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5315155e+09
1705315155
1705315156 此外还可能有两种情况。当学习者对两种文化都持消极态度时,会导致“半语”(semilingualism),即母语和二语能力的发展都不充分。当学习者具有强烈的民族认同并对目的语文化持消极态度,其结果就是“单语”(monolingualism),即无法习得二语。
1705315157
1705315158 在加德纳(Gardner)的“融入性动机”概念中,“态度”是它的附属概念。首先,在其“融入性动机”的结构中,“对学习环境的态度”是与“融入性”和“动机”并列的3个要素之一。其次,在“融入性”要素中,又包含“对外语社团的态度”;在“动机”要素中,也包含“对外语学习的态度”。在加德纳(Gardner)看来,态度是动机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动机产生的基础。在加德纳(Gardner)设计的“态度/动机测验题套”中,“态度”和“动机”也是相提并论的。
1705315159
1705315160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态度与动机以及其他因素的关系并不如加德纳(Gardner)设想的那么简单,所以开始把态度分出来单独研究,着重探讨二语学习者态度与学习成效的关系以及影响态度的各项因素等。
1705315161
1705315162 2.二语学习者态度的构成
1705315163
1705315164 “学习者态度”有时也被简单地通称为“学习态度”,便于与“学习动机”并列。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理念下,“学习态度”一般用于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评价,采用的评价维度也往往是带有褒贬色彩的“好”与“差”,换个说法就是“认真/马虎”、“端正/不端正”等。而“学习者态度”是从学习者的角度来看他们对二语学习有关的周围事物的评价性反应,那就不再是“好/差”的问题了。
1705315165
1705315166 学习者态度主要包括对二语学习的态度、对目的语的态度、对目的语所属社团和文化的态度、对学习环境的态度等几个方面。
1705315167
1705315168 (1)对二语学习的态度,指学习者是否认为二语学习有价值、能带来愉悦感和各种好处等。
1705315169
1705315170 我们在第一章中提到,二语学习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很重要。但这个重要性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认识到的。尽管目前世界人口的50%以上操不止一种语言,但还有不到50%的人口属于只会说母语的单语者(monolinguals)。这些单语者中,除了没有机会和条件学习二语的以外,还有大量的对二语学习持消极态度的人,他们并不认为二语学习有意义。产生这种态度的原因,主要是语言观念、语言价值以及语言体验等方面。
1705315171
1705315172 首先是语言观念,指看待双语现象的传统观念。尽管在人类历史上,二语学习和双语现象是一种常态,但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其传统观念都不把它看作是一件正常的事情。
1705315173
1705315174 加拿大社会语言学家沃德霍夫(Wardhaugh,2000)曾指出:
1705315175
1705315176 单语现象(monolingualism)……在西方世界的很多地方是一种被广为接受的规范,以至于常被认为是一种世界范围的现象,到了双语者和多语者可能显得“不寻常”的程度。确实,当我们发现所遇见的某人会流利地说好几种语言时,我们常常多种滋味涌上心头:可能是既有钦佩又有嫉妒,但偶尔也会自感高人一等,因为很多那样的人对我们所处的文化来说并非“本族的”:他们很可能是移民、访客,或者“混合”婚姻的孩子……
1705315177
1705315178
1705315179
1705315180
1705315181
1705315182
1705315183
1705315184 这种观念由来已久。英语中有一个词叫做“barbarian”,本义为“异族人”,引申为“野蛮人”。其原始印欧语词根是“*barbar”,意即“听不懂的语言”。那么,凡是那些说“听不懂的语言”的人,就是“异族人”。
1705315185
1705315186 一般来说,在一个对外封闭的社会里,人们会很自然地把单语看作正常的事。以中国为例,在封建时代后期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下,对外交流仅限于极小的范围。人们所习见的是外国人学汉语,很少有中国人学外语。
1705315187
1705315188 这一点,连中国的传统语言学(即小学)大师们也未能幸免。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语言交流往往需要通过翻译,“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礼记》),有时甚至“重译乃通”(《三国志》)。目前在中国境内发现的独立语言已有129种(截至2007年),分属汉藏、阿尔泰、南岛、南亚、印欧等语系以及混合语[6]。如果当时有人能够调查一下那些不同的语言,加以分析归类,探讨其普遍规律,说不定就能赶在欧洲人之前产生历史比较语言学,并进一步总结出普通语言学理论,而且还不需要“以身试法”而违反闭关锁国政策。遗憾的是,那些小学大师们,宁可把古汉语的文字、音韵、训诂研究得登峰造极,也想不到对那些不同的语言多看一眼。
1705315189
1705315190 那么,对持有这样一些观念的人,自然无法指望他们对二语学习会有积极的态度。
1705315191
1705315192 其次是语言价值,指母语以外的另一种语言的实用价值。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必然有其使用价值。但在跨语言交往中,不同语言的使用价值就会显得不同,结果是有些语言就比其他语言通用性更强而显得更有实用价值。
1705315193
1705315194 这样,那些通用语言的母语者就会觉得没必要去学别人的语言。例如,英语是目前世界上最通用的语言,各国英语学习者对它的态度自然很积极;而在一些英语国家,人们普遍不重视外语学习,主要就是因为觉得没有用处。
1705315195
1705315196 就我们国内的英语学习而言,改革开放以来,英语作为一种工具的重要性早已深入人心。不过,当“全民学英语”的浪潮席卷而来时,仍然有人颇多微词,其理由同样是“有什么用”。例如,当有人在职务、职称晋升上遭到外语“门槛”的“一票否决”时,便会强调自己所从事的并非涉外行业或职业,因而学外语无用。有人甚至进一步指责道:“全世界都在学汉语,只有中国人在学英语。”[7]
1705315197
1705315198 那么,以这样的思想面对外语学习,当然也就难以产生积极的态度。
1705315199
1705315200 第三是语言体验,指学习一门二语时的体验。毫无疑问,二语学习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件困难而枯燥的事情。因此,有人会从二语学习中尝到乐趣,有人则会感到痛苦。
1705315201
1705315202 例如,上文介绍的赵元任一生致力于学习各地方言和外语的故事,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是他那种“乐在其中”的精神。赵元任曾告诉女儿,自己研究语言学是为了“好玩”[8]。其实,作为一名职业的语言学家,他的语言学研究毕竟也免不了带有一定程度的功利性。然而,他乐于学习各种语言倒真的是为了“好玩”而毫无功利性。在他看来,学外语实在是“太好玩儿了”,所以才会这样“乐此不疲”。
1705315203
1705315204 反之,一个学习者如果不能在学习母语以外的另一种语言中体验到种种乐趣,那么也很难指望他对二语学习具有积极的态度。
[ 上一页 ]  [ :1.70531515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