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304575
1705304576
这其中我们要感谢新加坡孜孜不倦地建立起他们优良的社会教化体系。
1705304577
1705304578
这是基于新加坡辩论环境的认识的说法,也是一种客观的分析。要说这样的话,当然是要对新加坡本身有历史的反观。
1705304579
1705304580
第三场辩论结束后,大家正在等评判团的决定。中央电视台的几位朋友关切地走到我面前,说:“今天我们队的气势好像有点落下来了,不像前两场那样有气势。怎么样啊?”在评判团没有给出评决之前,我也不能说什么。我说:“大概没有太大的问题,我们是研究过的,针对着新加坡的气氛和评委的特点来设计的,应该说理论和观点上是有优势的。”实际上这里是一个对当地社会文化分析的结果。在前一天,杜维明教授就来到前一场复赛现场体验。俞总和我就和他谈起来,讨论一点学术上的问题。他是我校历史系朱维铮教授的老朋友,大家可以“叙旧”。他最后说:辩论既要讲究技巧,也要讲究理论,两者要兼顾。我们是在这个结构下来设计第三场的辩论的,主要也是因为面对着一个强大的评判团,一个素养很高的评判团。
1705304581
1705304582
在新加坡,对华人传统的倡导,近年来才被推上首位。过去并非如此,据新加坡大学的一位学者介绍,新加坡从全面自治开始到独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政府的主要工作是3C,即“反殖、反共、反种族纠纷”。由于可以想见的原因,不少人对“中华文化”持有戒心。另外,由于长期殖民统治的遗风和现代化的驱动,新加坡是倾向于西方文明和西方文化的。一个社会的现代化过程,必然会伴随着对西方文明的认知和判定过程。现代化过程,可以说表现为西方工业文明的介入过程。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知道,西方文明不仅仅是工业文明,工业文明只是西方文明内在精神导致的产物。很难说只接受工业文明,不要其源头活水。况且,西方文明的传入必然是一个完整的运动,各类因素均会一齐进入,精华和糟粕是交合一体的,问题是怎样扼制糟粕,而非怎样回避糟粕。
1705304583
1705304584
从更为哲学化的角度分析,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与华夏文化不同。西方现代文明是以个人主义和物质主义为基石的。在这种核心精神的推动下,社会物质文明蓬勃发展的同时,家庭制度改观了,紧密的亲属关系松散了;社会制度改观了,有机的调解体制解体了;情感的伦理关系风化了,严格的道德观念消散了;目标价值改观了,外部奋斗的信念淡薄了。这里没有价值判断,只体现了一个社会运动的过程以及必然产生的结果。华夏文化的基本精神是集体主义和理念主义的,当然这是大而论之的看法。这种文化传统与西方现代化绝然不同。在西方文化传入之后,这两种基本精神必然会较量、冲突、融合、取代。在传统精神主导下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会解体,新的模式悄然而生。面对这种现实的运动过程,人们必然要有所思考,有所判断,有所选择。这是华人社会共同面临的挑战。新加坡在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便强烈地感到了这种冲突带来的种种后果。因此,须得做出新的选择。
1705304585
1705304586
现代化后的新加坡社会,产生了西方社会的种种“社会病”。这些与华人社会的传统大相径庭。时值今日,新加坡依然在大力反对现代化帝来的“副产品”。如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膨胀,个人主义的上升,这些因素消解了凝固华人社会的因素。如家庭观念的淡漠,青年走出大家庭,独自生活,不愿承担赡养老人的责任。个人主义的膨胀,使以集体主义为基础的华人社会松散。传统的社会体制慢慢失去力量。这个过程,有时也被视为必要的过程。有的学者认为,没有这个过程,传统社会便不能被改革,现代化便不能实现。而现代化后华人社会面临的问题是,旧的社会协调体制式微之后,有什么东西可取而代之?否则社会便要陷入紊乱。
1705304587
1705304588
我们在新加坡的时候,报纸上时有关于强奸案的报道,这被归因于纵欲主义的结果。青年颓废现象也有存在,如“彩装少年”,即穿着奇装怪服,无所事事而游荡街头的青年人。
1705304589
1705304590
