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5264176e+09
1705264176 20世纪40年代末大量古希伯来经卷的发现引起了轰动。这些古卷是在离死海不远的犹太沙漠的洞窟中发现的(11)。
1705264177
1705264178 大部分古卷属于公元前最后几百年和公元1—2世纪;它们是用方形文字书写的古希伯来语和阿拉米语。可能,这些古卷是在罗马人镇压巴尔-科赫巴起义时(132—135)希伯来人藏在洞窟中的。这些古卷的发现和释读,在许多方面使有关当时的希伯来语和文字的知识更加准确了。那些阐述“虔诚师长”(公元前1世纪)教派教义的经卷特别令人感兴趣,显然,这一教义后来成了关于耶稣传说的基础。
1705264179
1705264180 5
1705264181
1705264182 东方字母-音素文字的第二个分支是叙利亚支(第85图)。
1705264183
1705264184 几乎所有属于这一分支的文字体系都用来表达叙利亚和巴勒斯坦两国人民的阿拉米语,这些文字体系同基督教的传播一起流传开来,它们也随东方基督教分成许多教派而分化为许多类型。
1705264185
1705264186 叙利亚文字最古老的(基督教以前的)变体是巴利米拉文字(12)。巴利米拉(古时称塔德莫尔——“棕榈之城”)是叙利亚沙漠绿洲上的阿拉米贸易重镇,位于几条骆驼商队道路的交汇点。根据圣经传说,巴利米拉城是所罗门王(公元前10世纪)所建。在公元2—3世纪,特别是女王泽诺维娅统治年代(267—273),巴利米拉十分繁荣昌盛。在公元272—273年,巴利米拉被罗马人征服和摧毁。
1705264187
1705264188 巴利米拉文字作为阿拉米文字的变体大概形成于公元前2—前1世纪;最古的铭文是公元前1世纪中期的。这种文字因为十分接近于阿拉米文字,所以它具有更大程度的华丽美观的特点——字母呈圆形和螺旋形;元音有时用matres lectionis法表示。由于巴利米拉具有重大的贸易作用,所以在公元最初几百年,巴利米拉文字在整个叙利亚中部广为流行。在罗马人征服叙利亚后不久,这一文字就消失了;它的最后几部文献是公元3世纪的。
1705264189
1705264190 叙利亚文字的第二种变体是福音文字。“福音文字”这个名称来自阿拉伯词——satr(文字)和inğīl(福音);这种文字所以是这个名称,是因为用阿拉米语翻译圣经。福音文字(第89图)形成于公元1—2世纪信奉基督教的阿拉米贸易中心埃德萨,该文字是在巴利米拉文字的基础上形成的;埃德萨当时是阿鲁霍国的首都,位于叙利亚和美索不达米亚的交界处。福音文字与巴利米拉文字的不同点是:合体字母很多;从下面用一条横线联结的字母连写;根据字母是单独书写还是位于词首、词中间或词末而改变字母的形式的习惯,最初出现在福音文字中,后来在其他东方文字中流行。后两个特点使福音文字比巴利米拉文字更加美观;福音文字的美观取决于它的宗教作用。此外,字母依据其在词中的位置而有不同的形状,这就促进了词的比较迅速的书写。福音文字中元音用行上和行下的符号表达。在几个世纪之内——直到公元5、6世纪——福音文字几乎是所有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基督教徒的唯一文字。
1705264191
1705264192 在公元5世纪,叙利亚基督教分裂成三个彼此敌对的阵营——麦尔基特教派、聂斯脱利教派、雅各教派。这场分裂是因对耶稣基督的本性有不同的看法而起。所谓麦尔基特教派(来自闪语词m-1-k“国王”“国王的”)是指那些始终忠于拜占庭教会和认为耶稣基督是“神人”的正统教义的叙利亚基督教徒,他们认为这种“神人”的神性与人性不是合一的,但也不是可以分开的。聂斯脱利教派(创始人是聂斯脱利大主教)在受到公会议(基督教世界性主教会议)第三次代表大会(431)指责之后,分裂出来成为一特殊教会;他们主张耶稣基督的神性与人性是分开的,因此,他们拒绝祭祀圣母。雅各教派(创始人是修士大司祭耶弗季希,教会奠基人是雅各·鲍罗戴)在受到公会议第四次代表大会指责之后建立了独立的教会(451);雅各教派否定耶稣基督有人性,认为他只是神。作为聂斯脱利教派和雅各教派运动基础的,是叙利亚和美索不达米亚居民力求摆脱拜占庭教会和贵族统治的意志。
1705264193
1705264194 叙利亚基督教分裂成三个敌对的派别导致在福音文字基础上产生三种不同的文字(第89图)。麦尔基特教派保留着与福音文字相近的文字,即所谓叙利亚-巴勒斯坦文字。聂斯脱利教派在福音文字的基础上创制了字形不同的聂斯脱利教派文字(13)。雅各教派也创制了字形不同于福音文字的雅各教派文字。所有这三种文字体系基本上都用于宗教祈祷的目的。因为朗诵祈祷经文时要求准确无误。所以这三种文字中用行上和行下符号表示元音的方法大为发展。在叙利亚-巴勒斯坦文字和聂斯脱利教派文字中利用点的组合作为这样的符号;但在雅各教派文字中则利用小号的希腊元音字母作为这样的符号。这三种文字也都保留着福音文字特有的华丽美观的性质。
1705264195
1705264196
1705264197
1705264198
1705264199 第89图 在阿拉米文字基础上产生的某些东方文字类型示例(根据Č.Loukotka)
1705264200
1705264201 从上到下:希伯来方形文字、希伯来拉比文字、新希伯来斜体字、巴列维文字、阿吠陀文字、福音文字、叙利亚-巴勒斯坦文字、聂斯脱利教派文字、卡尔舒尼文字
