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262556
1705262557
(42) 乌鲁克第四分期层的几个复杂的符号(第23图,a)是个例外,看来,这些符号是更早期图画文字的残余。
1705262558
1705262559
(43) A.Falkenstein.乌鲁克的古代文献(Archaische Texte aus Uruk).柏林,1936:33.
1705262560
1705262561
(44) И.M.季亚康诺夫.两河流域文字的产生(К вoзникнoвeнию пиcьмa в Двypeчьe)//东方文化和艺术研究室著作选:第3卷.列宁格勒,1940:33.
1705262562
1705262563
(45) И.M.季亚康诺夫.两河流域文字的产生(К вoзникнoвeнию пиcьмa в Двypeчьe)//东方文化和艺术研究室著作选:第3卷.列宁格勒,1940:31及以后几页.
1705262564
1705262565
(46) И.M.季亚康诺夫.两河流域文字的产生(К вoзникнoвeнию пиcьмa в Двypeчьe)//东方文化和艺术研究室著作选:第3卷.列宁格勒,1940:34.
1705262566
1705262567
(47) И.M.季亚康诺夫.两河流域文字的产生(К вoзникнoвeнию пиcьмa в Двypeчьe)//东方文化和艺术研究室著作选:第3卷.列宁格勒,1940:33.
1705262568
1705262569
(48) 例如,参阅Б.格罗兹内.前亚史前时期的发展(Дoиcтopичecкиe cyдьбы Пepeднeй Aзии)//古代历史通报,1940(3-4).
1705262570
1705262571
(49) J.Février.文字史(Histoire de l’écriture).巴黎,1948:104.
1705262572
1705262573
(50) 大概古埃及文字也是不仅用于国事记录和葬仪祭祀,而且用于生产计算;后一类型的铭文之所以没有传到今天,仅仅是因为在埃及这类铭文所用的书写材料不大经久耐用(兽皮、瓦片等)。但是即使可以作这种假设,埃及的文献仍然在内容上大大不同于古苏美尔文献;前者除了没有传到今天的生产方面的记录以外,却有着十分广泛使用的具有国事记录和葬仪祭祀内容的铭文;后者在远古时代几乎没有这一类型的铭文。
1705262574
1705262575
(51) 此图与我国历史地理学家根据考古资料所绘的商、周民族文化活动范围的地图不尽相同。——译注
1705262576
1705262577
(52) 据另一说法,仓颉不是黄帝的史官,而是帝王。
1705262578
1705262579
(53) B.A.鲁宾.中国殷朝铭文研究五十年(К 50-лeтию изyчeния иньcкиx нaдпиceй в Китae)//古代历史通报,1954(2).
1705262580
1705262581
(54) B.A.鲁宾.中国殷朝铭文研究五十年(К 50-лeтию изyчeния иньcкиx нaдпиceй в Китae)//古代历史通报,1954(2).
1705262582
1705262583
(55) 我国1965年出版的《甲骨文编》增补本收不同的甲骨文4672个,其中公认为认出的为1723个。其后又陆续发现新字,也陆续认出了不少字。——译注
1705262584
1705262585
(56) 释文据我国学者研究成果予以调整。——译注
1705262586
1705262587
(57) 关于《说文解字》中古汉字的分类,参阅本章第15节。
1705262588
1705262589
(58) 这里说的“要素”是指汉字结构中与“合体字”相对的“独体字”。——译注
1705262590
1705262591
(59) И.M.鄂山阴指出:“在汉字史上没有只用独体书写的时期。显然,这些独体同文字发展早期的图画字以及较晚期的(由独体构成的)合体字同时并存……”(И.M.鄂山阴:《汉语》,苏联大百科全书,第2版,第21卷,莫斯科,1953年,第320-321页)。
1705262592
1705262593
(60) 我国1965年出版的《甲骨文编》增补本收不同的甲骨文4672个,其中公认为认出的为1723个。其后又陆续发现新字,也陆续认出了不少字。——译注
1705262594
1705262595
(61) B.A.鲁宾.中国殷朝铭文研究五十年(К 50-лeтию изyчeния иньcкиx нaдпиceй в Китae)//古代历史通报,1954(2).
1705262596
1705262597
(62) J.Ball.汉字和苏美尔文(Chinese and Sumerian).牛津,1913;I.Gelb.文字的研究;D.Diringer.字母.莫斯科,1963:127-132.
1705262598
1705262599
(63) “前亚”一词来自德语Vorderasien,用于历史学、考古学和语言学著作。包括大亚美尼亚、亚述(美索不达米亚)、高加索和波斯。——编注
1705262600
1705262601
(64) И.M.鄂山阴.汉语.苏联大百科全书,2:21.1953:320.
1705262602
1705262603
(65) И.M.鄂山阴.中国象形字的起源、发展和结构(Пpoиcxoждeниe,paзвитиe и cтpyктypa китaйcкoгo иepoглифичecкoгo пиcьмa).学位论文.莫斯科,1943:42-45(该文保存在国立列宁图书馆).
1705262604
1705262605
(66) “几乎大部分周代祭器上图画文字的铭文都是记载祭祀人的姓名和事迹的”(И.M.鄂山阴.中国象形字的起源、发展和结构.莫斯科,1943:47).
[
上一页 ]
[ :1.70526255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