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361353
三十一日 夏河林业 河州民团
1705361354
1705361355
早八时发,十里经晒经滩,又十里抵土门关。河州民团有百数十人守关,帐棚棋布,戈矛林立,经交涉始让入关。土门关新设电话,经与临夏通电话,始让余等行。闻驻民团一营,多回民,副营长便衣,戴红肚腰带。兵士持矛,颇有古代武士之概。又二十里至双城,时仅下午三时,至马鸿逵所办私立之小学校一游。因麦忙放假,尚未开学。校中有花圃,正百花盛开,红黄白紫,艳丽悦目,亦有结实者,如瓜如豆,垂实架上。校门外即场,农人正在碾麦,麦秆堆积,又成内地景况矣。自拉卜楞至土门关,沿途山坡水滨,树林密茂。入土门关后,阡陌相望,树林减少。惟去时原田全为绿野,而野树杂木,正花开如锦,今则垂实累累,或已鲜红,或尚黄紫,远望一似鲜花,风景之佳,不让春季。各种果实,小者如樱桃,大者如李杏。有可食者,马夫摘而食之。余尝数枚,味亦甚甘。回思去时,又是一番风味。惜余未研究植物学,不识草木之名,惟知关外拉卜楞之森林,如保护培植,实为甘肃一大利源。兹据周映昌君所调查者,略述如下。
1705361356
1705361357
(一)森林境界 拉卜楞森林之分布,大半在大夏河南岸,沿河之阴面山坡,幅度甚狭,绵延则长,西起拉卜楞,东抵土门关,约一百五十里。北由大煤山沿隆洼沟至卡伽约六十里,均各连续如带,其他则偶尔散生,仅清水南三十里处,有较茂之林而已。
1705361358
1705361359
(二)森林状况 一入土门关,林木葱葱,大夏河曲折东北流,溯流而上。河之南岸山阴,时有幼林,多为白杨、桦木,云杉甚少。此种境象,乃系过度斫伐所致,过清水云杉渐盛,大约直径四五寸,高三四丈,愈进则云杉愈茂,林木亦稍巨。同时桦杨亦渐减少,至大煤山一带,林相颇见修整。由是而西,林木递衰,至拉卜楞则仅寺院对山一处为硕茂,拉卜楞以西数里,乃入草原地带,林木遂绝。此一路森林,自清水以西,林相已成云杉纯林之状态,桦杨杂木,数量甚少,且多为下木,其最值注意者,为拉寺对山之人造云杉林。该林系百十年前寺中喇嘛所植。查我国云杉,除天然林外,尚无人工造林,此虽面积不过方里,实为创见。拉卜楞之东三十里,有大煤山,近河滩地,为大夏河一带堆木场之一,从此逾山沿隆洼而南,山谷溪沟,多块状之云杉林,径约六七寸,高约四五丈,桦杨羼杂其间,唯此物限于东北面之山坡,西南面则为草坡,偶或生有柏林。此因云杉性喜寒冷阴湿之处,而柏树宜阳,西南面之山坡,较东北二方为干燥,故东北坡为云杉生长优异之地,西南为柏树适宜之区也。由大煤滩至隆洼庄约三十里,沿途林内之桦杨,较诸大夏沿岸者为盛,常有与云杉成混交林之状态者。再向南林木渐稀渐小,至卡伽遂断续疏落,已成末势,无复森林之可言矣。隆洼庄以东清水之南三十里处,闻巨木尚多,此因距大夏河较远,斧斤尚未深入之故。综观全林,以云杉类为主要材木,柏树极少,桦杨多丛生于林缘。林木除清水之南三十里处及拉卜楞对山之林木,巨材不多,但大致郁闭,尚未十分破坏。土壤为未成熟之淡栗钙山土,上层腐殖质厚约二寸,甚为肥润,故林下之细草颇茂,杂木甚少,惟林缘及河谷中多有之,大都为蔷薇、绣线、菊、红柳、沙都、醋柳子等。
1705361360
1705361361
(三)用途 云杉洁白而富纤维,可为上好纸料。白桦红桦可作马鞍,但此区鲜大木,仅可供车轴及小件用。白杨可作火柴,并建筑用。柏可制家具。
1705361362
1705361363
九月一日 河州回民概况 夏河民族略史
1705361364
1705361365
早九时就道,路平坦,田畴肥沃,麦禾甫割,山芋犹存,高四尺之油芥菜(榨油用,似芸苔而高大),耸立待收,足征此地之富庶。夹道杨柳,叶带黄色,似报秋来,与去时又成一番景象矣。将至临夏城,望见一地新屋栉比,占地甚广,有小学生数十人挟书包而出。据云,系回教之寺院与回民小学。又未几见方数百亩之大围墙,中为荒墟,据云,系回教旧日大寺,经十七年之变而焚毁者。回忆同室操戈之惨酷,益感教育之必要,而宗教之流弊亦应改进者也。
1705361366
1705361367
