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315537
1705315538
20世纪60年代早期,艾森克夫妇(Eysenck&Eysenck,1964)提出了一个从3个维度对基本个性因素加以观察和解释的模型,包括“精神质”(psychoticism)、“外向性”(extraversion或extroversion,又译“外倾性”)、“神经质”(neuroticism),简称“PEN模型”。他们认为,个体在这3个维度上的不同倾向和表现的不同程度,构成了他们各自独特的个性特征。他们并据此设计了个性测量工具,即“艾森克个性清单”(the Eysenck Personality Inventory,EPI)。
1705315539
1705315540
(1)精神质
1705315541
1705315542
“精神质”也称“心理变态倾向”,是指个体的倔强固执、粗暴蛮横、铁石心肠等特征。在“精神质”连续统的两极上,一端为“心理变态倾向强烈”,而另一端为“心理变态倾向不明显”。“心理变态倾向强烈”的一端,就是精神病症状,另一端则是正常人的表现。
1705315543
1705315544
根据艾森克(Eysenck)的解释,心理变态倾向强烈的人,性格孤僻,处事冷漠,常令人讨厌,总与周围人处不好关系,缺乏感情和同情心,有破坏性,对人有恶意,有时对自己的亲人也会表现出攻击性,他们往往有些怪癖,不怕危险,喜欢捉弄别人,使别人难堪。因而,心理变态倾向强烈的个体,就容易导致行为异常。另一方面,心理变态倾向不明显的人,则表现为无私、高社会性、富于同情心、关心他人、具有合作精神、顺从和适应社会等。
1705315545
1705315546
(2)外向性
1705315547
1705315548
外向性是指对外部世界的关注倾向,与内向性(introversion)相对。在“外向性”连续统的两极上,一端为“外向性”,另一端为“内向性”。
1705315549
1705315550
根据艾森克(Eysenck)的解释,具典型外向性的人,善于交际,喜欢参加聚会,朋友很多,喜欢热闹,健谈,喜欢刺激,善于捕捉机会,爱出风头,易冲动,喜欢开玩笑,不假思索;典型内向性的人,表现为喜欢安静,善于自我省察,喜欢读书,做事先计划再行动,瞻前顾后,不爱激动,生活有规律,善于控制情绪,很少攻击,可一旦被激怒就很难平复。
1705315551
1705315552
(3)神经质
1705315553
1705315554
“神经质”也称“情绪稳定性”,是指人们面临危险时的反应特征。在“神经质”连续统的两极上,一端是“神经过敏”,另一端是“情绪稳定”。
1705315555
1705315556
根据艾森克(Eysenck)的解释,情感不稳定的人,表现出高焦虑、易激动、喜怒无常,经常忧心忡忡、睡眠不好,常表现出各种身心障碍,情绪冲动后很难平复。因此,他们的行为有时显得不合常理,有时出现刻板的、偏执的行为。相反,情绪稳定的人,情绪反应缓慢且轻微,很容易恢复平静,他们常常性情温和、稳重,善于自我控制,不易焦虑。
1705315557
1705315558
艾森克(Eysenck)的三维个性理论提出以后,成为个性心理学最经典的传统理论模式,并为此后的很多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1705315559
1705315560
之后,艾森克夫妇(Eysenck&Eysenck,1975)又推出了自陈式问卷“艾森克个性问卷”(the 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aire,EPQ,又译“艾森克人格问卷”)。该问卷经实验证明,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现已成为世界范围内个性测量中最常用的工具之一,广泛地应用于教育、司法、临床等领域。
1705315561
1705315562
2.“大五人格特质”理论
1705315563
1705315564
个性分类和测量的另一个路子就是利用自然语言中描述个性的形容词语进行因素分析并加以归类。
1705315565
1705315566
