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5315205e+09
1705315205
1705315206 (2)对目的语的态度,指学习者在语言学习方面的选择性。换言之,当一个人打算学习一门二语时,该选择哪一种语言,就会反映他对特定语言的态度。
1705315207
1705315208 对目的语的态度是社会语言学所研究的“语言态度”在语言学习中的体现。“语言态度”是指人们对不同语言的评价性反应,即对某些语言评价较高而对另一些语言评价较低。而这种评价,则取决于语言本身的魅力、声望(prestige)、价值以及难度等。
1705315209
1705315210 首先是语言的魅力,指语言的审美性。尽管语言只是一种交际工具,但人们也常常会从审美的角度去看语言,并根据各自的感受,得出哪些语言比较“好听”、哪些语言比较“难听”的评价。当人们进一步了解了一些语言的结构之后,又会评价哪些语言比较“合理”、哪些则“不合理”,等等。那么,凡是语音上“好听”的、结构上“合理”的,就是“优美”的语言了。
1705315211
1705315212 人们常把自己的母语称为“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这其实是从小在所接受的母语教育中被反复灌输的一种情感。同时,这也与人们从小使用母语的习惯有很大关系,反映的是一种“家乡菜最好吃”的情结。这样的情感自然无可厚非。不过,从理性的角度来看问题,既然各民族都觉得自己的语言最优美,那么这就意味着,所谓的“最优美”实际上根本没有客观的、公认的统一标准——这是一个伪命题。
1705315213
1705315214 这种“自己的语言最优美”的情感,也是由来已久的。中国历史上的“南蛮鴂舌”之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春秋战国时代,地处南方的楚国人尚未完全融入中原的汉族,仍然被中原人视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异族,贬称为“南蛮”,不算“中国”之人。同样,楚人的楚语也被形容为“鴂舌”,因为“鴂”(伯劳鸟)是一种叫声难听的鸟。于是,楚人也相应地被贬称为“南蛮鴂舌之人”。楚国有一位名叫许行的学者,是“农家”的代表人物,主张“君民并耕”。在一次与许行的学生辩论农家理论时,孟子在据理驳斥的同时,也顺便揭了揭他的“南蛮鴂舌”的老底[9],以进一步增强辩驳的气势。在孟子看来,天下只有汉语(雅言)才“好听”,也最“合理”。我们在第一章中提到孟子所编的二语习得“案例”中,也是拿楚人学齐语来作比喻,而不是相反。换言之,要论学语言,只有“南蛮”需要学“中国”的齐语,哪有“中国”人去学“鸟语”的道理。
1705315215
1705315216 不过,那些“南蛮”可未必这么想,他们倒可能觉得中原的汉语才是“鴂舌”呢。
1705315217
1705315218 各民族的这种“自恋”情结,在其母语一旦成为目的语而面临学习者的选择时,就有可能被“毫不给面子地”击得粉碎。这是因为,某种语言的审美价值如何,最终是由二语学习者来判定的。换言之,当一个学习者要选择一种二语来学习时,哪种语言更“优美”而更值得学,自有他心里的“一杆秤”,而绝非取决于其母语者的自信。
1705315219
1705315220 语言的魅力还表现在文字方面。有时某种语言本身未必让学习者感到多么“优美”,但由于采用了独特的文字,也会由于其神秘性而使语言产生魅力。例如,不少欧美学习者就是因为觉得汉字“很优美”而开始学习汉语的。
1705315221
1705315222 那么,当一种语言在学习者的心目中“不好听”时,就很难指望他对该语言产生积极的态度了。
1705315223
1705315224 其次是语言的声望,即语言的附加值。在多语并存的社会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有的语言会获得比其他语言更高的声望,从而拥有了象征说话人地位的附加值。
1705315225
1705315226 例如,英国11世纪中叶被诺曼人征服以后,法语成为英国的贵族语言,历时300年之久。俄国17——18世纪彼得大帝“西化”改革以后,法语又曾经是俄国的宫廷语言。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法语就成了上流社会的象征。
1705315227
1705315228 现代以来,在许多多语国家里,有的语言被法定为国语或官方语言,自然就享有较高的声望。有些国家的少数民族为了争取自己的语言成为国语,还会发起抗争、要求独立,甚至不惜发动独立战争,如孟加拉国的独立、斯里兰卡僧伽罗人的分离主义运动等。
1705315229
