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5313182e+09
1705313182 2.1.4.2语言习得策略
1705313183
1705313184 有研究发现,儿童会运用一些习得策略来理解和运用母语规则。斯洛宾(Slobin,1973)在对比了世界上14个主要语系的约40种语言的习得方式以后,将它们归纳为若干共同的操作原则(operating principles),包括:
1705313185
1705313186 注意词的词尾;
1705313187
1705313188 词与词之间的意义联系可用语言来编码;
1705313189
1705313190 避免例外;
1705313191
1705313192 底层语义关系应该明白而清楚地标记出来;
1705313193
1705313194 语法标记的使用应该有语义上的意思。
1705313195
1705313196 根据这些操作原则,斯洛宾(Slobin)进一步推导出若干条普遍规律:
1705313197
1705313198 (1)作为任何语义意念的语法体现,后置的语法形式要比前置的语法形式更早习得。例如,儿童似乎总是先习得后缀,然后才是前缀或放在前面的介词。对儿童来说,前置的语法形式更复杂。
1705313199
1705313200 (2)儿童对语义意念的语言标记的习得经历过几个典型的阶段:①无标记;②在有限的情况下使用合适的标记;③标记的过度概括(即“泛化类推”),例如comed、goed等;④完全习得成人的系统。
1705313201
1705313202 (3)在语义成分和表层成分之间,越是遵循一对一的映现原则的语法系统,其习得越早。例如,他们倾向于把句子的第一个名词当作动作的发出者,把第二个名词当作承受者,于是就难以习得被动句。
1705313203
1705313204 (4)有若干屈折形式表示同一的语义功能,但是如果要从中选择一个适当的形式,就必须遵照硬性规定的形式标准。例如,词干的语音形式如何,词干有多少音节,是否硬性规定为阴性或阳性等等。在碰到这种情况时,儿童最初的倾向是,不管在什么场合,都使用同一形式。
1705313205
1705313206 (5)语义上前后一致的语法规则习得较早,而且不会有显著性错误。例如,英语的进行式是儿童不会做过度概括的唯一形式,这是因为哪些动词可以有进行式,哪些不能,是有明确的语义界限的。进行式可以用来表示过程,但不能用来表示不自觉的状态,所以儿童不会说:“*She’s knowing how to read.”
1705313207
1705313208 2.1.5 功能论
1705313209
1705313210 20世纪70年代初,韩礼德(Halliday)提出了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从语言交际功能的角度来观察儿童母语习得,提出了功能论(Functional Approach)。韩礼德也承认语言习得能力具有先天性,但他认为先天论者只是从语言结构的角度去探讨儿童的语法体系,却没有解释这个体系为什么会过渡到成人的语法体系。
1705313211
1705313212 2.1.5.1儿童语言体系的特点
1705313213
1705313214 韩礼德(Halliday,1973)认为,语言是一种“做事的形式”(a form of doing),而不是“知晓的形式”(a form of knowing)。儿童之所以能习得母语,是因为他们意识到语言可以帮助“做事”。儿童的语言体系是一个意义体系,他们的语言是从意义体系逐渐发展起来的,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在交际使用中,儿童的语言体系逐渐向成人的语言体系靠拢,直到完全吻合。因此,儿童的语言常常不合语法,往往是实词的连用,但只要有意义,在语境中并不影响他们与他人的交流。也就是说,儿童并不特别关注语法的正确性,只要能表达意义,满足自身的需要就行。例如:
1705313215
1705313216 “*sweater chair.”(=The sweater is on the chair.)(“毛衣,椅子。”=“毛衣在椅子上。”)
1705313217
1705313218 韩礼德(Halliday,1977)把能够帮助儿童“做事”的语言功能分为7项,按复杂程度排列如下:
1705313219
1705313220 (1)工具功能(instrumental function),用于表达“我要”(“I want”)的意思,即儿童可以用语言满足需求。例如,“糖糖!”“尿尿!”
1705313221
1705313222 (2)控制功能(regulatory function,又译“调节功能”),用于表达“照我说的做”(“do as I tell you”)的意思,即儿童可以用语言控制他人的行为。例如,“别玩这个!”“喝你的牛奶。”
1705313223
1705313224 (3)交往功能(interactional function,又译“交互作用功能”),用于表达“我和你”(“me and you”)的意思,即儿童可以用语言与周围的人交流。例如,“我和你玩。”“我要当工人。”
1705313225
1705313226 (4)个人功能(personal function),用于表达“我来了”(“here I come”)的意思,即儿童可以用语言表现自我。例如,“我爱妈妈。”“我是个好孩子,是吗?”
1705313227
1705313228 (5)启发功能(heuristic function),用于表达“告诉我为什么”(“tell me why”)的意思,即儿童可以用语言探索周围世界。例如,“小鸟为什么会飞?”“这是什么?”
1705313229
1705313230 (6)想象功能(imaginative function),用于表达“让我们假装”(“let’s pretend”)的意思,即儿童可以用语言进行想象、创造。例如,“我当妈妈,你当爸爸。”“布娃娃,你要乖!”
1705313231
[ 上一页 ]  [ :1.70531318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