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315191
1705315192
其次是语言价值,指母语以外的另一种语言的实用价值。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必然有其使用价值。但在跨语言交往中,不同语言的使用价值就会显得不同,结果是有些语言就比其他语言通用性更强而显得更有实用价值。
1705315193
1705315194
这样,那些通用语言的母语者就会觉得没必要去学别人的语言。例如,英语是目前世界上最通用的语言,各国英语学习者对它的态度自然很积极;而在一些英语国家,人们普遍不重视外语学习,主要就是因为觉得没有用处。
1705315195
1705315196
就我们国内的英语学习而言,改革开放以来,英语作为一种工具的重要性早已深入人心。不过,当“全民学英语”的浪潮席卷而来时,仍然有人颇多微词,其理由同样是“有什么用”。例如,当有人在职务、职称晋升上遭到外语“门槛”的“一票否决”时,便会强调自己所从事的并非涉外行业或职业,因而学外语无用。有人甚至进一步指责道:“全世界都在学汉语,只有中国人在学英语。”[7]
1705315197
1705315198
那么,以这样的思想面对外语学习,当然也就难以产生积极的态度。
1705315199
1705315200
第三是语言体验,指学习一门二语时的体验。毫无疑问,二语学习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件困难而枯燥的事情。因此,有人会从二语学习中尝到乐趣,有人则会感到痛苦。
1705315201
1705315202
例如,上文介绍的赵元任一生致力于学习各地方言和外语的故事,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是他那种“乐在其中”的精神。赵元任曾告诉女儿,自己研究语言学是为了“好玩”[8]。其实,作为一名职业的语言学家,他的语言学研究毕竟也免不了带有一定程度的功利性。然而,他乐于学习各种语言倒真的是为了“好玩”而毫无功利性。在他看来,学外语实在是“太好玩儿了”,所以才会这样“乐此不疲”。
1705315203
1705315204
反之,一个学习者如果不能在学习母语以外的另一种语言中体验到种种乐趣,那么也很难指望他对二语学习具有积极的态度。
1705315205
1705315206
(2)对目的语的态度,指学习者在语言学习方面的选择性。换言之,当一个人打算学习一门二语时,该选择哪一种语言,就会反映他对特定语言的态度。
1705315207
1705315208
对目的语的态度是社会语言学所研究的“语言态度”在语言学习中的体现。“语言态度”是指人们对不同语言的评价性反应,即对某些语言评价较高而对另一些语言评价较低。而这种评价,则取决于语言本身的魅力、声望(prestige)、价值以及难度等。
1705315209
1705315210
首先是语言的魅力,指语言的审美性。尽管语言只是一种交际工具,但人们也常常会从审美的角度去看语言,并根据各自的感受,得出哪些语言比较“好听”、哪些语言比较“难听”的评价。当人们进一步了解了一些语言的结构之后,又会评价哪些语言比较“合理”、哪些则“不合理”,等等。那么,凡是语音上“好听”的、结构上“合理”的,就是“优美”的语言了。
1705315211
1705315212
人们常把自己的母语称为“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这其实是从小在所接受的母语教育中被反复灌输的一种情感。同时,这也与人们从小使用母语的习惯有很大关系,反映的是一种“家乡菜最好吃”的情结。这样的情感自然无可厚非。不过,从理性的角度来看问题,既然各民族都觉得自己的语言最优美,那么这就意味着,所谓的“最优美”实际上根本没有客观的、公认的统一标准——这是一个伪命题。
1705315213
1705315214
这种“自己的语言最优美”的情感,也是由来已久的。中国历史上的“南蛮鴂舌”之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春秋战国时代,地处南方的楚国人尚未完全融入中原的汉族,仍然被中原人视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异族,贬称为“南蛮”,不算“中国”之人。同样,楚人的楚语也被形容为“鴂舌”,因为“鴂”(伯劳鸟)是一种叫声难听的鸟。于是,楚人也相应地被贬称为“南蛮鴂舌之人”。楚国有一位名叫许行的学者,是“农家”的代表人物,主张“君民并耕”。在一次与许行的学生辩论农家理论时,孟子在据理驳斥的同时,也顺便揭了揭他的“南蛮鴂舌”的老底[9],以进一步增强辩驳的气势。在孟子看来,天下只有汉语(雅言)才“好听”,也最“合理”。我们在第一章中提到孟子所编的二语习得“案例”中,也是拿楚人学齐语来作比喻,而不是相反。换言之,要论学语言,只有“南蛮”需要学“中国”的齐语,哪有“中国”人去学“鸟语”的道理。
1705315215
1705315216
不过,那些“南蛮”可未必这么想,他们倒可能觉得中原的汉语才是“鴂舌”呢。
1705315217
1705315218
各民族的这种“自恋”情结,在其母语一旦成为目的语而面临学习者的选择时,就有可能被“毫不给面子地”击得粉碎。这是因为,某种语言的审美价值如何,最终是由二语学习者来判定的。换言之,当一个学习者要选择一种二语来学习时,哪种语言更“优美”而更值得学,自有他心里的“一杆秤”,而绝非取决于其母语者的自信。
1705315219
1705315220
语言的魅力还表现在文字方面。有时某种语言本身未必让学习者感到多么“优美”,但由于采用了独特的文字,也会由于其神秘性而使语言产生魅力。例如,不少欧美学习者就是因为觉得汉字“很优美”而开始学习汉语的。
1705315221
1705315222
那么,当一种语言在学习者的心目中“不好听”时,就很难指望他对该语言产生积极的态度了。
1705315223
1705315224
其次是语言的声望,即语言的附加值。在多语并存的社会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有的语言会获得比其他语言更高的声望,从而拥有了象征说话人地位的附加值。
1705315225
1705315226
例如,英国11世纪中叶被诺曼人征服以后,法语成为英国的贵族语言,历时300年之久。俄国17——18世纪彼得大帝“西化”改革以后,法语又曾经是俄国的宫廷语言。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法语就成了上流社会的象征。
1705315227
1705315228
现代以来,在许多多语国家里,有的语言被法定为国语或官方语言,自然就享有较高的声望。有些国家的少数民族为了争取自己的语言成为国语,还会发起抗争、要求独立,甚至不惜发动独立战争,如孟加拉国的独立、斯里兰卡僧伽罗人的分离主义运动等。
1705315229
1705315230
那么,如果某种目的语不具有较高的声望,也不会使学习者产生积极的态度。
1705315231
1705315232
第三是语言的价值,即语言的实用性。在学习者眼里,哪种二语更实用,各人也有自己的价值观。
1705315233
1705315234
语言实用性的判断,一是顺应社会的潮流,即以社会公认的通用性为准。例如,在国际上,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确定阿拉伯语、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等为工作语言,则是对该6种语言在国际事务中的实用性的一种认定。而其中英语的一枝独秀,也是公认的。中国人学外语,一般也是首选英语。
1705315235
1705315236
在多民族、多语言国家内部,则往往是以主体民族的语言为最有实用性。例如,汉语在中国、英语在美国等英语国家,都具有无可比拟的通用性,因而也最具有实用性。
1705315237
1705315238
近几十年来,全球范围的“汉语热”持续升温,就是汉语的实用性大大增强的结果,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汉语的态度从消极到积极的变化。
1705315239
1705315240
二是基于个体的特殊需求,例如从事某些职业的需要、某些生活内容的需要等。那么即使是那些毫无通用性的“小语种”,也会显示其重要价值。
[
上一页 ]
[ :1.70531519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