1705315230 那么,如果某种目的语不具有较高的声望,也不会使学习者产生积极的态度。
1705315231
1705315232 第三是语言的价值,即语言的实用性。在学习者眼里,哪种二语更实用,各人也有自己的价值观。
1705315233
1705315234 语言实用性的判断,一是顺应社会的潮流,即以社会公认的通用性为准。例如,在国际上,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确定阿拉伯语、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等为工作语言,则是对该6种语言在国际事务中的实用性的一种认定。而其中英语的一枝独秀,也是公认的。中国人学外语,一般也是首选英语。
1705315235
1705315236 在多民族、多语言国家内部,则往往是以主体民族的语言为最有实用性。例如,汉语在中国、英语在美国等英语国家,都具有无可比拟的通用性,因而也最具有实用性。
1705315237
1705315238 近几十年来,全球范围的“汉语热”持续升温,就是汉语的实用性大大增强的结果,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汉语的态度从消极到积极的变化。
1705315239
1705315240 二是基于个体的特殊需求,例如从事某些职业的需要、某些生活内容的需要等。那么即使是那些毫无通用性的“小语种”,也会显示其重要价值。
1705315241
1705315242 那么,如果某种语言在学习者眼里不具有实用性,也就不会成为二语学习者的首选。
1705315243
1705315244 第四是语言的难度,即语言学习的困难程度。我们前几章都谈到,任何语言作为母语而习得时,基本上不会有什么困难,这是学习者的年龄效应使然。但当它们作为二语学习者的目的语而学习时,就会变得困难起来。
1705315245
1705315246 美国外交学院(Foreign Service Institute,1973)[10]曾作过一个关于全世界语言难度的调查,并根据欧美学生学习时间和达到水平的比例,列出了一个由易到难的排行榜。其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等13种语言被列为最容易的第一等级,希腊语、印地语、马来语等8种语言为较容易的第二等级,俄语、泰语、越南语等18种语言为较难的第三等级,而汉语、日语、韩语等4种语言为最难的第四等级。
1705315247
1705315248 必须注意的是,这个难易度是从欧美学生的角度来看的,并不能成为普适性的语言难度排行榜。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例如中国人)来看,其结果就可能大相径庭了。
1705315249
1705315250 因而,由于学习者的母语与目的语的语言距离和文字距离不同,不同的学习者感觉到的难度就会各有不同。
1705315251
1705315252 从这个排行榜来看,对欧美学生构成语言难度的主要是文字、语法以及声调等3个因素。那么,当欧美学生觉得汉语很难时,首先在于汉字难。美国汉学家德范克(DeFrancis,1984)曾指出:“说英语的人学中文并不比学法语难。(学生)遇到的最难处是传统的书写系统。”我们上文提到,不少欧美学习者学习汉语的原因是觉得汉字“很美”,以为学汉语是一件“美事”。然而,一旦他们开始了真正的学习,就会发现,汉字并不是用来画着好看的,而是用来写着交际的,诚所谓“想说爱你不容易”。结果,能够把这件“美事”进行到底的就不多了。因而,汉字习得也成为汉语二语习得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1705315253
1705315254 不过,这种以学习时间和达到水平的“性价比”为依据的调查结果,反映的是“实际难度”或“实际距离”,与学习者所感觉到的“心理难度”或“心理距离”相比,仍然会有一定的差距。这种“心理距离”往往体现在学习者态度的动态变化中。例如,在中国人的外语学习中,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学日语是笑着进去,哭着出来;学法语是哭着进去,笑着出来。”这是说,中国人在初学日语之时,由于汉语和日语文字和词汇相近,往往以为日语和汉语距离很近,所以容易学;谁知越学越难,才发现“上当”了。而初学法语时,由于汉语和法语语法差异大于英语,往往以为法语和汉语距离很远,所以很难学;不料越学越容易,才感到意外的惊喜。这一“笑”一“哭”之间,反映了学习者由于实际距离和心理距离的差异而引发的态度变化。
[ 上一页 ]  [ :1.70531520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