。唐代崔倬《叙石幢事》:“倬自幼学慕习鲁公书法……惜奇高踪堙没,遂命攻治其伤残,补续其次,虽真赝悬越,貂狗相属,且复瞻仰鲁公遗文,昭示于后矣。”“冠盖相属”形容政府的使节或官员,一路上往来不绝,也指世代仕宦,相继不断。“冠盖”指古代官吏的冠服和车盖,代指官吏。《史记·平准书》:“遣使冠盖相属于道,护之,下巴蜀粟以振之。”“了不相属”意思是完全不相干涉,指毫无关系。宋代陈亮《谢留丞相启》:“苟其有少或似,所当明辩于十目之严,至于了不相干,宁肯依违于众口之铄。”
1705218009
1705218010
“属”由连接的意思引申指聚集、集中。《左传·哀公十三年》:“属徒五千。”意思是集拢了手下5000人。“属目”指集中目光关注一点;“属意”指专注于某一人;“属望”即期望、期待。“属”在古代汉语中还可同“嘱”。“属托不行”指托人办事行不通,形容为官清廉,不谋私利。其中“属”即同“嘱”。《晏子春秋·外篇》:“前臣之治东阿也,属托不行,货赂不至,陂池之鱼,以利贫民。”
1705218011
1705218012
“属”表示属于、归属等意思时,读“shǔ”。同一家族的人是由血缘关系连接在一起的,故“属”由连接之意引申指亲属。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同的事物归属于不同类的群体中。“属”可引申为类、类别。《周礼·考工记·梓人》:“小虫之属,以为雕琢。”词语“属性”指事物所具有的性质、特点,如导电、导热和延展性等是金属的属性。在生物学中把同一科的生物群按照彼此相似的程度再分为不同的群,也叫“属”,如猫科有猫属、虎属等,禾本科有稻属、小麦属等。
1705218013
1705218014
“属”引申为隶属。“属地”指隶属或附属于某国的国家或地区;“属国”指古时作为宗主国的藩属的国家。“属”还指归属。《史记·项羽本纪》:“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属”还引申有系、是之意,表示确凿肯定,如“查明属实”指调查之后确实是事实。
1705218015
1705218016
“属相”即指生肖。我国古时用天干地支纪年,十二地支配十二种动物,人们就用十二属相记生年,如生于甲子年就属鼠,生于乙酉年就属鸡。
1705218017
1705218018
1705218019
1705218020
1705218022
土生说字 界限
1705218023
1705218024
不理性扩张打破了经营的界限,就像风筝断了线。
1705218025
1705218026
界jiè
1705218027
1705218028
1705218029
1705218030
1705218031
“界”,形声兼会意字,从田,介声。
1705218032
1705218033
“田”指田地、土地,意会为区域范围;“介”的甲骨文似片片皮革两两相连、块块折叠而联成的甲衣,起护身作用,后引申为介绍、介于,表示在两者之间;“介”字又形似一人跨开两脚站立状,介于两块田地之间,也就是区分两地的界限。“田”“介”为“界”表示分界、界限。《尔雅》:“界,垂也。”
1705218034
1705218035
“垂”为边疆、边陲,“界”指相交的地方,如边界、国界。田地被界线分开后,各自拥有属于自己的地域并受到一定的保护。“界”又指在特定的范围、领域内,如文艺界、学术界、业界等。在佛教中还有“三界”之说——欲界、色界、无色界。“界”表示分界、界限。《急就篇·顷町界亩》:“田边谓之界。”田地的边缘被称为“界”,这是本义。《史记·魏公子列传》:“迎公子于界。”意思是在赵国的边界迎接信陵君。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中也有“境界危恶”的句子,意思是蒙古人入侵中原,边疆的情况非常紧急。“界约”指两国为明定疆界的界址而缔结的条约;“界贼”指扰乱国境的盗贼;“界碑”指作为地界标志的石碑;“界标”指表示地界的标志。
[
上一页 ]
[ :1.70521798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