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5315241e+09
1705315241
1705315242 那么,如果某种语言在学习者眼里不具有实用性,也就不会成为二语学习者的首选。
1705315243
1705315244 第四是语言的难度,即语言学习的困难程度。我们前几章都谈到,任何语言作为母语而习得时,基本上不会有什么困难,这是学习者的年龄效应使然。但当它们作为二语学习者的目的语而学习时,就会变得困难起来。
1705315245
1705315246 美国外交学院(Foreign Service Institute,1973)[10]曾作过一个关于全世界语言难度的调查,并根据欧美学生学习时间和达到水平的比例,列出了一个由易到难的排行榜。其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等13种语言被列为最容易的第一等级,希腊语、印地语、马来语等8种语言为较容易的第二等级,俄语、泰语、越南语等18种语言为较难的第三等级,而汉语、日语、韩语等4种语言为最难的第四等级。
1705315247
1705315248 必须注意的是,这个难易度是从欧美学生的角度来看的,并不能成为普适性的语言难度排行榜。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例如中国人)来看,其结果就可能大相径庭了。
1705315249
1705315250 因而,由于学习者的母语与目的语的语言距离和文字距离不同,不同的学习者感觉到的难度就会各有不同。
1705315251
1705315252 从这个排行榜来看,对欧美学生构成语言难度的主要是文字、语法以及声调等3个因素。那么,当欧美学生觉得汉语很难时,首先在于汉字难。美国汉学家德范克(DeFrancis,1984)曾指出:“说英语的人学中文并不比学法语难。(学生)遇到的最难处是传统的书写系统。”我们上文提到,不少欧美学习者学习汉语的原因是觉得汉字“很美”,以为学汉语是一件“美事”。然而,一旦他们开始了真正的学习,就会发现,汉字并不是用来画着好看的,而是用来写着交际的,诚所谓“想说爱你不容易”。结果,能够把这件“美事”进行到底的就不多了。因而,汉字习得也成为汉语二语习得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1705315253
1705315254 不过,这种以学习时间和达到水平的“性价比”为依据的调查结果,反映的是“实际难度”或“实际距离”,与学习者所感觉到的“心理难度”或“心理距离”相比,仍然会有一定的差距。这种“心理距离”往往体现在学习者态度的动态变化中。例如,在中国人的外语学习中,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学日语是笑着进去,哭着出来;学法语是哭着进去,笑着出来。”这是说,中国人在初学日语之时,由于汉语和日语文字和词汇相近,往往以为日语和汉语距离很近,所以容易学;谁知越学越难,才发现“上当”了。而初学法语时,由于汉语和法语语法差异大于英语,往往以为法语和汉语距离很远,所以很难学;不料越学越容易,才感到意外的惊喜。这一“笑”一“哭”之间,反映了学习者由于实际距离和心理距离的差异而引发的态度变化。
1705315255
1705315256 那么,当学习者感觉目的语太难时,也会降低他们对该语言的积极态度。
1705315257
1705315258 (3)对目的语所属社团和文化的态度,指学习者是否乐于与目的语的母语者交往、是否认同或欣赏对方的文化价值、风俗习惯等。
1705315259
1705315260 对目的语所属社团和文化的态度是文化人类学所研究的“文化态度”在语言学习中的体现。“文化态度”是指人们对特定的社团及其文化的评价性反应,即对某些社团及其文化评价较高而对另一些社团及其文化评价较低。而这种评价,则取决于特定的社团及其文化本身的魅力、声望以及不同文化的距离、不同社团的关系等。
1705315261
1705315262 首先是文化魅力,即特定文化吸引他人的程度。在“文化多样性”的语境下,各种特定的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同时,尽管特定文化的拥有者会对自己的文化充满自豪感,也有权要求他人尊重自己的文化,然而在二语学习者眼里,你的文化对他是否有魅力,却又是不能强迫的。学习者当然会根据“礼貌原则”,表现出对目的语文化的尊重,但尊重不等于赞同或喜爱。
1705315263
1705315264 那么,如果某种目的语文化在学习者心目中不具魅力,就无法使他们对目的语社团及其文化产生积极的态度。
1705315265
1705315266 其次是文化声望,指不同文化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附加值。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有的文化的观念和习俗会获得比其他文化的观念和习俗更高的声望,因而拥有较高的地位。
1705315267
1705315268 例如,中华文化曾经拥有很高的声望,周边一些民族和国家的人们纷纷前来学习,并以引进和模仿中华文化观念和习俗为荣。例如,中国的儒家思想就成了汉字文化圈各国共同的传统观念。在习俗方面,据考证[11],日本最晚在其飞鸟时代通过遣隋使从中国引进了端午节习俗,并长期作为群臣和贵族专享的一项庆典活动,直到江户时代才演变成为民间的男孩节。这样,原本只是中国民间节庆活动之一的端午节,却成了当时日本贵族生活的一种象征。
1705315269
1705315270 又如,俄国彼得大帝实行了以“法国化”为主的“西化”改革。在当时俄国人的心目中,法国文化就具有崇高的声望了。
1705315271
1705315272 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则具有较高的世界性声望,并成为现代化的象征。在如今的全球化时代,我们常常听到一句口号,即“与国际接轨”,毋庸讳言,其实质就是与西方接轨。
1705315273
1705315274 那么,如果某种目的语文化不具有公认的声望,也就无法使学习者对此产生积极的态度。
1705315275
1705315276 第三是文化距离,指目的语文化与评价者自身的文化之间的距离。一般而言,不同文化之间的距离较为接近时,学习者就较容易产生认同感。反之,就容易产生“文化休克”。
1705315277
1705315278 一般来说,由不同的历史传统所形成的不同的文化圈之间的距离比较远,而同一文化圈内不同社团的民族文化之间,则距离比较近。例如,欧美国家之间的文化距离比较近,但与亚洲国家的文化距离就比较远。
1705315279
1705315280 第四是社团关系,指目的语社团与评价者自身所属社团的历史和现实关系。这种社团关系,大到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小到多民族国家内部不同民族、种族之间的关系。
1705315281
1705315282 在这些社团之间,有的长期和平共处,保持着友好关系;也有的则曾经或正在发生各种冲突、压迫甚至大规模战争。这些历史和现实,就会成为有关社团的集体记忆,进而影响到学习者对目的语社团的态度。
1705315283
1705315284 (4)对学习环境的态度,指学习者对学习内容、学习条件、课堂教学等方面的满意程度。如果学习者能学到自己想要学习的内容,能享受到齐备的教学设施和人性化管理,或者教师的教学方法适合自己,就会给予积极的评价。
1705315285
1705315286 就学习内容而言,大到同一种语言的不同变体,如风格变体、语域变体、地域变体、社会变体等,小到每一堂课教授的知识点、开展的活动等,都会影响到学习者的评价。
1705315287
1705315288 上文在动机部分谈到的影响学习者动机水平浮动的环境因素,同样也适用于态度。
1705315289
1705315290 那么,如果学习者的学习环境不能让他们满意,自然难以使他们产生积极的态度。
[ 上一页 ]  [ :1.70531524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