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313382
卡兹顿等人(Cazden et al,1975)调查发现,儿童、青少年和成人学习者经历相同的阶段。不管学习者年龄多大,他们似乎都以相同的方式加工语言材料。
1705313383
1705313384
哈雷(Harley,1986)针对法语学习者进行的一项沉浸法(the immersion approach)教学实验发现,在法语动词短语的习得中,年龄较大组和年龄较小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1705313385
1705313386
莱尼(Riney,1990)针对越南的英语学习者的“增音”(epenthesis)现象(指把一个元音或辅音插入一个词中,使发音更容易,如,把“speak”发成“speak-er”)开展了一项实验,结果发现,儿童组(10——12岁)出现增音的比例低于5%,而成人组为30%以上,而且不会因以后接触到更多的英语输入而有显著下降。
1705313387
1705313388
1705313389
1705313390
1705313392
第二语言习得通论 2.3 对二语习得年龄效应的理论解释
1705313393
1705313394
对二语习得年龄效应的研究,除了加以描写,更重要的还在理论上的解释。年龄的差异,首先是生理上的差异,然后才是伴随而来的心理、认知、情感、社会文化等其他方面的差异。因而,从现有针对年龄效应的各种理论来看,主要也可以归纳为这两大流派。
1705313395
1705313396
2.3.1 对年龄效应的生物学解释
1705313397
1705313398
2.3.1.1二语习得的关键期
1705313399
1705313400
上文提到,列纳伯格(Lenneberg)的“关键期假说”是针对母语习得而提出的,所以基本上只涉及了一语习得。那么,这个关键期是否会延续到一语习得之后的二语习得?他没有明确提到。
1705313401
1705313402
不过,他确实也谈到了青春期以后的二语习得问题:
1705313403
1705313404
……青春期之后,“语言学习障碍”(language learning blocks)的影响急剧增加。而且,在这个年龄之后,从与某种给定语言的单纯接触中发生的自动习得似乎消失了,外语得通过有意识的、费劲的努力来教会和学会。青春期之后,外国口音就不能克服了。
1705313405
1705313406
1705313407
1705313408
1705313409
1705313410
1705313411
1705313412
……我们学习外语的能力倾向于把情况弄混了。大部分智力中等的个人在他们十来岁时都能学会一门第二语言……到了40岁的年龄,一个人能学会用外语交际。这并不会干扰我们关于年龄限制的基本假说,因为我们可以设想,就大脑的语言学习体制本身而论,它在童年期间已经产生了,而且由于自然语言倾向于在很多基本方面彼此相似,因此语言技能的基质(matrix)还在。
1705313413
1705313414
1705313415
1705313416
1705313417
1705313418
1705313419
1705313420
从这些有点含糊的表述中可以看出,他似乎暗示了二语习得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关键期。
1705313421
1705313422
但是,在二语习得是否存在关键期的问题上,学者们却是争议很大。正如斯科威尔(Scovel,2001)指出的,关键期假说提出以来,已成为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争议最大的问题。松冈和史密斯(Matsuoka&Smith,2008;林韶蓉,2010)也回顾发现,支持和反对的证据似乎平分秋色。
1705313423
1705313424
这些不同的观点,大致可以分为部分(即语音)支持、全面支持和全盘否认三种看法。
1705313425
1705313426
(1)语音支持说。即只承认二语习得存在语音习得关键期,语言其他方面的习得则不存在关键期。
1705313427
1705313428
“关键期假说”本来主要是从母语语音习得的角度提出的,因此也最早用于研究二语语音习得。不少学者也通过实证调查发现了大量支持语音关键期的证据。例如:
1705313429
1705313430
1969年,阿谢尔和加西亚(Asher&Garcia,1969)对美国的古巴移民的英语发音的研究证明,越早学二语,语音越好。
1705313431
[
上一页 ]
[ :1.70531338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