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5264787e+09
1705264787 一种更圆的字体,即安色尔字体(第110图,б),从公元前3世纪起在罗马出现;正如在希腊一样,安色尔字体在罗马主要用来书写莎草纸和羊皮纸的手抄本。
1705264788
1705264789 从公元5世纪起,拉丁文字中除了安色尔字体以外,还产生了更草的新字体——半安色尔字体(第110图,б)。这种字体不同于安色尔字体的是:它的一些字母(如Q、H等)越出行线之上或之下,具有近于小写字体的形状。
1705264790
1705264791 在罗马,斜字体发展不大。这是因为罗马人在作贸易记载、日常生活记事和文学记录时通常使用涂蜡木板的缘故。即使在快写的时候,在这些板上把一个个字母分开写(而不是连写)也要比较方便些。从公元1世纪起就已有了最古的罗马斜字体写的契约。
1705264792
1705264793 像在希腊一样,罗马也使用速记演讲词的书写法。罗马速记术的创始人之一是Тiron(公元前1世纪)。
1705264794
1705264795 罗马人还创造独具一格的十进位-五进位数字系统(见第十章),这一数字系统至今仍保留其用法。
1705264796
1705264797 5
1705264798
1705264799 从公元前最后几百年起,希腊文字,特别是拉丁文字,如同拉丁语和希腊语一样,具有国际性质,它们在所有并入罗马帝国版图或者处于其文化-政治影响之下的民族中广为流传。几乎所有被引上古代文化轨道的民族的文字——埃及的圣书字,更早些的前亚楔形文字,各种不同的小亚细亚和意大利的字母体系——都被排挤掉了,被人们遗忘了。只有在近东,以阿拉米文字为基础所产生的文字还在继续发展,在非洲还保留着几种由埃及文字和腓尼基-布匿文字派生的文字。
1705264800
1705264801 至于说到那些西欧年轻的“野蛮”部落,局部保留自己独特文字的有某些日耳曼和盎格鲁-撒克逊的部落(他们曾使用“北欧古代文字”)和爱尔兰人(他们曾使用过“欧甘”文字)。
1705264802
1705264803 所谓北欧古代文字(Рунa,来自日耳曼词Runa,“神秘”之意)是指这样的文字(第111图),即在日耳曼和盎格鲁-撒克逊诸部落接受基督教并与此相联系的过渡到使用拉丁字母表或者专门创制新字母表(如武利菲拉的哥特字母表)之前,这些部落所使用的文字。
1705264804
1705264805
1705264806
1705264807
1705264808 第111图 日耳曼北欧古代文字(见苏联大百科全书第二版“Руны”条)
1705264809
1705264810 a——较早的北欧古代文字(公元3—8世纪);б——较晚的北欧古代文字(公元9—11世纪);в——标出点线的丹麦的北欧古代文字(11世纪)
1705264811
1705264812 传世的最古的北欧古代文字的铭文是:奥地利克伦地亚发现的玛丽亚·萨尔伯格铭文,挪威发现的奥夫勒·斯塔布铭文,这两件铭文都属于公元1—2世纪(42);其后的铭文属于公元3世纪。大多数最古的北欧古代文字书写的铭文属于斯堪的纳维亚和哥特的一些部落所有;在德国和英国从公元6—7世纪起才有北欧古代文字写成的文献。几乎所有传世的铭文都是刻写在武器、装饰品、家具或者石头(例如墓碑)上;铭文的总数量约四千件,其中包括两千多件瑞典的铭文。用羊皮纸书写的北欧古代文字文献为数不多,属于7—14世纪;其中最大的一件是13—14世纪的丹麦法典。由于基督教的传播,北欧古代文字遭到压制,因此从8—10世纪起,它只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使用;在这里一直用到14—16世纪;对这一文字的记忆却一直保留到今天。
1705264813
1705264814 从文字类型上说,传到现在的北欧古代文字是元音-音素型文字;它的每个符号表示单个的音(元音或辅音)。在最古的铭文中[所谓“较早的北欧古代文字”(2—8世纪)]用了24个符号;这些符号在字母表内分成三组,每组八个符号。在后来(所谓“较晚的北欧古代文字”)符号的数目减到16个,而且根据时间和语言的不同而变化;与此同时,同样一个符号代表几个音。
1705264815
1705264816 更晚一些(大约从11世纪起),北欧古代文字符号的数量又增加了。
1705264817
1705264818 从字形上看,北欧古代文字由竖线和斜线组成;它没有横线和圆线。后一情形之所以如此,是由于最古的书写北欧古代文字的材料是木料,在木头上刻出圆线或与木质纤维垂直的线是非常困难的。每一个北欧古代文字的符号都有名称;而且符号的音值总是同符号名称的第一个音相符合。
