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264287
1705264288
第93图 阿拉伯文字母表
1705264289
1705264290
所有并入哈里发国版图并接受伊斯兰教的民族都转而采用阿拉伯文字。两支阿拉伯文字体系——东支(阿富汗—巴基斯坦—新疆一支)和西支(阿拉伯—土耳其—伊朗一支)是逐渐形成的;每一支的内部有各民族单独的文字体系,它们的差异比较少(主要是使用字母的发音符号,部分是字形上的)。然而阿拉伯文字对于表示根词干是辅音结构的闪米特诸语来说是很便当的,但对表示其他语言却不方便。因此,过去许多采用阿拉伯文字的各民族现在都转而使用在拉丁文或俄文基础上制订的文字。例如,土耳其和印度尼西亚采用了拉丁文为基础的文字;阿塞拜疆人、鞑靼人、哈萨克人、吉尔吉斯人、乌兹别克人、塔吉克人以及苏联中亚各共和国和高加索的各民族(见第九章)都采用了俄文为基础的文字。
1705264291
1705264292
虽然阿拉伯文字几乎对所有的民族(除闪米特各国人民以外)都不便当,学习起来十分复杂,但它却有很大的优点。最主要的优点是:这种文字易于适应于语言的辅音-音素结构(借助字母的发音符号点和线的系统);书法艺术完美,但同时又不拖延书写过程;阿拉伯文字十分紧凑。由于用行上和行下的符号表示元音,所以阿拉伯文字书写的文句在字母大小相同的情况下几乎只占二分之一的地方,书写同一文句的时间也比用拉丁文或俄文书写少得多;字母在词首、词中间和词末尾的形状在阿拉伯文字中的不断变体,这也使得字母的书写更为容易。
1705264293
1705264294
现在,所有的阿拉伯国家——埃及、叙利亚、约旦、黎巴嫩、伊拉克、也门、阿尔及利亚、突尼斯、摩洛哥等——都使用阿拉伯文字。此外,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继续使用以阿拉伯文字为基础创制的文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以及东非和中非某些黑人国家也继续局部使用在阿拉伯文字基础上创制的文字。现在,全世界总共约有10%的居民使用阿拉伯文字。
1705264295
1705264296
阿拉伯人除了创制世界上流行最广的一种文字和发展书法艺术以外,还对文字史做出了两项最大的贡献。第一,世界各国人民通过阿拉伯人吸收了印度创造的数字系统,但它却以阿拉伯数字而得名(见第十章)。第二,由于阿拉伯人的介绍,西方各国普遍使用了纸。如果欧洲只是在13世纪才学会了造纸,那么早在8世纪巴格达就已经使用纸了,而在12世纪,摩洛哥已有了近四百家造纸坊。很可能,木刻印刷术也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见第八章)。
1705264297
1705264298
当前,所有各个不同的辅音-音素文字体系中,阿拉伯文字和希伯来文字使用十分广泛,叙利亚文字的某些变体仍然残存。现在总共约有10%的世界人口在使用各种不同的辅音-音素文字体系。
1705264299
1705264300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348.
1705264301
1705264302
(2) 文字同宗教教义有着如此密切的联系,这是封建时代的一大特点,因为在封建时代,好斗的教会受到统治阶级的大力推崇,在各个文化领域中独占统治地位。在更早一些时期,当宗教还没有成为大家必须遵循的国教的时候,以及在较晚的时期,当宗教开始失去其影响和作用的时候(见“结论”第6节),宗教对文字传播的作用则要小得多。
1705264303
1705264304
(3) Я.Б.什尼采尔.论反向文字和闪米特及印欧各民族文字的不同行向(О зepкaльнoм nucьмe u paзлuчнoм нanpaвлeнuu cmpoкu в nucьмe ceмumuчecкux u uндoeвpaneйcкux нapoдoв).基辅,1898.
1705264305
1705264306
(4) А.E.克里木斯基.闪米特诸语和民族(Ceмumcкue языкu u нapoды):第1册.圣彼得堡,1903;闪米特铭文汇编(Corpus inscriptionum semiticarum).巴黎,1867.
1705264307
1705264308
(5) Д.А.赫沃利松.希伯来铭文集(Cбopнuк eвpeйcкux нaдnuceй).圣彼得堡,1884;闪米特铭文汇编(Corpus inscriptionum semiticarum).巴黎,1867.
1705264309
1705264310
(6) S.А.Вirnbaum.希伯来文字(The Hebrew Script).伦敦,1954;М.Lambert.希伯来语法概要(Traité de grammaire hébraique).巴黎,1938.
1705264311
1705264312
(7) 这里说的“现代犹太语”是指“依地语”,它是中东欧犹太人中通行的一种合语。——译注
1705264313
1705264314
(8) М.Мieses.依地语(Die Jidishe Sprache).巴登-符腾堡,1924.
1705264315
1705264316
(9) 原文如此,应包括字母“пэ”,才是五个字母有双重书写形式。这里的字母名称引自《伊夫里特-俄语词典》,均用俄语字母标法。——译注
1705264317
1705264318
(10) Б.М.格朗德.伊夫里特语语法概论(Гpaммamuчecкuй oчepк языкa uвpum)//伊夫里特-俄语词典.莫斯科,1963.
1705264319
1705264320
(11) Г.М.利夫希茨.库姆兰手稿及其历史意义(Кyмpaнcкue pyкonucu u ux ucmopuчecкoe знaчeнue).明斯克,1959;С.И.科瓦列夫,М.М.库勃兰诺夫.犹太沙漠中的发现(Haxoдкu в Иyдeйcкoй nycmынe).莫斯科,1960.
1705264321
1705264322
(12) J.Сantinau.巴利米拉碑铭学的语法(Grammaire de palmyrénien épigraphique).开罗,1935.
1705264323
1705264324
(13) 聂斯脱利教派在我国历史上又名“景教”,唐代初年传入中国。聂斯脱利教派文字又译为“景教文字”。——译注
1705264325
1705264326
(14) W.Geiger,Κuhn.伊朗语言学概论(Grundriss der iranischen Philologie).斯特拉斯堡,1895—1901:1-2;И.М.奥兰斯基.伊朗语言学引论(Bвeдeнue в upaнcкyю фuлoлoгuю).莫斯科,1960.
1705264327
1705264328
(15) 粟特文集(Coгдuйcкuй cбopнuк).列宁格勒,1934;С.П.托尔斯托夫.乌兹别克古代文化.塔什干,1943.
1705264329
1705264330
(16) С.П.托尔斯托夫.古代花剌子模(Дpeвнuй Хopeзм).莫斯科,1948;花剌子模文明的遗迹探溯(Пo cлeдaм xopeзмcкoй цuвuлuзaцuu).莫斯科,1948.
1705264331
1705264332
(17) 本译文用这名称。公元8世纪时建“回纥汗国”。我国出版物中称“回纥人”“回骰人”“畏兀尔人”等。——译注
1705264333
1705264334
(18) С.E.马洛夫.古代突厥文献(Пaмяmнuкu дpeвнemюpcкoй nucьмeннocmu).莫斯科-列宁格勒,1951.
1705264335
1705264336
(19) 当时称“回纥文字”。——译注
[
上一页 ]
[ :1.70526428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