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312175
1705312176
在语言迁移方面,一些研究已经证明,标记性与一语迁移有关(Ellis,1997)。例如,英语/ t/和/ d/的发音在词首(tin/ din)、词中(betting/ bedding),以及词尾(wet/ wed)是相互对照的。但是德语的这两个音仅仅在词首和词中是相互对照的。按类型学来说,词首的对照是无标记的,词尾的对照是有标记的。那么就可以预见,英国的德语学习者在学会“德语中不存在词尾对照”这一点时没有任何困难,而德国的英语学习者在学会用英语作词尾对照时却会经历相当大的困难。
1705312177
1705312178
距离,指语言的“类型学距离”(typologic distance),也就是不同语言之间的相似度和差异度。语言类型学从不同的角度,把世界语言分为各种类型。在语音方面,例如,从声调角度,可以分为有声调型(如汉语)、无声调型(如英语);从音节结构特点,可以分为元音和谐型(如蒙古语)、辅音主导型(如英语)。在语法方面,例如,从形态角度,可以分为屈折型(如英语)、黏着型(如日语)、孤立型(如汉语)和多式综合型(如印地安语)等4类;从句法手段角度,可以分为综合型(如俄语)和分析型(如汉语);从主语和话题的关系角度,可以分为主语为重型(如英语)、主题为重型(如汉语)、主语和话题并重型(如日语);从语序角度,可以分为SVO型(如汉语)、SOV型(如日语)、VSO型(如古典阿拉伯语)、VOS型(如斐济语)、OSV型(沙万提语)、OVS型(希卡里亚纳语),等等。那么,属于同一类型的语言,距离就较近,反之则较远。
1705312179
1705312180
以上这些都是比较大的分类。此外还可以有一些更细致的分类。例如,从关系小句结构角度,可以分为有关系小句结构的(如英语、阿拉伯语)、无关系小句结构的(如汉语、日语)。
1705312181
1705312182
就二语习得而言,一般情况下,学习者的一语和目的语属于同一类型的,较易发生正迁移,反之则容易发生负迁移。这种语言差异影响到学习者能否轻松地学习有关的结构。例如,一语中含有关系小句的学习者(如阿拉伯人)发现,自己比一语中不含关系小句的学习者(如中国人、日本人)容易学习,因而他们较不可能回避学习关系小句。
1705312183
1705312184
此外,还有一个“文字距离”问题,适用于世界上那些有文字的语言。世界文字也可以从不同角度分为各种类型,如表音文字、音节文字、语素文字等。那么,采用同一类型文字的语言之间,其文字距离就较近,反之则较远。汉字是目前世界上最为独特的文字类型,与其他类型的文字之间距离最远。另一方面,不同的语言即使采用了同类文字,也会在“正字法”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差异。例如日语也部分采用汉字,但日语汉字与汉语汉字并不完全相同。甚至同一种语言的同一种文字内部,也会出现差异,例如汉字的繁体和简体问题。
1705312185
1705312186
由于二语学习往往需要借助文字,而且二语习得也包括书面语的习得,因而文字因素也会影响到二语习得。这对文字距离较远的学习者而言,甚至可能成为二语学习的最大障碍。例如外国人的汉字习得问题,对日本人、韩国人来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对欧美人来说,则可能是头等重要之事了。
1705312187
1705312188
(2)情感因素
1705312189
1705312190
情感因素是指影响学习者二语习得的情感、心理特征。涉及的问题主要有:动机、态度、个性、焦虑、自信心、竞争性、抑制(inhibition)等(详见本书第四章)。
1705312191
1705312192
(3)认知因素
1705312193
1705312194
认知因素是指影响学习者二语习得的认知特点。涉及的问题主要有:语言学能、认知风格等(详见本书第三章)。
1705312195
1705312196
(4)年龄因素
1705312197
1705312198
年龄因素是指影响学习者二语习得的起始年龄特点。涉及的问题主要有:年龄效应,语言习得的“关键期”等(详见本书第二章)。
1705312199
1705312200
(5)性别因素
1705312201
1705312202
性别因素是指影响学习者二语习得的性别特点。涉及的问题主要有:
1705312203
1705312204
男女两性与二语学习有关的生理特点。
1705312205
1705312206
男女两性不同的认知、情感等心理特点。有研究显示,男性可能理解力较强,女性可能模仿力较强。
1705312207
1705312208
(6)策略因素
1705312209
1705312210
策略因素是指影响学习者二语习得的学习策略特点。涉及的问题主要有:善学者的学习策略,学习策略的类型以及不同的学习者采用各种学习策略的特点(详见本书第三章)。
1705312211
1705312212
2.影响二语习得的外部因素
1705312213
1705312214
影响二语习得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社会身份,学习环境,社会教育模式,文化差异,语言输入、输出与交流等方面。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从社会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学等角度来观察二语习得,逐渐兴起了对外部因素的研究。
1705312215
1705312216
(1)社会身份因素
1705312217
1705312218
社会身份因素是指影响学习者二语习得的社会身份特点。涉及的问题主要有:
1705312219
1705312220
性别身份,指男性学习者和女性学习者所具有的与性别有关的社会身份特点。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一般凭直觉就能感知到性别差异在语言习得和使用方面的不同。这种直觉也经常能够得到相关研究的肯定。
1705312221
1705312222
在母语习得中,有一个共识,即女性享有速度方面的优势,至少在初始阶段是如此。换言之,女孩子会比男孩子早“开口”。在听辨能力方面,女性也有不可小觑的优势。爱森斯坦(Eisenstain,1982)的实验发现,在一项方言辨别任务中,女性的表现显著地优于男性,甚至达到能够辨认出哪些方言具有较高或较低声望的程度。简单说来,女性的耳朵比男性“灵”得多。
1705312223
1705312224
在语言使用中,女性和男性的语言风格也有所不同。例如,汉语的“娘娘腔”一词,如果指语言方面,就是形容一些男性在说话时出现的女性“腔调”,包括女性常用的词语、语法语调、音位变体等。这也是社会语言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莱考夫(Lakoff,1973)认为,确实存在一种“女人的语言”(woman’s language),其特点就是常用诸如反义疑问句(question tags)这样的避险手段(hedging devices)。在言语行为方面,津墨尔曼和维斯特(Zimmerman&West,1975)在其关于会话中的性别角色的研究中显示,男性比女性更倾向于打断对方讲话。
[
上一页 ]
[ :1.70531217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