1705264819
1705264820 北欧古代文字书写的方向通常是从左往右,虽然某些最古的铭文是从右往左写的,甚至是用左右来回开头回转法写成的。
1705264821
1705264822 在较晚期的北欧古代文字中有时还用暗号书写法。为此用一些小线条来代替它的符号;小线条的数量指出,第一,一组符号的顺序号,第二,在一组符号中每个符号的顺序位置(根据北欧古代文字的最古划分法把符号分为三组,每组八个符号)。
1705264823
1705264824 日耳曼人把北欧古代文字的发明归功于奥丁神(43)。几乎所有现代的学者都认为,在日耳曼人熟悉字母-音素文字(拉丁文字、伊特拉斯坎文字或者希腊文字)之前,北欧古代文字的符号是原始的表词字符号,它们有很广泛的表意意义,这些符号主要用于占卜和巫术。
1705264825
1705264826 罗马历史学家科塔西陀(公元1世纪)的著作证实了这点。塔西陀在其《日耳曼尼亚志》一书的第十章写道,日耳曼人为了预言吉凶祸福,在木签上刻上特别的符号,在一块布上把这些木签乱七八糟地摆放,然后眯上眼睛捡起3根木签,于是根据这3根木签上已有的符号预言吉凶祸福。古代斯堪的纳维亚的《胜利之歌》《认识之歌》《预防暴风雨之歌》等叙事诗中提到的内容也证实了上述内容。北欧古代文字的符号依据其最初期的意义分别保留着如“牲畜”(“财富”)、“光荣”、“福祉”、“神”、“人”、“礼物”、“年”、“日”、“海”、“城”这些名称。把这些符号分为3组,大概是与其文字的意义相联系的。也很可能,在占卜时(罗马历史学家塔西陀描写过这种占卜)从每一组中抽出1根木签。
1705264827
1705264828 后来,当日耳曼人熟悉了地中海沿岸各国人民的字母-音素文字之后,毫无疑义,他们懂得了这种文字的优越性,因为它可以确切地把各种不同的信息记载下来。但是拉丁文和希腊文同日耳曼诸部落的主要敌人——罗马——联系得太密切了,此外,在后来这两种文字又同多神教为敌的基督教密切联系在一起。因此日耳曼人不是借用这些文字,而只是利用它们的原则,使自己的符号具有音值。最为可能的是,根据字首音原则(即依照每个符号名称的第一个音)使北欧古代文字的符号具有音值。此外,某些北欧古文字符号同拉丁字母的相似处也可能有所影响。在这些符号具有音值之后,它们的最初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它们完全失去了最初的图画性质,在字形上更加接近于相应的拉丁字母和希腊字母。
1705264829
1705264830 究竟是哪一种地中海的文字在最大程度上影响了北欧古代文字(44),这个问题的争论最大。一些研究者(如В.Salin、S.Вugge、О.F.Fritzen)认为希腊的影响最大,另一些研究者(如L.Wimmer、E.Sivers、Сh.Рetersen)认为拉丁的影响最大,还有一些学者(如Hamarstr、Р.Сarрenter、H.Аrntz、D.Diringer)则认为北伊特拉斯坎的影响最大。某些德国学者(如Р.М.Мeiser.F.Lichtenberg等)试图为古日耳曼人独立产生字母-音素文字的假说进行辩护;不仅如此,无视历史的时间顺序,北欧古代文字竟然被说成是所有字母-音素文字(其中包括腓尼基文字)的鼻祖。
1705264831
1705264832 起源于拉丁文的假说和伊特拉斯坎文的假说,在科学上是得到广泛承认的。起源拉丁文的假说主要依据许多北欧古代文字的符号(见第111图的符号Р、R、H、I、S、В等)与音值上同其相应的拉丁字母相似。支持另一种假说的人引证如下事实:某些最古的北欧古代文字的铭文书写方向(也像伊特拉斯坎文字一样)是从右往左,然而到公元初期,拉丁文字中已牢固确定了从左往右的书写方向;在北欧古代文字的铭文中(按伊特拉斯坎文字的样式)用圆点来把一个个单词分开,等等。
1705264833
1705264834 欧甘文字(“欧甘”来自爱尔兰词Оgm——一位神话英雄的名字,他被说成是这一文字的发明者)的最古文献属于公元5—6世纪。某些文献是用皮克特人(苏格兰的古代居民)的未被释读的语言写成的,而另一些文献则用爱尔兰语写成。
1705264835
1705264836 大多数文物是刻在墓碑、木棒和盾牌上的简短铭文。在爱尔兰人接受基督教(8世纪)和他们采用拉丁文之后,在长达一千年左右的时间内,欧甘文字还在爱尔兰使用,不过它只是作为一种暗号而被使用。
[ 上一页 ]  [ :1.70526478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