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314333
1705314334
根据概念化速度理论的描述,深思型者的特点是获取信息时具有系统性,处理问题时较为谨慎,而且在寻求答案时比较关注准确性,因而得出结论往往需更多时间。而冲动型者往往凭直觉来获取信息,易于快速得出结论而较少注意准确性。
1705314335
1705314336
根据这样的特点,人们设想深思型者可能是更优秀的二语学习者。但实际的研究一方面证实了这一假设,即深思性认知风格与成功的二语学习有着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也得出了折中的结论,即结合二者长处的学生才是优秀的语言学习者。
1705314337
1705314338
1973年,多龙(Doron,1973)研究了成人英语二语习得中阅读与深思性和冲动性之间的关系,发现深思型者阅读速度虽缓慢,但更准确一些。休威特(Hewett,1983)的研究发现,这一组认知风格与二语阅读有很大的关系,其中深思型者的阅读测试得分明显高于冲动型者。
1705314339
1705314340
不过,杰米森(Jamieson,1992)的多变量研究却得出了相反的结果,即深思性/冲动性与语言熟练度既没有积极的关系,也没有消极的关系。他用MFFT作为测量被试的深思性/冲动性的工具,并采用萨尔康德和赖特(Salkind&Wright,1977)的计分法计算两种连续的变量,把被试的表现分为4种,分别为:+I(impulsive,反应快而准确率低的,即冲动型)、-I(reflective,反应慢而准确率高的,即深思型)、-E(fast accurate,反应快而准确率高的,即高效型)、+E(slow inaccurate,反应慢而准确率低的,即低效型),再把这些变量与语言成绩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反应快而准确率高的被试,即同时具有快速和准确两个特征的被试,才是优秀的语言学习者。因而,他所认定的好的语言学习者仍是那些同时兼有深思性和冲动性两种认知风格长处的人。
1705314341
1705314342
由此可见,任何绝对的深思性和冲动性对二语习得都是有利有弊的。如果这两种认知风格类型的学习者能够有意识地扬长避短,适当调整自己的认知风格,会对二语学习产生良好的效果。
1705314343
1705314344
3.2.5 中国国内的二语习得认知风格研究
1705314345
1705314346
3.2.5.1国内二语习得认知风格研究简况
1705314347
1705314348
我国关于认知风格与外语学习关系的研究起步较晚,大致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约20年。进入21世纪以来,相关研究开始活跃,呈方兴未艾之势。不过,大部分研究主要是介绍、评论国外的研究,并探讨该研究对我国外语教学的意义。而深入、系统的实证性研究还不多见,且集中于场独立性/依赖性、深思性/冲动性等领域。
1705314349
1705314350
在对外汉语教学界,直到进入21世纪以来,认知风格与汉语二语习得的关系研究才逐渐受到关注,并出现一些零零星星的研究,但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还相当薄弱。
1705314351
1705314352
2000年,徐子亮较早注意到学习汉语的欧美留学生和日韩留学生的场认知倾向对汉语学习的影响。在认知风格与汉语学习策略的关系方面,徐子亮(2005)对不同认知风格的汉语学习者在学习策略运用上的差异进行了分析,认为,认知风格的差异直接影响到注意策略、信息编码、记忆策略等一系列学习策略的使用,也关系到元认知的调控,并因此对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产生作用。
1705314353
1705314354
王添淼(2007)就场认知风格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影响开展了一项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就语言能力方面而言,综合填空和语法结构与场认知风格关系最大,表明场独立型者在此方面有较强的能力和优势,成绩明显比场依赖型者好;听力理解和阅读理解相关系数较低,但场依赖型者听力理解和阅读理解的成绩高于场独立型者。在口语测试方面,场依赖型者口语表达、交际和归纳能力较强,善于口语学习和用汉语进行交际,所以口语测试方面成绩较高。
1705314355
1705314356
彭云、李柏令(2008)讨论了场认知风格研究对对外汉语教学的意义,并指出:“如何让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学习者的认知风格相匹配,以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爷、‘因材施教爷的教学理念,成为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面临的一项新课题。”
1705314357
1705314358
在认知风格与汉语课堂学习需求的关系方面,吴思娜、刘芳芳(2009)对不同风格留学生的汉语课堂学习需求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场独立型和场依赖型学生在讲练比例、提问方式、纠错方式的要求、喜欢的学习材料、学习方式、偏爱的教学活动上都存在差别。
1705314359
1705314360
2011年,丁安琪、吴思娜(2011)、王静(2011)分别报告了各自针对汉语学习者认知风格与汉语习得关系的实证研究。
1705314361
1705314362
3.2.5.2针对汉语学习者认知风格与汉语习得关系的2项实证研究
1705314363
1705314364
1.针对来华留学生认知风格与汉语学习成绩关系的实证研究
1705314365
1705314366
2011年,丁安琪、吴思娜(2011)出版专著《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实证研究》,报告了一项针对来华留学生认知风格与汉语学习成绩关系的实证研究。
1705314367
1705314368
该研究以北京外国语大学短期汉语班的225名留学生为对象,被试的汉语水平从初级到高级分为A、B、C、D、E5个等级。调查采用EFT为调查工具,以学生的期中考试成绩为汉语学习成绩依据。
1705314369
1705314370
结果显示,认知风格和汉语学习成绩的关系与汉语学习阶段以及汉语学习科目有着一定的联系。在汉语学习的初级阶段(A、B级),场认知风格的不同类型对学习成绩没有任何影响。在汉语学习的中级阶段(C、D级),认知风格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开始显现出来。尤其是在C级阶段,在汉语综合和口语两门课中,场独立型者都比场依赖型者成绩好,但在写作课中,差异不显著。到了D级阶段,认知风格的作用依然存在,但已开始减弱,除了汉语综合课中依然是场独立型者明显更好,但在口语和阅读两门课中差异不显著。在E级阶段,认知风格的作用又变得不再显著。
1705314371
1705314372
由此可见,认知风格与学习成绩并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场独立型者只是在中间阶段优于场依赖型者。同时,认知风格对汉语学习成绩的影响只存在于汉语综合和口语两门课中,其表现是场独立型者比场依赖型者更好。
1705314373
1705314374
2.针对母语环境下汉语学习者认知风格对汉语合作学习的影响的实证研究
1705314375
1705314376
2011年,王静(2011)发表硕士论文《认知风格对泰国大学生合作学习的影响》,从认知风格的角度分析了泰国学生在认知过程中所采用的习惯化的态度和方式,探讨了如何有效地组织汉语课堂的合作学习问题。
1705314377
1705314378
该课题在场认知风格理论和合作学习理论的指导下,以泰国大城皇家大学汉语选修班的学生为合作学习教学实验对象,通过对学生进行EFT和自陈式认知风格量表的测验,得出相关结果,并分析被试的认知风格偏向,据此组织学生进行前后相续的三个合作学习实验,观察场同质组、场异质组的合作学习能力,记录不同认知风格的被试在合作学习中所承担的角色,分析认知风格对合作学习的影响。
1705314379
1705314380
该课题的被试为汉语日常听说班的学生,共36人,其中男生4人,女生32人。他们均来自于大城皇家大学的各个年级的不同专业,年龄在19——22岁之间。
1705314381
1705314382
EFT测验显示,偏向场独立型和场依赖型的被试各为15人,介于其间的6人。以性别区分,偏向场独立型的女生13人,男生2人;偏向场依赖型的女生14人,男生1人;介于其间的女生5人,男生1人。
[
上一页 ]
[ :1.70531433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