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264226
第90图 阿吠陀字母表(据D.Diringer)
1705264227
1705264228
公元7世纪,波斯被阿拉伯人征服。此后不久,这里的祆教被伊斯兰教所排挤,巴列维文字和阿吠陀文字则被阿拉伯文字所排挤。确实,稍有变化的巴列维文字,即所谓“手写文件的文字”,几百年来一直被移居埃及和印度的波斯人使用;但为时不久,这一文字在这些地方也被人遗忘了。阿吠陀字母继续被祆教的最后一批信徒——耶兹德(在伊朗)和孟买(印度)的波斯人用来书写祈祷书籍。
1705264229
1705264230
波斯文字虽然在前亚几乎消失得无影无踪,但它却成了用以构成中东和远东许多文字体系的基础。
1705264231
1705264232
例如,早在公元前,波斯文字就是粟特文字的基础(15)。在几乎长达一千年的时间内,这种文字就用来表达粟特——位于现在的乌兹别克斯坦的领土和塔吉克斯坦部分领土上的国家——的东伊朗语。这一文字的最古文物有人认为是公元最初几个世纪的;最晚的文献,其中包括杰瓦什季奇王档案库的残存文物(属公元8世纪),这些文物是1933年在塔吉克斯坦的穆格山上发现的。8世纪阿拉伯人征服了粟特之后,粟特文字就被阿拉伯文字排挤了出去。在巴列维文字和粟特文字的基础上还形成了一种文字,它在公元3—8世纪使用于古代的花剌子模。这一文字也被阿拉伯文所排挤,它的文物是20世纪40年代末由С.П.托尔斯托夫发现的(16)。
1705264233
1705264234
在上述文字的基础上形成了古老的突厥文字,它也被称为鄂尔浑-叶尼塞北欧金石文字,但这一名称不完全确切。这种有38个字母的文字使用于公元6—8世纪存在于中央亚细亚的突厥国,它在745年被维吾尔人(17)消灭。用这种文字刻写在墓碑上的铭文是1889年И.М.雅德林采夫在鄂尔浑河河谷发现的,19世纪90年代被В.汤姆逊和Б.В.拉德洛夫所释读(18)。公元1000年代末期,在粟特文字的基础上,很可能也受到聂斯脱利教派文字的影响,创制了中央亚细亚另一支突厥人部族——维吾尔人的文字(19);2000年代中期,这一文字被阿拉伯文字所排挤。8世纪初,蒙古人借用了维吾尔文字,他们除了使用维吾尔文字外,还使用藏-蒙音节文字(起源于印度婆罗米字母)和中国汉文。14世纪初,蒙古人把维吾尔文字加以改造,目的是为了更确切地表达佛教经文,因此这种维吾尔文字被称为“加里克”。15、16世纪,蒙古文字(第91图)再次被改造,以适应于蒙古语的语音,这种形式的蒙古文被蒙古人一直使用到现在(20)。
1705264235
1705264236
1705264237
1705264238
1705264239
1705264240
1705264241
1705264242
第91图 17世纪蒙古文(a)和满文(б)示例(据М.Сohen)
1705264243
1705264244
取自用蒙古语、满语和汉语编写的《满族正史》手稿(24);每行读时从左到右,由上往下
1705264245
1705264246
在蒙古人征服满洲和中国(13世纪)之后,蒙古文字在满洲被采用(在这以前满族人一直使用汉字(21))。17世纪在努尔哈赤统治下和18世纪中叶乾隆皇帝统治时期,满文(第91图,б)被改革,以适应于满语的特点;但是从18世纪末期起,满文被汉文所排挤。17世纪在蒙古文的基础上创立了卫拉特人(我国明代称瓦剌——译注)的文字。卫拉特人是居住在蒙古人民共和国和中国内蒙古境内的一些蒙古部落。18—19世纪在蒙古文基础上创制了西伯利亚南部布利亚特人的文字(22)。
1705264247
1705264248
在突厥-蒙古人(维吾尔人、蒙古人、卫拉特人、布利亚特人)和通古斯-满人(满族人)的语言中,由于它们的辅音和元音具有相同的作用,所以这些民族的文字体系都发生了元音化,而且同时用独立的字母来表达辅音和元音;例如,这些文字中最古老的维吾尔文有四个字母表示元音。看来,在印度文字的影响下,在蒙古文中,特别是在满文中,辅音字母和元音字母形成了合体字母;因此,满文有时不完全正确地称为音节文字(23)。这些文字体系的特点也是字形美观,以及因字母在词中的位置不同而有不同的写法。在汉文的影响下,它们的文句写成竖行;在印度文字的影响下,组成一个词的字母用粗线联结。蒙古文和满文的历史可以作为要求正确表达语言和不同的外族影响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鲜明例子。
1705264249
1705264250
