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5315109e+09
1705315109
1705315110 4.1.3 二语学习者态度及其研究
1705315111
1705315112 4.1.3.1态度
1705315113
1705315114 态度(attitude)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它是指个人对事物和他人的一种评价性反应。一般认为,态度由三个要素构成:
1705315115
1705315116 (1)认知(cognitive)要素,即个人对事物的信念,是人们对事物存在的价值或必要性的认识,反映个人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1705315117
1705315118 (2)情感(affective)要素,即个人对事物的褒贬反应,是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评价和体验,如“喜欢/厌恶”、“爱/恨”等。
1705315119
1705315120 (3)意动(conative)要素,即个人对待事物或采取行动处理事物时的倾向性,表现为谋虑、企图等。
1705315121
1705315122 一般来说,态度的三个要素是协调一致的,即如果激发其中的任何一个要素,都会引发另两个要素的相应反应。一旦它们不协调时,情感要素往往占有主导地位,从而决定态度的基本取向和行为倾向。
1705315123
1705315124 态度主要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考察:①向度,即态度的指向,指个体对对象是肯定指向还是否定指向;②强度,即态度的强烈程度,指积极的和消极的方面;③深度,即个体对对象的卷入程度;④向心度,即某种态度在个体的整个态度价值体系中的核心程度;⑤外显度,即某种态度在其行为方式和行动方向上的外显程度。
1705315125
1705315126 “态度”也是现实生活中经常会用到的概念。由于态度反映一个人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因此人们往往把它看作是一切行为及其结果的前提,并用“好/差”、“诚恳/恶劣”、“认真/马虎”等带有褒贬色彩的反义词来加以评价。
1705315127
1705315128 现实生活中的“态度”概念涉及面比较广泛,它既可以指语言表达上所反映的态度,也可以指实际行为中所表现的态度。
1705315129
1705315130 首先,在人们的心目中,言行表达上的“态度问题”常常比行为及其结果本身还要重要。例如,“有话好好说”之类,强调的就是语言表达方面的态度。同样,有人犯了错,只要认错“态度好”,就容易得到原谅或减轻处罚。反之,如果“态度不好”、“耍态度”,甚至“态度恶劣”,就可能“抗拒从严”而要付出额外的代价了。
1705315131
1705315132 其次,在实际行为中所表现的态度和能力之间,人们也往往更重视“态度问题”。例如,所谓“做不做是态度问题,做得好不好是水平问题”、“从我做起”之类,强调的就是实际行为方面的态度。孟子就曾讨论过态度的重要性。在与齐宣王讨论“不为者”与“不能者”的区别[4]时,孟子认为,如果说,“挟太(泰)山以超北海”是真的“不能”,那么“为长者折枝”也说“不能”,就不是真的“不能”,而是“不为”了。他鼓励齐宣王,为了成为仁君,不妨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
1705315133
1705315134 孟子讨论的“能”与“为”的问题,从字面上看似乎是能力与行为问题,实质是能力与态度问题。“不为”有两种情况,一是受主观因素制约的“不愿为而不为”,一是受客观条件制约的“愿为而不为”。孟子在这里讲的“不为”,显然指的是前者,即情感上缺乏积极的态度。他的本意是,有人由于态度不积极,就连“为长者折枝”这样的举手之劳也不干,还偏要找个借口,推说“我不能”。因此,孟子的本意是,只要具备了积极的态度,就会有实在的表现,最终就会有理想的结果。
1705315135
1705315136 由于态度指引着行为的方向和投入程度,因而也有积极和消极的一面。例如,美国著名牧师、演讲家和作家诺尔曼·皮尔(Norman V.Peale,1898——1993)提出了一句著名的口号“Attitude is everything”(“态度就是一切”,或“态度决定一切”),鼓励人们用积极的态度去开创幸福、富有、健康的人生。据称,他所编著的同名励志书全球累计销量超过一亿册[5]。
1705315137
1705315138 态度与动机密切相关。一般来说,人们在产生做某事的动机之前,必然先有一个态度。因而一般认为,态度影响和决定动机。
1705315139
1705315140 4.1.3.2二语学习者态度及其构成
1705315141
1705315142 1.二语学习者态度
1705315143
1705315144 二语学习当然也有一个态度问题,这就是学习者在二语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可称为“二语学习者态度”,简称“学习者态度”。
1705315145
1705315146 在二语学习中,态度未必能够“决定一切”,但学习者态度可能对二语习得过程以及二语学习成效产生重大影响,这是无可置疑的。
1705315147
1705315148 有调查发现,二语学习者态度与学习成绩的相关度高于其他学科态度与成绩的相关度(黄冰,2004)。这说明,相较于其他领域的一般态度,二语学习者态度确有其突出的重要性,值得二语习得研究者关注。
1705315149
1705315150 二语学习者态度主要通过动机来对二语学习过程进行制约。因而学习者态度问题一直与学习动机一起受到关注,早期的以加德纳(Gardner)等人的理论为代表的动机研究也把态度与动机归为一组。
1705315151
1705315152 加德纳和兰伯特(Gardner&Lambert,1959)指出,“成为二语社团的有价值成员的愿望”会导致较高的二语水平。学习者的态度也会影响到语言磨损(language attrition)。
1705315153
1705315154 兰伯特(Lambert,1974)区分了二语学习者的“附加性双语”(additive bilingualism)和“减少性双语”(subtractive bilingualism)。前者指学习者维持其一语,并把二语加入自己的语言总藏,成为平衡的双语者(balanced bilinguals)。这是因为学习者以积极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民族认同和目的语文化。后者指学习者把自己的一语替换为二语,其母语能力发展不充分,或者有时失去其已获得的母语能力。这是因为学习者看低自己的民族认同,并希望被目的语文化所同化。
1705315155
1705315156 此外还可能有两种情况。当学习者对两种文化都持消极态度时,会导致“半语”(semilingualism),即母语和二语能力的发展都不充分。当学习者具有强烈的民族认同并对目的语文化持消极态度,其结果就是“单语”(monolingualism),即无法习得二语。
1705315157
1705315158 在加德纳(Gardner)的“融入性动机”概念中,“态度”是它的附属概念。首先,在其“融入性动机”的结构中,“对学习环境的态度”是与“融入性”和“动机”并列的3个要素之一。其次,在“融入性”要素中,又包含“对外语社团的态度”;在“动机”要素中,也包含“对外语学习的态度”。在加德纳(Gardner)看来,态度是动机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动机产生的基础。在加德纳(Gardner)设计的“态度/动机测验题套”中,“态度”和“动机”也是相提并论的。
[ 上一页 ]  [ :1.70531510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