1961年,美国空军研究者图普斯和克里斯托尔(Tupes&Christal)最早发现了5个相对显著和稳定的个性因素,并命名为“伶俐性”(Surgency,又译“情感澎湃”、“精力充沛”)、“宜人性”(Agreeableness,又译“随和性”、“亲和力”)、“可信赖性”(Dependability)、“情绪稳定性”(Emotional Stability)、“有教养性”(Culture)。但是他们的研究直到80年代才引起学术界的注意。
1705315567
1705315568
差不多同时,诺尔曼(Norman,1963)也发现5项主要因素足够用来描述各种不同的个性,并命名为“伶俐性”(Surgency)、“宜人性”(Agreeableness)、“认真性”(Conscientiousness,又译“责任感”、“责任心”)、“情绪稳定性”(Emotional Stability)、“有教养性”(Culture)。
1705315569
1705315570
20世纪80年代初,哥德堡(Goldburge,1981)首先将这5项因素称为“大五因素”(Big Five Factors),以强调每一个维度都很广泛,而且包含了不同的个性特点。而基于“大五因素”的理论就叫“五因素模型”(the Five Factor Model,FFM)。不过,不同的学者提出的“五因素模型”在分类和定义上也有所不同。
1705315571
1705315572
科斯塔和麦克莱(Costa&McCrae,1985)也提出了自己的“大五因素模型”(Big Five Factor Model),并将5项因素命名为“经验开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认真性”(Conscientiousness)、“外向性”(Extraversion)、“宜人性”(Agreeableness)、“神经质”(Neuroticism),因此也可以称为“OCEAN模型”。根据这个模型,他们同时还开发了个性测量工具,即自陈式问卷“NEO个性清单”(The NEO Personality Inventory),并于1992年加以修订。
1705315573
1705315574
该5因素的定义大致如下:
1705315575
1705315576
(1)经验开放性:指个体兴趣的数量和深度,反映个体对经验本身的积极寻求和欣赏,喜欢接受并探索不熟悉的经验。经验开放性强的人,其特征为心胸开阔,富于想象力、好奇心、创造力,喜欢思考,求新求变。反之,则表现为习俗化、讲实际、兴趣少、无艺术性。
1705315577
1705315578
(2)认真性:指个体在目标取向和行为上的组织性、持久性和动力性的程度,反映个体专心追求目标,而且目标集中。认真性强的人,其特征为努力工作,以成就为导向,不屈不挠,有始有终,而且循规蹈矩,谨慎细心,责任心强。反之,则表现为无目标,不可靠,懒惰,粗心,松懈,不检点,意志弱,爱享乐。
1705315579
1705315580
(3)外向性:指个体对人际间互动的数量和强度、活动水平、刺激需求程度和快乐的容量,反映个体对于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在数量和程度上感到舒适。外向性强的人,其特征为活泼、自信,主动、活跃,喜欢表现,而且喜欢交友,喜欢参与热闹场合。反之,则表现为谨慎、冷静,无精打采、冷淡,退让,乐于做事、话少。
1705315581
1705315582
(4)宜人性:指个体在思想、感情和行为在同情至敌对这一连续统上的人际取向的性质,反映个体对他人所制定规范的自觉遵循。宜人性强的人,其特征为有礼貌,令人信赖,待人友善宽容,容易相处。反之,则表现为愤世嫉俗、粗鲁、多疑、不易合作、报复心重、残忍、易怒、好操纵别人。
1705315583
1705315584
(5)神经质(情绪稳定性):指个体在顺应与情绪稳定方面的负面倾向,反映个体容易产生心理烦恼、不现实的想法、过分的奢望。神经质强的人,其特征为容易紧张,缺乏安全感,不能控制情绪,易发脾气。反之,则表现为不易紧张,心情轻松,能够妥善控制情绪。
1705315585
1705315586
如果我们将“大五模型”和艾森克(Eysenck)的“PEN模型”作一个对比,前者基本包含了后者的所有特征。大致来说,“大五模型”的“宜人性”、“外向性”、“神经质”等3项分别与“PEN模型”的“精神质”、“外向性”、“神经质”对应,但分出了“开放性”和“认真性”2项。
[
上一页 ]
[ :1.70531553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