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5314864e+09
1705314864 20世纪8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德齐和瑞安(Deci&Ryan,1985)提出了“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认为人类先天具有心理成长和发展的潜能,个体在充分认识个人需求与环境信息的基础上,能对行为做出自由的选择。该理论发展了传统的“内在/外在动机”理论,认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整体,二者位于一个连续统的两端,每一个体所处的位置取决于其自我决定(即内在化)的程度。内在化程度较高者,为内在动机,反之则为外在动机。
1705314865
1705314866 在这个连续统中,还可以根据动机的内在化程度,由低到高把它分为4个次类型:
1705314867
1705314868 (1)外部调节型(External Regulation),指个体的行为完全遵循外部规则,其目的是为了满足外部要求,或是为了获得附带的报酬。它是外在动机中最具有控制性的形式,没有内化发生,个体行为完全受到行为结果的影响。
1705314869
1705314870 (2)投射调节型(Introjected Regulation),指个体吸收了外在规则,但没有完全接纳为自我的一部分,是相对受到控制的动机类型。在这种情况下,个体从事一项活动是为了避免焦虑或责怪,或是为了增强自我。在这种动机的支配下,个体去做某件事,是为了展示自己的能力,或避免失败,以维持价值感,但还没有体会到是自我的真正部分。
1705314871
1705314872 (3)认同调节型(Identified Regulation),指个体对一个行为目标或规则进行有意识的评价,如果发现这个行为是重要的,就接纳为自我的一部分。个体更多地体验到自己是行为的主人,感觉到更少的冲突。它含有更多的自主或自我决定的成分,是最具有自主性的外部动机形式。
1705314873
1705314874 (4)融合调节型(integrated regulation),指个体的某一行为出于与自己的价值观、需求等完全的融合。
1705314875
1705314876 其中,前3项为外在动机,第(4)项则为内在动机。
1705314877
1705314878 在“自我调节理论”的基础上,加拿大运动心理学家瓦勒兰德(Vallerand,1997)提出了“内在和外在动机的分层模型”(hierarchical model of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motivation,HMIEM)。他进一步把内在动机分为3个次类型,即:
1705314879
1705314880 (1)知识型内在动机(IM-Knowledge),指个体为了获得新的知识,了解周围的事物,探索世界,满足个人好奇心或兴趣。
1705314881
1705314882 (2)成就型内在动机(IM-Achievement),指个体试图达到某一目标或完成某项任务。在这种动机的调节下,个体遵循内在需要,迎接挑战,超越自我。与知识型动机比较,它具有更多的自我决定成分。
1705314883
1705314884 (3)刺激型内在动机(IM-Stimulation),指个体把行为完全接纳为自我的一部分,从事某种活动是为了行为本身内在的快乐。它是最具有自主性的内部动机形式。
1705314885
1705314886 根据这6种次类型的定义,我们就可以在内在/外在动机的连续统中,将它们从自主性到控制性依次排列为:
1705314887
1705314888
1705314889
1705314890
1705314891 同时,自我决定理论也注意到第三种动机现象,即“无动机”(amotivation,又译“动机缺乏”),指个体认识不到他们的行为与行为结果之间的联系(即“不知道为什么”),对所从事的活动毫无兴趣,没有任何外在的或内在的调节行为以确保活动的正常进行。这是最缺少自我决定的动机类型。
1705314892
1705314893 4.1.1.2学习动机
1705314894
1705314895 学习动机(learning motivation)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求。它包括学习对象的选择、为达到目的而做的努力、想达到目的的持续的愿望等方面。
1705314896
1705314897 针对学习动机的研究旨在探讨动机的本质和规律,以及它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影响。
1705314898
1705314899 一般认为,学习动机和学习有下列几个方面的关系:
1705314900
1705314901 (1)学习动机和学习互相关联:学习能产生动机,而动机又推动学习。动机具有加强学习的作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一定的唤醒水平,指向特定的学习活动。一般而言,动机水平高的学生,其成就也高;反之,较高的成就水平也能导致较高的动机水平。
1705314902
1705314903 (2)学习的持续需要动机来维持:人类生活中的大量学习,也可以是在没有任何明确的学习意向的情况下偶然发生的。但是,要有效地进行长期的有意义的学习,动机是绝对必要的。
1705314904
1705314905 (3)动机的中等程度的激发或唤起,对学习具有最佳的效果:动机过弱不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动机过强则会造成学习效率的降低。动机过强或过弱,不仅对学习不利,而且对保持也不利。在难度不同的学习任务中,动机的强度影响着解决问题的效率。随着任务性质的不同,动机水平的最佳值也会随之不同。在比较容易的学习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水平的最佳值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1705314906
1705314907 4.1.2 二语学习动机及其研究
1705314908
1705314909 4.1.2.1二语学习动机
1705314910
1705314911 二语学习当然也有一个学习动机问题,即二语学习动机。根据加德纳(Gardner,1985)的定义,二语学习动机是“个体出于愿望或满足感在学习语言时的努力程度”。
1705314912
1705314913 动机对二语学习的重要性,很早就引起了二语习得研究者的注意。科德(Corder,1967)曾在《学习者偏误的意义》一文中指出:“只要有动机,一个人就必然能学会一种第二语言,假如他接触到这种语言数据的话。”加德纳和兰伯特(Gardner&Lambert,1972)也强调,尽管学习者在语言学能上的差异很大,但与语言学能相比,动机在学习者身上起到更大的作用。鲁宾(Rubin,1975)在《“善学语言者”可以教给我们什么?》一文中则认为:“学能、动机和机会,是解释语言学习不同成功度的三项因素。”
[ 上一页 ]  [ :1.70531486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