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5315059e+09
1705315059
1705315060 4.1.2.5多尔涅的动机理论
1705315061
1705315062 1.外语学习动机“三层模型理论”
1705315063
1705315064 在对加德纳(Gardner)的动机理论进行批评的同时,多尔涅(Dörnyei,1994)也提出了自己的外语学习动机“三层模型理论”(Three-level Model Theory)。这个模型包括:
1705315065
1705315066 语言层(Language Level),指各种与外语学习有关的动机因素,包括融入性/工具性动机。
1705315067
1705315068 学习者层(Learner Level),指学习者的自信和成功的需要。
1705315069
1705315070 学习情境层(Learning Situation Level),包含3项因素:①课程特定的动机成分(Course-specific Motivational components);②教师特定的动机成分(Teacher-specific Motivational components);③群体特定的动机成分(Group-specific Motivational components)。
1705315071
1705315072 这一理论与加德纳(Gardner)的模型最明显的不同之处是“学习环境层”因素,考虑到了学习环境对动机的影响。其中与课程有关的动机因素有大纲、教学材料、教学方法和教学任务;与教师有关的因素有教师的行为、性格和教学风格;与学习团组有关的因素指学习团组中的动力等。
1705315073
1705315074 这个理论强调了动机的多样性,使人们对特定条件下的动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为教师激发学生的动机提供了理论框架。
1705315075
1705315076 2.“第二语言动机的过程模型”
1705315077
1705315078 多尔涅(Dörnyei)的“三层模型理论”也引起了一系列的讨论。为了回应讨论,多尔涅和奥拓(Dörnyei&Ott仵,1998)经过深入研究,又提出了“第二语言动机的过程模型”(Process Model of Second Language Motivation)。这个模型的主导思想是,以一种以过程为导向的动机观,把不同的研究成果综合成一个非离散的、综合的模型。该模型包括两个观察维度,一是行动序列,二是动机影响。
1705315079
1705315080 行动序列维度,即将行动序列分为3个主要阶段:行动前阶段、行动阶段、行动后阶段。
1705315081
1705315082 (1)行动前阶段:这一阶段与动机的选择有关。这又可分为3个次阶段:目标设定、意图形成、意图实施(commitment)。在许多情况下,这些次阶段几乎是同时发生的,但通常有一定的时间差。
1705315083
1705315084 (2)行动阶段:这一阶段与动机的执行有关。这包含3个基本过程:次任务(subtask)的形成与完成(根据行动计划开始分阶段完成任务),复杂的持续评估过程(不断评估来自环境的刺激),行动控制(action control)机制(包括自我调节机制和积极挽救行动机制)的应用。
1705315085
1705315086 (3)行动后阶段:这一阶段与动机的反思有关。这包括评估行动结果和考虑将来的行动计划。
1705315087
1705315088 动机影响维度,即根据动机序列的大小5个阶段,将动机影响分为5组。
1705315089
1705315090 处于行动前阶段的3组:①对目标设定的动机影响;②对意图形成的动机影响;③对意图实施的动机影响。这3组动机影响可以叫做“鼓动力”(instigating force),它决定了行动实施的强度。
1705315091
1705315092 处于行动阶段的一组,即④执行动机。处于行动后阶段的一组,即⑤对行动后评估的动机影响。
1705315093
1705315094 3.“二语动机的自我系统”
1705315095
1705315096 2005年,多尔涅(Dörnyei,2005)引进美国心理学家希金斯(Higgins)提出的“自我不一致理论”(self-discrepancy theory,SDT)中的“自我”(Self)概念,即“现实自我”(actual self)、“理想自我”(Ideal Self)和“应该自我”(Ought-to Self),提出了“二语动机的自我系统”(L2Motivational Self System)框架。
1705315097
1705315098 所谓“现实自我”,是指个体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所谓“理想自我”,是指个体理想中要成为的人和希望拥有的属性,是希望、意愿和抱负的综合。所谓“应该自我”,是指个体觉得自己应该具有的属性,是责任和义务的综合,但与个人的希望和意愿没有关系。“理想自我”和“应该自我”都能产生一定的动力,引导人们去缩短二者与“现实自我”之间的距离。不过,二者产生的动力是不同的,“理想自我”产生的是“促进”(promotion),关注的是希望、抱负、进步、发展和成就等;“应该自我”产生的是“预防”(prevention),关注的是安全感、责任、义务等,目的是预防负面结果的出现。
1705315099
1705315100 多尔涅(Dörnyei,2005)的“二语动机的自我系统”包括3个部分:
1705315101
1705315102 (1)“理想二语自我”(Ideal L2Self),指的是以成为一个熟练的二语使用者为目标。这一目标可能产生强大的动力,促使学习者采取各种措施,努力缩短“现实二语自我”与“理想二语自我”之间的距离。这样的动机就相当于传统的内在动机或者融入性动机。
1705315103
1705315104 (2)“应该二语自我”(Ought-to L2Self),指的是为了避免某种不利后果而应该达到的目标。这样的动机就相当于传统的外在动机或者工具性动机。
1705315105
1705315106 (3)二语学习经验,指的是与学习环境和经历相关的动机。
1705315107
1705315108 他认为,这个框架把二语学习动机研究和动机心理学的主流理论结合了起来,不但能够兼容二语学习动机研究长期以来积累的成果,也有助于克服融入性动机概念的局限性。因此,这是一个集大成的理论体系。
[ 上一页 ]  [ :1.70531505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