波斯-巴列维文字被认为是印度两种最古老的音节文字之一——佉卢字母赖以产生的基础(见第五章)。
1705264251
1705264252
7
1705264253
1705264254
第四支(最后一支)东方字母-音素文字是阿拉伯文字(第85图,插图5)。
1705264255
1705264256
阿拉伯文字的前身是“那巴泰文字”。那巴泰人——与阿拉伯人有血缘关系的闪米特部落,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由阿拉伯半岛移居到巴勒斯坦南部。公元前2世纪,那巴泰人在由印度通往地中海的骆驼商队行经的道路上建立了以列特拉为都城的幅员辽阔的国家,它包括叙利亚东南部、西奈半岛和阿拉伯半岛西北部(第76图)。阿拉米语逐渐成了他们的语言。公元1世纪那巴泰十分繁荣。公元105—106年那巴泰被罗马人征服。
1705264257
1705264258
公元前最后几百年在阿拉米-巴利米拉文字的基础上产生了那巴泰文字。这一文字有同样的22个表示辅音的字母,但它的特点是线条呈圆形、纤细,合体字母很多,词首和词末的字母写法不同。最古的铭文大约是公元前100年的;最晚的铭文属公元3—4世纪。最初,那巴泰文字表达阿拉米语。从公元3世纪起,这一文字中出现了阿拉伯词语,从4世纪起(最先在公元328年纳马拉的铭文中)它开始用来表达阿拉伯语。
1705264259
1705264260
公元7世纪以前,阿拉伯人几乎没有越出阿拉伯半岛的范围之外,他们的文化具有地方性质。到7世纪初,处于氏族制瓦解阶段的各阿拉伯部落在他们的贸易-经济中心——麦加的周围联合起来;阿拉伯半岛日益增加的移民使他们产生了夺取新的领土的意图。7世纪初,麦加出生的穆罕默德(571—632)在伊斯兰教中使这些中央集权主义和扩张主义的趋势加以定形;伊斯兰教有自己崇奉的唯一的神——真主,宣扬圣战——加扎瓦特。7世纪中叶,由伊斯兰教联合起来的阿拉伯人建立了穷兵黩武的国家——哈里发国。由于进行了一系列掠夺性的征伐,到8世纪初,哈里发国的版图中包括了阿拉伯半岛、叙利亚、巴勒斯坦、美索不达米亚、伊朗,几乎整个中亚、印度西北角、北非以及几乎整个比利牛斯半岛。这个人种上五花八门的国家的中心,最初,在倭马亚王朝统治时期(661—750),是大马士革,然后,在阿拔斯王朝时期(750—1258),巴格达成了这个国家的中心。
1705264261
1705264262
还在伊斯兰教形成前时期,阿拉伯文字就开始在那巴泰文字的基础上形成了。最早一批用阿拉伯文字写成的铭文(扎巴德铭文、哈兰铭文等)属公元6世纪。在阿拉伯人接受伊斯兰教之后(7世纪),产生了两种字形的阿拉伯文——库法文字和乃斯赫文字。库法文字(来自幼发拉底河的库法城名)的字体宽大、棱角分明,通常字母分写,最初这种字形被认为是书写古兰经必用的字形,除此以外,它还广泛用来书写国事的铭文,特别是纪念碑铭文。乃斯赫文字的字形比较斜,呈圆形,连写,它主要用来在软质材料(尤其是莎草纸)上书写文艺和科学作品。
1705264263
1705264264
在哈里发国成立后不久,所有被阿拉伯人征服并被他们强行改宗伊斯兰教的民族那里,阿拉伯语成了占统治地位的语言,而阿拉伯文字成了占统治地位的,几乎是唯一的文字体系。造成这一情况的是因为这些民族在国家范围内,在经济、文化和宗教上被联合在一起之故;《古兰经》被禁止译成其他语言,除阿拉伯文字外禁止用其他文字记录《古兰经》,这种情况也产生了影响。
1705264265
1705264266
从8世纪末期起,哈里发国开始分裂成许多独立的伊斯兰国家。所有这些国家中阿拉伯语和文字仍然占着统治地位,但产生了新的字体。例如10世纪在北非和西班牙,以库法文字为基础形成了“马格里布”图案式字体。10—11世纪,在伊朗,以乃斯赫文字为基础也产生了小型而华丽的字体“塔里克书写体”和“纳斯塔里克连写字体”,比较简便的日常字体“利克阿方形字体”,图案式的标题字体“修留斯书写体”以及其他许多字体(第92图)。
1705264267
1705264268
1705264269
1705264270
1705264271
第92图 阿拉伯文字的某些字形
1705264272
1705264273
从上往下——“迪万尼字体”、“马格里布字体”、“塔里克书写体”和“纳斯塔里克连写字体”
1705264274
1705264275
在产生各种字体的同时,阿拉伯文字内部也进行了改造,尤其是全部字母有所变化,出现了元音符号。
[
上一页 ]
[ :1.70526422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