新加坡各报把“彩装少年”当作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有较为广泛的讨论。再如从西方传入的同性恋现象,新加坡也存在,称为“人妖”。新加坡毕竟是华人社会,对这类现象是不能容忍的,绝不会发生美国同性恋者成群结队游行的事情。但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存在的。其他,包括社会责任感的漫漶,工作精神的沉落、伦理观念的下降,都是现代化后产生的一些社会问题。面对这些“社会病”,新加坡采取了措施,加以克制和防范。最根本的,他们认为“社会病”的病根在人的内心世界,在人的精神领域。西方纵欲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歪风使人精神空虚,无所寄托,结果失落了自我。要使个人充实起来,便需要一种文化主体。作为华人社会,可行的选择依然是华夏文化的传统。新加坡的想法是,用华夏文化的精华抵御西方纵欲主义和个人主义,使现代化物质文明与华人传统精神文明有效地结合起来。当然,对这种选择,世人有多种评说,有的赞成,有的反对。不论怎么说,现代化后的新加坡,作了这种选择。这与其开国之初的选择显然不同。
1705304591
1705304592
新加坡首要的选择便是恢复提倡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政府把儒家思想当作在现代化后社会重建道德伦理规范的价值核心。新加坡不仅在舆论上大力宣传儒家思想,同时制定了系统的教育计划。新加坡课程发展署召集专家制订了《儒家伦理》的课本,从小学开始进行灌输。课本编得非常系统,包括学生课本、作业和教师用书等,颇为系列化。课本中多讲内圣外王,仁智勇礼义信,中庸,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理想人格等。课本分中、英文两个版本,可供华语学校和英语学校选择。1984年开始在十五所中学试教,1985年课本正式出版,供全国各中学采用。新加坡之所以采用儒家思想,基于儒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本学说。如中学四年级的《儒学伦理》课本开宗明义地说:“儒家伦理是基于真实的人性所发展出来的人生哲理。这一套人生哲理,可以帮助我们建立完美的人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以达到修养自己、造福人群的目的。”
1705304593
1705304594
这种思路基于前面的分析,即西方现代文明可以带来物质繁荣,但不一定造成人格升华。人格塑造得依靠华人社会的文化传统。只有这样,才能将华人社会的美德与现代西方物质文明结合起来,不致堕落。
1705304595
1705304596
当然,新加坡对儒家思想的解释也是现代化了的,其宗旨是“把适合我国社会的儒家伦理价值观念灌输给年轻的学生”。如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解释,是领导人要像领导人,属员要像属员,父亲要像父亲,儿子要像儿子。这里已经没有封建伦理关系的色彩。再如,在儒家对民众的看法上,也做了选择,多讲“先富后教”,少讲“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等。其实新加坡妇女对这些说法颇为不满。不过,新加坡对儒家思想并非是抱残守缺,而是为我所用。有许多内容,是现代人对现代社会制定的现代规范。这里提出的实质问题是:现代化后的华人社会,应当制定何种新的规范?
1705304597
1705304598
新加坡十分重视道德的教育,认为这是立国之道,所以在第一场我方说:
1705304599
1705304600
复旦一辩:说到政府,新加坡也曾荜路蓝缕。李光耀先生就告诫国人:我们一无所有,除了我们自己。他强调道德是使竞争力胜人一筹的重要因素。试想,如果没有政府倡导美德,新加坡哪里会有今天的繁荣昌盛、国富民强呢?
1705304601
1705304602
新加坡在推广儒家思想方面是全力以赴的。由于新加坡储存和传播文化的基盘很小,故文化较易于变革。通过几年的努力,儒家思想教育颇见成效,像推广华语运动一样。新加坡除了制订课本之外,还建立了其他计划,如开建东亚哲学研究所,专门研究东亚哲学,尤其是儒家思想。我去访问时,所长吴德耀先生告诉我,这个所有几百万新币的经费,实在是惊人的数目。由于经费充足,便可以邀请世界著名的学者。如《儒家理论》课本的海外顾问是余英时教授和杜维明教授等。欧美的汉学家也接踵而至,如哈佛大学教授傅高义(E·VOGEL),他曾写过一本书,名叫《日本名列第一》,风行世界,他也在新加坡大谈儒学。新加坡还召开国际性的儒学研讨会,扩大影响。李光耀总理也经常讲,儒家思想适应华人社会。除了大力宣传儒家思想之外,新加坡还采取了其他一些措施来维护华人社会的文化传统。推广华语运动便是其中之一。另外,如政府鼓励的“三代同堂”。以前政府造的“组屋”均以小家庭生活为标准。现在为了维系家庭关系,政府建造了新型“组屋”,一套房间里有几个小套,子女既可有自己的天地,又与父母住在一起。
1705304603
