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5313232e+09
1705313232 (7)表现功能(representative function),用于表达“我有些事情告诉你”(“I have got something to tell you”)的意思,即儿童可以用语言向别人传达信息。例如,“他是个大人。”“他戴着白手套。”
1705313233
1705313234 这7种功能中,“表现功能”发展得最晚,也是儿童语言中最不重要的功能。在语言发展的早期,常使用前几种功能,以后才越来越自如地使用后几种功能。
1705313235
1705313236 同时,在儿童的语言中,一句话只有单一的功能,不具有多重功能。而成人的话语往往会具有多种功能。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语言功能的多重性也会越来越增强。例如,儿童最初会说:“more sweetie.”(“糖糖还要。”),仅有表达工具功能,但后来会说:“Please,mummy,I want some more sweetie.”(“请,妈妈,我还要些糖糖。”),这就不仅表达了工具功能,还有交往功能、个人功能等。
1705313237
1705313238 儿童语言发展到成人语言,其功能就会减少到3项:①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即谈话内容;②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即情景语境;③语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即结构关联。
1705313239
1705313240 2.1.5.2意义的重要性
1705313241
1705313242 韩礼德把母语习得的过程看成是儿童掌握语义系统的过程,突出了意义的重要性。这一理论对二语习得研究产生较大影响,并被借鉴到二语教学领域,在欧洲产生了“交际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这种教学法体系以语言功能项目为纲,旨在培养学习者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1705313243
1705313244 “交际法”认为,学习者在言语中出现一些错误是正常而不可避免的现象,学习者所追求的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交际,只能是有缺陷的但有效的交际,因此,对学习者的语言错误不应苛求,要有一定的容忍度,凡是不影响交际的错误,能不纠正就不纠正。
1705313245
1705313246 “交际法”的“温和派”强调学习者使用二语进行交际的重要性,主张将这类交际活动置于更大范围的语言教学中。这一观点可以概括为“学着用英语”(learn to use English)。
1705313247
1705313248 “交际法”的“激进派”则认为,语言是通过交际习得的,因此这并不是一个激活已有的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促进语言系统本身掌握的问题。这一观点可以称为“用着学英语”(use English to learn English)。
1705313249
1705313250 不过,按照韩礼德的说法,当儿童掌握了母语的语义系统,就同时也掌握了母语的语法系统。那么,他们又是如何掌握语法系统的呢?这也是韩礼德的理论所无法解释的。
1705313251
1705313252 同样,在这个理论基础上产生的“交际法”,又如何处理好语法知识的教学问题,让学习者完整地掌握二语的语法系统呢?这也是“交际法”的缺点所在。
1705313253
1705313254 儿童心理学家许政援曾在前后20多年的时间内,采用纵向法对12名从出生到3岁的儿童进行了录音追踪研究,另外还采用纵向与横断相结合的方法和实验法进行了研究。在这一系列研究结果的基础上,通过对儿童语言习得的普遍性和差异的分析,许政援(1997)认为:
1705313255
1705313256 儿童的语言获得是在人脑和语言器官发育和认知发展的基础上,在与成人和其他儿童的交际过程中,经过成人的言语教授示范、强化、扩展和激励和儿童有选择的模仿学习,并经概括而成的。因此,我们不能否认人脑、语言器官和认知发展的作用;同样,我们也不能否认成人言语教授和儿童模仿学习的作用,以及儿童本身在语言获得过程中表现在选择和概括两个方面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作用。
1705313257
1705313258
1705313259
1705313260
1705313261
1705313262
1705313263
1705313264 这样一个观点,可以说是融合了国外各种理论视角,说明儿童的语言习得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705313265
1705313266
1705313267
1705313268
1705313269 第二语言习得通论 [:1705311603]
1705313270 第二语言习得通论 2.2 母语习得与二语习得的异同
1705313271
1705313272 毫无疑问,母语习得与二语习得具有相似之处。研究表明,母语习得者与二语习得者采用了相似的学习策略,如泛化类推、语内迁移、回避等。两者似乎都遵循着某种天然的习得次序而习得某些语法结构。
1705313273
1705313274 母语习得与二语习得当然也存在差异。其差异主要表现在青春期以后的二语习得者与习得母语的儿童之间。
1705313275
1705313276 2.2.1 母语习得与二语习得差异的观察角度
1705313277
1705313278 母语习得与二语习得的差异,可以从语言、生理、认知、情感、社会文化、学习条件等角度加以观察。
1705313279
1705313280 2.2.1.1语言角度
1705313281
[ 上一页 ]  [ :1.70531323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