1705264202
1705264203 由于遭到迫害,一部分雅各教派分子向西转移,一直到达埃及,雅各教派文字在埃及也被使用。相反,大部分聂斯脱利教派分子向东迁移,来到了伊朗;聂斯脱利教派从伊朗把传教活动扩展到中亚、印度,甚至传到了中国。因此,聂斯脱利教派文字对维吾尔文以及中亚和东亚的其他文字都有影响。在聂斯脱利教派文字的基础上形成了卡尔舒尼文字(第89图);一些转而说阿拉伯语的叙利亚基督教徒也使用这一文字。它与聂斯脱利教派文字不同之处是有几个用来表达阿拉伯语特殊语音的补充字母。
1705264204
1705264205 由于拜占庭和伊朗双重影响的相互作用,几乎与东方基督教分成几个教派的同时,在叙利亚和美索不达米亚产生了一些力图把基督教同祆教和其他宗教的要义相结合的宗教教义。其中最重要的是:曼德教派,即“基督徒圣约翰”(施洗约翰)教派,它把基督教同祆教和犹太教相结合;摩尼教(创始人是神话人物摩尼,根据传说,他于公元277年被钉在十字架上),它把基督教同佛教和祆教的要义,同关于善与恶的本源永远斗争以及恶魔造人的教义结合起来;伊西达教,它把基督教同祆教相结合并且宣扬不仅祭祀善的本源(神),而且也祭祀恶的本源(魔),恶魔被画成孔雀王——麦利克·塔乌斯的样子。
1705264206
1705264207 上述每一种宗教教义也在叙利亚-阿拉米文字的基础上创制特殊的文字。人们通常认为摩尼教派文字出自巴利米拉文字或者福音文字;伊西达教派文字出自聂斯脱利教派文字或者波斯-阿拉米文字;曼德教派文字出自福音文字、波斯-阿拉米文字或者那巴泰文字。这些文字中的元音用matres lectionis法表示,或者用行上和行下符号表示。曼德教派文字中元音的表示极其准确;这里表示元音的符号(简化字母“alef”“waw”“jod”)同辅音字母相连。因此曼德教派文字似乎具有了音节性质,它在字形方面是完全独创性的。
1705264208
1705264209 6
1705264210
1705264211 第三支东方辅音-音素文字是伊朗支(14)(第85图)。
1705264212
1705264213 正如前面指出的,在阿黑门尼德王朝的波斯(公元前6—前4世纪),除了楔形文字外(它用来书写纪念碑铭文),在行政-经济事务和贸易活动中广泛使用阿拉米文字。在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征服波斯(前329)和波斯加入希腊化的塞琉古王朝之后,楔形文字就被遗忘了,而阿拉米文字则受到希腊文字的排挤。
1705264214
1705264215 公元前3世纪中叶,在波斯和美索不达米亚的疆土上形成了安息王朝统治的强大的帕提亚王国(我国古代史籍译成“安息王国”——译注)。在帕提亚王国中,波斯-阿拉米文字成了唯一的文字体系。但是,与阿黑门尼德王朝的波斯不同,在帕提亚王国,这一文字是用来表示帕提亚语,而不是阿拉米语。但帕提亚语是波斯语的西北方言,它在语音和语法上与阿拉米语大不相同。因此在帕提亚,对阿拉米文字进行了改造,使之适应于新的语言。结果,大约从公元前2世纪起,波斯-阿拉米文字变成了巴列维-安息文字(“巴列维”一词来自“帕提亚”)。还在不久以前,几乎没有一件帕提亚的文物。1948年,离阿什哈巴德(现土库曼斯坦首都——译注)——帕提亚的首都尼萨的所在地——不远处,发现了帕提亚黏土制的文物库,其中有约两千件陶片;这些文献已被И.季亚康诺夫和В.利夫希茨所释读。
1705264216
1705264217 公元226年,政权由帕提亚安息王朝转到波斯萨珊王朝手中,中部波斯语成了国语,而巴列维-安息文字变成了巴列维-萨珊文字,后者与阿拉米文字的相似之处就更加少了。
1705264218
1705264219 阿拉米文字在适应于表达帕提亚语和中部波斯语时,并没有使阿拉米文字和全部字母发生重大的变化。但是许多字母除了有阿拉米语的音值外,还取得了新的帕提亚-波斯语的音值。为了表示元音,越来越广泛地使用不便当的matres lectionis法。用阿拉米语来写公文格式和公务信函来往中其他流行的词语,但却用波斯语来读它们,这一习惯已经合法化了;例如,“国王”这个词用阿拉米语写成了m-1-k,而用波斯语读成了šah,“吃”这个词用阿拉米语写成h-w-h,而用波斯语则读成ast;这样一来,用字母-音素符号表达的词不按语音来读,而是读如表意词字符号,确切些说,读如“异源词字符号”。所有这些,加上大量的合体符号,使得巴列维文字极其复杂,极不确切。
1705264220
1705264221 然而在安息王朝和萨珊王朝时期,文字既用于国家-行政和经济-贸易的事务,又用于宗教事务,其中包括用来书写祆教的圣书——阿吠陀。而大部分阿吠陀经书是用当时古波斯语的死语变体编写的。因此,为了准确复现这一语言,公元3—4世纪在萨珊波斯创立了阿吠陀文字(第90图),它开始同巴列维文字并用。在阿吠陀文字中,采用了按希腊文样式表示短元音和长元音的方法,也就是说,通过创立特殊元音字母(约15个)的方法,这些字母同辅音字母写成一行。辅音字母的数量也大大增加了,大约有35个。阿吠陀文字中几乎不用合体字母。
1705264222
1705264223
1705264224
1705264225
[ 上一页 ]  [ :1.70526417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