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5315487e+09
1705315487
1705315488 课程级别(汉语水平)方面,初级课程组的态度优于中高级课程组。
1705315489
1705315490 华裔背景方面,非华裔组主观上认为中文更简单。
1705315491
1705315492 学习时间方面,学习时间的长短会对外语学习态度和主观态度产生影响。
1705315493
1705315494 国籍方面,总体来看,欧美组对汉语的学习态度好于日韩组,最明显的差异在于学习情景态度、文化态度和目标语群体态度三个因子上面。该研究对此做了原因分析:
1705315495
1705315496 在学习情景态度上,欧美组的得分显著高于日韩组。原因可能是:日韩留学生大多不是汉语专业出身,在本国时汉语课时较少,而来中国学习期间,因汉语课过多而导致其兴趣下降。此外,日本留学生更喜欢日本的相对较灵活的上课方式。
1705315497
1705315498 在文化态度上,欧美组的得分显著高于韩国留学生。原因可能是:近年来韩国流行文化盛行于中国,因而韩国留学生存有一种文化优越感,对其他国家文化评价相对较低。
1705315499
1705315500 在目的语群体态度上,欧美组的得分显著高于日韩组。原因可能是:中日、中韩之间的民族感情复杂纠结,留学生的评价亦深受其影响。相反,欧美人的性格更具开放性和包容性,所以对中国人的评价较高。
1705315501
1705315502
1705315503
1705315504
1705315505 第二语言习得通论 [:1705311612]
1705315506 第二语言习得通论 4.2 学习者个性
1705315507
1705315508 4.2.1 个性及其观察
1705315509
1705315510 4.2.1.1什么是个性
1705315511
1705315512 “个性”(personality,又译“性格”、“人格”)是心理学的分支——个性心理学(又作“人格心理学”)的一个概念,指人类个体区别于其他个体的独特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特征。
1705315513
1705315514 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个性,这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凭直觉就能感知到的现象。语言中那些成千上万的描写人的形容词语,往往就是反映个性的词语。
1705315515
1705315516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那么有多少人,就会有多少种个性。不过,世界上也没有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那么,人的个性也是可以归类的。语言中的那些描写人的个性的形容词,尤其是反义词,就是对个性的初步分类。
1705315517
1705315518 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比较关注那些个性特征鲜明的人,并从不同的角度对他们贴上分类的“标签”,如“急性子/慢性子”、“炮筒子/温吞水”、“话痨子/闷葫芦”、“直肠子/弯弯绕”,以及“老蔫儿”、“大嘴巴”、“马大哈”、“乐天派”、“愣头青”、“老黄牛”、“大作[zu侪]家”、“好好先生”、“性情中人”,等等。我国古代关于“君子/小人”的理论,也是一种个性分类;“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则是孔子对这两类人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特征的描述。
1705315519
1705315520 京剧的脸谱,其实就是舞台人物个性类型的象征。例如,红色象征忠义、耿直、有血性;黑色象征严肃、不苟言笑,或者威武有力、粗鲁豪爽;蓝色象征刚直、桀骜不驯;紫色象征肃穆、稳重、富有正义感;绿色象征勇猛、莽撞、冲动,等等。
1705315521
1705315522 人们有时还用“有个性/个性强”或者“没个性”等来评论他人个性的鲜明程度。戏剧表演艺术中,有一种“性格演员”,指的就是善于运用表演技巧来塑造各种各样不同性格人物的演员。
1705315523
1705315524 个性有时带有群体性,包括地域性和民族性,产生地域性格或民族性格。这种地域性格或民族性格,就成为人们对该群体的“刻板印象”(stereotype)的基础。就地域性格而言,例如人们经常会议论中国北方人和南方人的个性差异问题,一般认为北方人比较“豪爽”,南方人就比较“细腻”。就民族性格而言,一般认为东方人比较内敛,西方人比较外露。而这种地域性格或民族性格,是由不同群体的历史文化传统造成的。简单说来,西方的文化传统比较推崇外露,东方的文化传统则崇尚内敛。
1705315525
1705315526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心理学上倾向于将“个性”、“性格”、“人格”3个词作为同义词来通用,但在汉语中(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这3个词在含义及用法上是有一定差异的。相比之下,“个性”和“性格”比较接近,与“人格”的差异较大。“个性”的涵盖面比较广泛,一个人在生活、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而且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个体心理特征,都可以归结为个性。“性格”一般特指“内向/外向”、“温和/急躁”等方面,含义较窄,在口语中相当于“性子”、“脾气”等。在搭配上,可以说某人“个性强”,但不能改为“性格强”。而“人格”常伴随道德评价,接近于“品德”、“信誉”,可以有“高尚/低下”之分,甚至还可以用来赌咒发誓,如“我以人格担保”云云,却不能改为“我以个性/性格担保”。有人比较内向,这是“个性/性格”问题,自然也不存在“高尚/低下”的“人格”问题。有人比较自私,这是“人格”问题,也属于“个性”问题,但又不是“性格”问题。“人格”还与“尊严”有关,即所谓“人格尊严”,因而可以说“侮辱人格”,但不可能“侮辱个性/性格”。
1705315527
1705315528 有鉴于此,我们在行文中将尽量回避“人格”一词,并区分使用“个性/性格”,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解。
1705315529
1705315530 4.2.1.2个性的观察维度
1705315531
1705315532 心理学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就开始了对个性的分类和测量研究。经过很多心理学家的不懈努力,到60年代,个性研究已经成为个性心理学的主流,并产生了一些比较有影响的理论模型和测量工具。
1705315533
1705315534 1.艾森克的三维个性理论
1705315535
1705315536 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Eysenck)从20世纪40年代就致力于对个性的研究,并出版了《个性的维度》(Eysenck,1947)一书。他从社会生物学角度研究了个性的结构,认为个性是人的生物属性决定的。
[ 上一页 ]  [ :1.70531548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