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357659
1705357660
1705357661
1705357662
1705357663
这里是中国2:百年重塑山河 壹 雾霾的本质
1705357664
1705357665
“雾”和“霾”本不应混为一谈,它们是对流层中两种不同的天气现象。
1705357666
1705357667
虽然二者形成的关键均在于空气中稳定悬浮的颗粒物,但组成雾的颗粒物主要是小水滴,组成霾的则多为干尘粒。因此,雾常呈乳白色,相对湿度可达90%以上,水平方向的能见度不到千米,随着地表温度上升便可逐渐消失。霾则呈现为灰黄色,相对湿度一般不超过80%,水平能见度不到10千米,可以持续多日,难以消散。
1705357668
1705357669
在形成“霾”的颗粒物中,直径[1]小于等于10微米的颗粒被称为PM10或“可吸入颗粒物”。它们能越过人体的重重防线,在呼吸道中沉积。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是PM2.5,又称“细颗粒物”。它们更加微小,更易吸附有毒物和病原体,能畅通无阻地深入人体支气管甚至肺泡,引发呼吸道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肺癌等。有研究估计,尽管情况已有所改善,但在2016年,我国仍有超过100万人因室外空气污染而死亡。
1705357670
1705357671
这些颗粒物从何而来?
1705357672
1705357673
1705357674
1705357675
1705357676
颗粒物与发丝对比示意
1705357677
1705357678
注:d为空气动力学等效直径。
1705357679
1705357680
1705357681
1705357682
1705357683
平流雾中的深圳/摄影 邓飞
1705357684
1705357685
当暖湿空气水平移动,经过寒冷的地面或水面时,空气逐渐冷却,水汽凝结成小水滴,从而形成雾,这就是平流雾。
1705357686
1705357687
1705357688
1705357689
1705357690
雾霾之下的北京,从东部高空向西眺望/摄影 李珩
1705357691
1705357692
雾霾中突出的楼群为国贸CBD,远处为太行山脉。
1705357693
1705357694
1705357695
1705357696
1705357697
上海长江口附近的工厂/摄影 华敬源
1705357698
1705357699
由人类生活、生产活动造成的排放被称为“人为源”,这些排放既包括一次颗粒物,也包括气体污染物。气体污染物还会在空气中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二次颗粒物。在我国多数地区,二次颗粒物已成为影响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
1705357700
1705357701
有时,它们来自自然界(天然源),如森林大火、火山喷发、海浪飞溅、荒漠扬沙等。但更多时候,它们来自人类社会(人为源),从烹饪油烟到工地扬尘,从汽车尾气到工厂烟尘……形形色色,不胜枚举。
1705357702
1705357703
1705357704
1705357705
1705357706
此外,它们有的一“出生”便是颗粒物,从污染源直接被排放进入大气,是为“一次颗粒物”。而更多时候,它们“出生”时还是气体,经过一系列反应后才“进化”为颗粒物,是为“二次颗粒物”。例如,由二氧化硫氧化形成的硫酸盐颗粒(),由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VOCs)在光照条件下反应形成的硝酸盐颗粒()和有机物颗粒,以及由氨气(NH3)与大气中的硫酸、硝酸等酸碱中和形成的铵盐颗粒(),都属于二次颗粒物。
1705357707
1705357708
这些二次颗粒物的直径大多在2微米以内,可长时间存在和远距离传播,是PM2.5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催生它们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氨气等气态前体物,虽不是导致雾霾的直接原因,却是幕后的“始作俑者”。
[
上一页 ]
[ :1.70535765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