1705304604
为了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我们训练时也做了必要的准备,如我们请台湾朋友刘文钏先生来谈台湾最近的发展以及文化问题。他谈到的“新人类”和“新新人类”的问题,对我们来说,使我们一下子对台湾的文化有了某种感觉。他刚从台湾来,对台湾有非常新鲜的感觉,再加上受过严格的学术训练,对台湾人的心态、文化氛围、青年人的追求、政治格局、经济发展均有学理性分析,使我们觉得台湾并不遥远。因为可能要与台湾大学队决赛,这些感性和理性的知识是非常有价值的。
1705304605
1705304606
根据这些认识,我们在整个辩论中确定了大致的辩论思路:注重从传统的文化中寻找论据和理论,注意展现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人性本恶,本来是一个在天时、地利、人和上不太有利的立场,台大队在抽到正方之后,兴高采烈,激动之情溢于言表。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的基本思想是认为人性本善的,包括评委杜维明先生在内。我方于是在维护立场的同时,强调了教化,这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所谓修齐治平就是这样的意思。所以才会有整个的理论,才会有上面引的四辩的那一番话。在辩论第一个题目的时候,我们也注意了这个问题。这里只是就新加坡的一个方面谈谈因地制宜的策略。如果辩论在其他的环境中发生,那就需要有不同内容的制宜之策。套用第一场辩论的套路:制宜是取胜的必要条件。
1705304607
1705304608
八 星洲之得
1705304609
1705304610
那天晚上,我们喝着黑啤酒,讨论着辩论中的得失。我们自己觉得并不是十分的完美,辩论中还是留下了许多遗憾。然而,有一点我们是明确的,这就是辩论的胜利实际上是知识的胜利。用同学们的话来说,是读书的胜利。杜维明教授的总结评语值得回味,他说:反方“妙语如珠”,“旁征博引,荀子、犹太教、黑格尔,甚至《天龙八部》,使正方好像陷入了防御的态势。”“很恰当地引用了达尔文、弗洛伊德等方面的观点。在资料运用方面,大家都能引经据典。”“一般说来,反方颇能显示一种流动的整体意识,整个队伍用一种整体配合的作战方略,加强了一种整体的攻击力,保证了对重点攻击目标的一种优势,也增强了整个辩论队伍的气势,显得中心课题比较明确,活而不乱,而且错落有致。”当然正方也有所长,杜教授也给予了适当的评价。大家均一致认为,杜维明教授的这一番话,如潺潺流水,如绵绵白云,自如且精到,充分体现了华文的优美。新加坡广播局的一位资深职员对我说:“今天晚上最精彩的话,是杜维明教授的话。”这也不为过,因为他的话里面绽露着丰富的知识底蕴。
1705304611
1705304612
除了紧张的辩论之外,我们也走马观花地考察了新加坡社会的政治社会格局及风土人情,也有所得。我觉得,新加坡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样本”:现代化后的华人社会。通过这个“样本”,人们可以更好地观察现代化运行机制对华人社会基本结构的冲击,同时引伸出正在现代化中的华人社会的未来选择。现代化与华人社会,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之后,世界上以华人为主体人口的地区和国家面临的问题。现代化过程,从大范畴看,形式上表现为西方文明或西方文化的广延和传播,表现为以西方资产阶级革命为肇始的民主主义思想和以工业革命为基础的科学技术的广延和传播。这个过程,必然是西方文明与本地文明交锋或交汇的过程。如果本地文明较为落后,较不发达,那它很可能倾刻之间就在西方文明的强力冲击下分化瓦解,不能自持;如果本地文明较为发达,较为悠久,那这个较量就会艰难地持续下去。新颖与陈旧,现代与传统,将构成人们选择的不同价值标准。华夏文化属后一类,自然它在现代化过程中将何去何从,是人们须得加以思量的事情。撇开了文化的层面,现代化是难以实现的,新加坡二十多年来的发展,尤其是新近在文化范围内的反思和行动,给华人社会提供了细细思量的契机。
1705304613
1705304614
新加坡是一个小型或者说微型国家,其土地面积一共只有621.7平方公里,包括附近57个小岛及填海工程所造成的陆地面积,人口是260万。从这两个数字来看,可以说,新加坡储存和传播文化的基盘很小。在一个社会中储存和传播文化的基盘包括许多因素,但土地和人口是最重要的因素。土地虽然不会有意识地活动,不会言语,但它载运文化。《黄土地》所体现的精神便是土地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国土广袤,文化强盛,文化持久,这是历史造成的事实——更重要的是传播文化的主体是人,文化要体现于人,人记忆文化,学习文化,传播文化,实践文化。因此,人口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文化结构:人口庞大,则文化持久,坚固,不易变革;人口微小,则文化短暂,脆弱,易于变革。