下午二时许,即抵临夏,因双城距县城仅四十里也。是时因警备共产党,城中半戒严,即寓南关外,以便次日早行。旋乘马入城,至警备司令部,访马司令为良。临夏虽属甘肃,但因在历史上为回教策源地,在地域上为回民人口财产的集中地,西北回教徒军事政治领袖,多出于此,故城防由青海军队担负,而警备司令为回人。时因城防紧急,正召集各乡民团入城,时见民团百数十人,整队出城,或负大刀,或持长矛,矛各高举,红缨飘于空中,有中古风。据云,十八九为回族,盖回人勇敢团结,服从耐苦,有种种良好精神,可捍御外侮,而军事领袖,亦皆为回人,易指挥也。南关原为回民聚居之地,建筑甚盛,闻十七年时,全毁于火,但今又焕然一新。有一清真寺尤壮观,足征回民之富裕与努力,无论经何变乱或荒旱,无乞食者,可佩也。
1705361368
1705361369
临夏产瓜果蔬菜,种类甚多,值正熟之时,南关各小店,十九售瓜果蔬菜,红黄绿紫,满堆门内外。瓜有西瓜、醉瓜、南瓜、冬瓜,果有石榴、苹果、梨、枣、林檎、葡萄、李子等,蔬菜有茄子、王瓜、萝卜、白菜、莴笋、回子、白辣角、芹菜、葱等,且价极廉,因其地俱可灌溉也。
1705361370
1705361371
河州虽为回族势力最盛之地,但在历史上亦为藏民最盛之区。兹将临夏河州一带回、藏民与汉民之略史,述之于下。
1705361372
1705361373
甘肃西南部,洮河以西,统称“洮西区域”,原为藏族所居,古称为羌人,或西戎。秦始皇筑长城,西起临洮,今临洮县境内,尚存遗址,当日防御西羌,盖甚重视。西汉赵充国屯田政策,欲不战而胜羌,是为汉人移民之始。临夏在汉时为枹罕县,其西为汉白石县境,据友人邓隆君考证,白石在今夏河属清水驿,清水西北二十里为桥沟,即《水经注》所记漓水,又石门山也。清水以西,峡谷对立如门,非此不足以当石门云。
1705361374
1705361375
三国以后,洮西为吐谷浑所据。筑洮阳城守之,即今洮州(临潭)旧城之起源,唐代再度移民,名将李晟、李愬以陇西世家,移居临潭,其最著者。李晟以备羌居临潭,天宝之乱,克复长安,次子愬,宪宗时讨平吴元济,足见此区,早受汉化之影响也。
1705361376
1705361377
唐时藏族曾一度统一。是时吐蕃势甚强大,史称吐蕃俟积石军麦熟,岁来取,莫能御。天宝间哥舒翰破之。积石军以小积石山得名,在今临夏、循化二县界,亦即甘青之省界。唐自天宝乱后,边防空虚,吐蕃东侵,遂有清水之盟(今甘肃清水县)。洮西陇南,悉陷于羌。唐失河湟西边,一旦不利,则警及京师。
1705361378
1705361379
宋神宗时王安石当国,命王韶收复熙(临洮)、河(临夏)、洮(临潭)、岷(岷县)、叠(临夏南之叠部)、宕(今岷县之宕昌镇)六州。王韶言西人所嗜为茶,当以茶至边贸易,于是始置茶马司。南宋时,熙河二州,没于金。元代采怀柔政策,大兴西藏佛教。明代沿旧制,大封喇嘛。明洪武二年(一三六九)大将军徐达,西征吐蕃。于是冯胜克临洮,邓愈克河州,沐英克洮州,李景隆克岷州,所谓“大明文已混华夷”。当日开发边疆,确有可称。一曰筑城置堡,如洮州有新、旧二城,旧城远起吐谷浑,新城乃沐英所筑。二曰移民屯垦,当时各卫分兵屯田,是为屯丁,尤以凤阳人为多,如保安(今青海同仁县)有所谓吴屯族者,其先盖江南人,余亦有河州人,历年既久,言语衣服,渐染夷风,其人自认为土人,而官亦目之为番民,实则其人男女均着裤,女拖单发辫,异于藏民,而近于汉人也。但在临夏县境,汉族日渐繁滋,至今已居全县人口半数以上。三曰茶马互市,河州、洮州、岷州均设茶马司,以牧易农。四曰封建土司,许其世袭,大封国师、禅师,许其神道设教,藉以约束藏人。如临潭卓尼杨土司,兼摄护国禅师,起于明永乐间,至今传二十一世。夏河县境,仅陌务有土司。
1705361380
1705361381
明初洮西多圹土,又募回民开垦,与汉民杂居,更有自哈密迁来者,即今循化撒拉尔回之起源。又河州东乡之回民,操蒙语,似为蒙古族移居而奉回教者,始终何时,尚无可考。万历以后,渐有回变,河州一地,竟成清代甘肃之乱源,此则明代之失计也。同治、光绪年间之回变,洮西区域,半成战场,地方糜烂,人民流离,汉民多避难番地,颇得其庇护。据最近统计,临夏全县人口约九万人,内汉民四万九千,回民四万一千,藏民几乎绝迹,青海循化县人口约一万三千,回民(撒拉尔回)占百分之六十五,藏民占百分之三十,汉民仅百分之五。
1705361382
1705361383
