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5313305e+09
1705313305
1705313306 而第4种观点则可以看作是从认知发展的角度提供了关于其他因素的一种解释,即成人采用了不同于儿童的学习策略,这反而阻碍了普遍语法的运作。换句话说,普遍语法的运作需要与其相适应的学习策略,也就是儿童所采用的学习策略;在普遍语法的运作中,必须顺其自然,否则就是“强扭的瓜不甜”了。虽然成人的认知能力强于儿童,这有助于他们在起始阶段学得比儿童快,但最终还是学不过儿童,诚可谓“聪明反被聪明误”。
1705313307
1705313308 第2种观点是从大多数人的最终失败(即没有达到完全的目的语水平)以及成人和儿童所犯偏误的差异性来说明问题。那么,就前一个理由来看,似乎难以驳倒第1种观点,因为哪怕只有一位学习者成功了,也可以证明普遍语法“不可及论”在逻辑上的不周延。第2个理由是说成人学习者出现了普遍语法所禁止的偏误,也就是儿童母语习得中因受制于普遍语法而不可能出现的偏误,这可以证明普遍语法没有起作用。而这一点,也可以用第4种观点的“阻碍论”来解释,即成人的某些更“聪明”的学习策略,更像是他们设置在普遍语法“大门”外的障碍物(blocks),使自己“不得其门而入”。
1705313309
1705313310 第3种观点承认普遍语法“大门”没有关闭,但里面的各个区域已不能全部打开,只有其母语所在的那个区域还能打开。这就好比一个孩子出生在一个大户人家的大院里,他可以在诸如东院、西院、南院、北院等的所有“院中院”里随意走动,但当他一旦在某个院(如东院)的某个房间里定居下来,那么他仍然可以随便去该院的其他房间,却发现其他院的大门已经对他关闭了。如果他还想进入其他院的某个房间,就不能再像以前那样“长驱直入”了,而必须借助其他手段,诸如在其他人的帮助下翻墙、挖地道等,而这些手段的有效性,却又是因人而异的。事实上,它们只能帮助极少数人到达“目的房”,而绝大多数人却只能半途而废或者功亏一篑。那么,这种观点本质上还是承认了普遍语法的可及性,也可以为大多数人的失败提供一种解释。
1705313311
1705313312 从以上观点来看,应该说,普遍语法的可及性还是得到较广泛承认的,只是有强式和弱式之别。这些不同的观点也启发人们关注学习策略在二语习得中的重要性。换言之,运用学习策略本来应该是一件好事,但也可能出现“成败萧何”的结局。
1705313313
1705313314 2.2.1.2生理角度
1705313315
1705313316 从生理规律来看,年龄越大,大脑的功能就越僵硬,就越不容易学习各项技能,包括语言。这也是人们的生活常识之一。
1705313317
1705313318 母语习得者的年龄一定很小,而二语习得者的年龄差异比较大,而且大多已过了关键期。那么这种生理上的变化,就会在二语习得中反映出来。
1705313319
1705313320 根据“关键期假说”,儿童在青春期(12、13岁)到来之前,能够轻松地、无一例外地习得母语。青春期以后,生理上的变化使大脑也产生变化,左右半球产生分工,即侧化,由左半球控制语言的模式固定下来,无法接受新的变化,所以二语习得较难获得完全的成功。
1705313321
1705313322 2.2.1.3认知角度
1705313323
1705313324 从儿童认知发展角度来看,他们倾向于无意识地、自发地习得母语。而进入青春期以后,控制分析和智力功能的左脑开始起主导作用,强于控制情感功能的右脑。因此,成人更倾向于依赖分析能力、注意二语的学习。
1705313325
1705313326 另外,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和概念的形成是同时进行的。而成人在学习二语时,往往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概念。因此,成人学得比较快,但需要调整和修改已知的概念。
1705313327
1705313328 2.2.1.4情感角度
1705313329
1705313330 从儿童与成人的情感差异角度来看,两者会表现出不同的学习态度。
1705313331
1705313332 儿童由于思想不成熟,对所接触的任何语言不抱任何偏见,甚至并不知道自己正在“学习”某种语言,因而其学习态度是积极的。而成人往往已对目的语的文化有所了解,他们对目的语文化的态度会影响到目的语的学习态度。
1705313333
1705313334 因此,成人的二语学习态度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其二语学习动机也有融入型、工具型等区别。
1705313335
1705313336 2.2.1.5社会文化角度
1705313337
1705313338 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看,儿童和成人在社会认同(social identity)和个人认同(personal identity)方面的需求有所不同。
1705313339
1705313340 儿童学习语言的主要动机之一是要跟社会上的人们一起生存、活动,以满足自己的需求,所以他们乐于按照社会所接受的方式来表达思想、感情和愿望,并在社会认同的制约下发展自己的个人认同。因此,儿童在习得母语过程中不在乎面子问题。
1705313341
1705313342 而成人的社会认同已经基本定型,他们需要保护自己的个人认同。由于这种需求,他们可能为了面子而不愿开口说话。
1705313343
1705313344 2.2.1.6学习条件角度
1705313345
1705313346 儿童和成人在语言的输入量、接受反馈的模式、可用于二语学习的时间等方面也有所不同。
1705313347
1705313348 就语言的输入量而言,儿童一定是在母语环境中学习,可以接触到大量的语言输入。成人的二语输入往往来自课堂教学,很有限。即使是在目的语环境中学习,也会因各种因素的限制而无法获得充足的输入。
1705313349
1705313350 就接受反馈的模式而言,儿童在非正规场合习得母语,反馈不明显,甚至没有反馈。成人往往在正规场合学习二语,并不断接受教师的反馈。
1705313351
1705313352 就可用于学习的时间而言,儿童可以整天逗留在母语环境中而心无旁骛地习得母语。成人必须在母语环境和二语环境中来回周旋,不可能把所有的时间花在二语环境中。
1705313353
1705313354 2.2.2 年龄对二语习得效果的影响
[ 上一页 ]  [ :1.70531330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