1705304615
1705304616
有一种历史现象是值得深思的,二次大战后,迅速崛起的社会都是人口相对较少的社会,如香港、新加坡、台湾、韩国。正在奋起直追的其他“小虎”,如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也都是人口较少的国家。而人口上的泱泱大国,尽管有大型的现代化计划,其结果却差强人意,如印度。新加坡是个小国,这一条件是否构成其现代化成功的条件?值得思考。从文化上来说,由于这种原因,保持其原有文化的努力就得加倍。新加坡人口中主要有华族、马来族和印度族三种,其中绝大多数人口是华族。因而,从总体上说,还是可以称之为“华人社会”。其文化主体是华夏文化,尽管在现代化过程中受到西方现代文明浪潮的层层冲刷,其文化选择还是华夏文化,政府在保持和光大华夏文化方面花了很大气力。
1705304617
1705304618
从上述两个方面可见,新加坡改变一种文化因素较为容易,但要维护一种文化因素就较为困难了。在人口众多的国家则相反,难的是改变其中的一种文化因素,反过来说,一般毋庸做什么人为的努力,文化就会长久传承。
1705304619
1705304620
说到新加坡广播局举办华语辩论的初衷,倒也反映出一种历史和文化上的反思。新加坡广播局举办辩论会的基本目的之一是推广华语,推广华语文化。有一位先生在赛前的新闻招待会上说:我们要证明,华语不仅可以谈人生,谈社会,谈历史,谈文学,而且也可以谈现代的高科技,现代的物理学,现代的生物学,等等。我想这也反映了一种东西文化上的情结。在中国,我想这不是一个问题,或者说没有人认真思考过这是一个问题。但是,实际上是有问题:因为这个说法的前提就是认为科学技术是从西方传入东方的,而基本的科学的概念在东方的语言中是没有的,基本上移译西方的概念。我想语言的翻译是没有问题的,主要在于一个社会的共识和对概念内容的理解。不过,这个问题带出的社会问题是:东方社会如何走向现代化?值得深思。日本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后现代化社会,它的语言就有许多特色,主要是外来语充斥,大多数直接用音译。而有些地区的发展,如香港和台湾,比较多地在汉语里直接夹用英文单词,如同一种“语言三明治”。中国大陆的传统是意译,有一个消化的过程,不过这几年,商场上流行音译,主要是为了增加一点“洋气”,有时反而让人觉得土气。我想语言中出现的这些差别,实际上反映了一个社会在变化中的态势,尤其是人们的心态。这不仅是语言受到了现代化的挑战,而且也是一种文化受到了挑战。是不是如此呢?
1705304621
1705304622
华人社会现代化后会发生什么问题?这是许多华人社会中的有识之士均在思考的问题。其中最核心的问题还是华人社会的文化传统与现代西方文化的冲突问题。1986年我在香港大学参加一次学术讨论会,香港大学的一位华裔教授曾对我感叹说,香港社会令人有一种严重的孤独感,这种孤独基本上来自文化传统的散失,香港人在英国当局治理下基本上接受西方教育的熏陶,中国文化传统没有得到发扬光大。然而,华人社会不可能完全接受西方文化和西方生活方式,在一种生造的文化氛围中感到冷漠、孤寂和无依无靠。自然,这里说的是一种心理上的感受。新加坡的情况与此既相似又不相似。新加坡也有长期的殖民统治历史。新加坡于1819年开埠、归荷兰统治。1824年割让给英国,到1959年新加坡全面自治。除二次大战期间的1942年2月至1945年9月被日军占领外,由英国统治了一百多年。与香港不同的是,新加坡自1959年起全面自治,后于1965年8月9日脱离马来西亚联邦,成立了独立的新加坡共和国。此后由华人为主的政府进行治理。前一阶段与香港有相同之处,后一阶段与香港有不同之处。如果说香港由于政府的作用促进了西方文明的渐升,新加坡的境况又是如何呢?
1705304623
1705304624
来到新加坡,就会发现新加坡对华夏文化传统十分重视。在有些方面,恐怕超过了所有的华人社会。如新加坡对儒家思想的提倡和推崇便是一例。新加坡人保持了华人的优秀素质:勤劳、纯朴、好客。我们接触到的所有新加坡华人,都给我们留下了热情友好,谦虚纯朴,彬彬有礼的印象。新加坡华族本为华人,所以与其他地方的华人并无二致,黑头发,黄皮肤,黑眸子。绝大部分华人都能讲十分流利且标准的华语,其水准远远高于香港的广东普通话,也高于上海的普通话。会讲普通话,在新加坡衣食住行都没有障碍。而且新加坡通行简化汉字,中国去的人没有障碍。而台湾倒用繁体字,大陆的年轻一代多有不适;反过来也一样,台湾不少人不识简化汉字。
[
上一页 ]
[ :1.70530457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