清康熙末年,废茶马之制,除不法土司,雍正四年(一七二六),实行起科,藏族俱纳粮当差,与汉民无异。但亦有例外者,如卓尼名属洮州,而免纳粮赋,拉卜楞名属循化,而几同化外。乾隆二十六年,陕甘总督奏称:“窃查河州同知,驻扎河州城内,其所管番民七十一寨,一十五族,计一万四千余户,散处河州边外之循化、保安、起台地方,相距河州,近者往返三四百里,远者七八百里不等。该丞远驻州城,既难遥制,所管番民,亦多未便,应请将河州同知,移驻边外之循化城。……”乾隆二十七年,实行移驻,清代循化厅所治,分口外口内,以白石山脉为界。口内十二族(如癿藏族),口外撒拉回民八工,西番四十九寨,南番二十一寨,保安四屯。夏河县属地,在清代称为南番,乾隆二十七年,既设循化厅,辖南番、甘家等二十一寨。自兹以后,吏治归循化厅,军事归河州总镇,桥沟设把总一员,实则鞭长莫及,但羁縻而已。循化厅派员驻扎拉卜楞,殆如代表或领事性质。拉卜楞原为蒙古族之牧地,自黄河南亲王献地建寺,藏族始盛。
1705361384
1705361385
夏河为西北藏族之中心,临夏为西北回教之重镇,而回族与汉、藏二族,因宗教不同,感情尚未融洽,凡言发展边疆,复兴民族者,不可忽之。夏河原为循化之一部,今循化仍属青海,而夏河改隶甘肃者,即因原驻回军与藏民及喇嘛教不能融洽故(民国七年至十二年间,拉卜楞寺曾为回军驻防,后发生不幸之冲突)。民国十八年间之回变,洮州旧城,化为焦土,卓尼有名之禅定寺,付诸一炬,甚可惜也。夏河、和政、永靖等皆兵乱后新成立之县治。西北边疆,民族复杂,宗教亦异,交通不便,文化未进,欲图民族团结,尚须不少之努力,而各该地所派之地方官吏,又多非特殊人才,往往敷衍偷安,以致旧状依然,隐患仍存,深望有力有责者一注意及之。
1705361386
1705361387
二日 骡马沿途损失 马夫一路逃亡
1705361388
1705361389
早十一时许,始就道,因在拉卜楞所雇马夫,至此完全逃去,须另雇人照料骡马。恰值人民或充团丁守关,或回家保护妻孥,或逃亡他方,不易觅雇。且因唐汪川渡口戒严,至兰州后不易回来,故无人愿往。结果每十元觅一人,送至兰州,较平时雇驮骡尤昂,且仅雇得六人。又因在土门关失骡二头,派人去找,尚未回来,故近午始行。约十里过大夏河桥,最后与大夏河作别矣。
1705361390
1705361391
旋上牛家山大坡,草半黄枯,不似来时之草花盛开。至山上遥望各梯田,禾麦俱已收获,树木稀少,极目荒凉,不见绿野。约十里至柳树湾,始见绿柳成行,但叶已带黄色矣。又二十里抵锁南坝,仍宿原寓。
1705361392
1705361393
此间麦、豆俱已收获,但多尚未碾打。即以屋顶为场,或用物打,或用石碾,打碾后用箕播扬,男妇忙碌,而碾过之麦菅,亦即积于屋上平顶,屋之用途,不意如此其大也。大小犬亦在屋顶巡行,见人而吠,边地情况,别有风味。
1705361394
1705361395
余至店后,约一小时许,驮物骡马,尚未至齐。因各骡马大半老瘦,仅四十里尚不能疾行,至晚,始陆续至,有一马竟死于街上。自拉卜楞就道以来,骡马损失甚多,或因不能行动而寄于人家,或因遗失,或因死亡,而马夫逃亡之关系亦甚巨。因在拉卜楞用空前之工资所雇者,沿途逃亡,至临夏已无一人,在临夏又以昂资补雇也。边地交通之困难,直非内地人梦想所能及。而原购骡马者,不免舞弊,与交代时管理者之不负责,固亦为骡马损失之最大原因也。
1705361396
1705361397
三日 青菜毕具 鲜果备尝
1705361398
1705361399
早九时行,山上风景,不似去时。但将至唐汪川时,望见山下树林密茂,田禾青绿,河流弯曲如带,风景依然佳绝。惟因雨多,道路泥泞,下山时,前骡跪倒,急下步行。下午二时许,即抵唐汪川,本拟渡河,因近日过渡困难,且后面行李驮骡未至,遂宿其地。
1705361400
1705361401
有售水果者,捧筐入寓所,苹果、葡萄,累累满筐,其色鲜艳。唐汪川果林甚盛,果类甚多,且以味佳著。余前赴拉卜楞,经过时桃花尚残,深恨非果熟之时,不意重莅是地,急将筐中物全购,分饷同人,味果甘美,且价极廉,因命再送又购之,同人无不赞赏。惜最有名之杏,业已过时,但在拉卜楞时已稍尝矣。
1705361402
[
上一页 ]
[ :1.70536135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