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361303
1705361304
因明日离拉,上午赴黄司令及嘉木样处辞行,黄谓嘉佛亦将赴草地宣化,嘉谓将来可在拉萨会晤。余觉入藏前途,尚属茫茫,或嘉佛先至,亦未可知。拉卜楞寺为黄教六大寺之一,嘉木样先辈在活佛中,亦甚有地位。经调查其历世史略如下:
1705361305
1705361306
第一世,名嘉样协巴,今夏河县甘家滩人,清顺治五年五月八日生,康熙七年,至拉萨,就学于哲蚌寺之郭慕札仓,苦学二十余年,得格西学位。又师事第一世章嘉呼图克图,名望日著,旋入庚丕山洞中修行,屏绝一切。康熙三十九年,就郭慕札仓方丈,时年五十四。康熙四十七年,黄河南亲王吉囊,遣使请其回籍建寺,乃即东返。次年开经堂,又次年上梁,康熙六十年圆寂,年七十五岁。著作有十五部,其中五部讲经,尤为著名,即《般若讲义》、《中论讲义》、《因明讲义》、《律讲义》、《俱舍论讲义》,蒙藏各大寺,多采为标准教本。清康熙颁赐扶法禅师额尔德尼册封。
1705361307
1705361308
第二世,法名居免汪波,今青海同仁县且劝地方人,继续第一世完成一切,曾游北平与拉萨各二次。清乾隆颁赐扶法禅师呼图克图册封。著作有十一部。年六十四岁圆寂。
1705361309
1705361310
第三世,法名罗桑图登,今青海同仁县且劝地方仰多村人,性好幽静,保守成规,鲜可建树。清道光帝封赠扶法禅师,著述仅一部,年六十三岁圆寂。
1705361311
1705361312
第四世,法名格桑图登,西康德格县人。性情与第三世适相反,喜交际,尚铺张,好旅行。尝至北平、五台山、西藏各地,朝拜名山。聘西藏第一贵族世家拉家仁之子为其侄女之赘婿,生育三女,其二皆嫁于河南亲王,其一嫁于蒙古某札萨克,制繁盛之仪仗,建华美之别墅,一切生活,极力讲究。并好音乐,晚年尤甚,常招诸侄女侄孙,至别墅中奏乐,举行康藏跳舞,而亲自指导。常谓康藏地方人民之衣服大方,食物精美,足资效法。故拉卜楞之风俗,渐有改变。当进藏途中,至巴塘、里塘间之嘎木乃寺,深为留恋,特加修葺,备极庄严。著作五部,清光绪赐封广济禅师。民国三年,加封广济静觉妙严禅师。年六十一岁圆寂。
1705361313
1705361314
第五世,即今禅师,法名罗桑嘉样,西康理化县人。五岁时,由西康里塘迎至本寺,国民政府册封为辅国阐化禅师呼图克图。
1705361315
1705361316
行署此次在拉,嘉佛异常招待,特赠该寺一匾以作纪念。正文为“护国佑民”四字,后附跋语,为“拉卜楞为西北巨刹,每以宗教之力,辅政治教育之不及,于国于民,均多裨益,余前主甘肃教育时,曾来一游。此次奉派护送班禅大师回藏,重莅旧地,行署一切,诸承嘉木样禅师照拂。忝代专使,深为铭感。爰赠此匾,以志感谢,并留纪念云”。因匆忙不及制匾,仅将原文书送并留工资,请黄司令代制。
1705361317
1705361318
二十八日 改道 缓行
1705361319
1705361320
早八时束装待发,忽接青海马主席电报,谓现征集民团,在循化甘家滩一带,请绕道临夏来青,较为便利云。乃决定改道,并缓期于明日出发。一面复电青海,一面电临夏警备司令马为良,述明取道临夏及离拉日期。并一面通知黄司令,彼已去道中欢送矣。旋交谈云,闻青军已至甘家滩,无论何人,不许经过,对行署经过,必为难,故请改道,多留一日更好。惟明日嘉木样佛亦出巡,须远送,请行署早行,以便欢送云云。
1705361321
1705361322
行署缓行一日,无他问题,惟骡马不能放山,须在署喂。拉卜楞虽不乏青草,但无人割,因大师去后,乌拉数千头,即有千余人随往也。急遣人购草,数小时后,有藏妇数人,负草来售,其价值较平日昂数倍,七八十头骡马,每日即须草七八十元。
1705361323
1705361324
[1]表格中部分数字疑有误。——编者注。
1705361325
1705361326
1705361327
1705361328
1705361330
甘青藏边区考察记 三 由拉卜楞返兰州
1705361331
1705361332
二十九日 夏河农业 边地特产
1705361333
1705361334
早八时半行,黄司令等十余人,仍送至马莲滩。马莲滩草虽仍繁茂,而如兰之象,不复再见,不胜昔我往矣之感慨。沿途水滨山隅,青稞遍地,茎高叶密,亿穗耸立,渐渐黄熟,与来时之瘦叶贴地者,亦大不相同。夏河藏民,逐渐汉化,而土地气候,亦宜农耕,故农业逐年发展,除南至陌务一带外,而东至土门关一带,尤阡陌相连,大类内地。
1705361335
1705361336
据任承宪君调查,夏河县农户四百五十家,占总户数百分之五。已耕地一万四千九百余亩,占全县面积百分之二。藏民体质强健,尤以女子为然,故农家每户人口虽少,但经营三四十亩之地,尚不感人工缺乏。因地高天寒,广种薄收,一二年之后,即须休闲,以恢复地力。其所耕土地,所有权均属寺院,每年按期纳租。农民租田多寡无定,二三斗地者有之,一石地者亦有之,普通五六斗地。每斗约合六亩余,每斗地租仅青稞一斗,每斗约合十五市斗。拉卜楞气候最寒,普通九月中旬,即降早霜,至五月下旬,晚霜始完,故晚熟作物及不耐寒冷之谷豆类,均难栽培。现有作物,为小麦、青稞、豌豆、燕麦、蚕豆、芸苔(即油菜子)及马铃薯等,尤以青稞与豌豆为最多,由二者用途广而尤较耐寒湿也。各作物之大约统计列表如下:
1705361337
1705361338
1705361339
1705361340
1705361341
全县产粮,仅供半年之食,其余须仰给于临夏(占七成)、临洮(占三成)二县,此外野生产蕨麻为高原草地特产。
1705361342
1705361343
约二三十里,经长石头至山堂搭尖,又二十里至沙沟寺,一路山青水绿,树林亦茂。至此虽天色尚早,但后面驮行李之数队骡马,距离尚远,且闻有疲惫者,因即止宿。
1705361344
1705361345
三十日 土门关外地质 夏河境内矿产
1705361346
1705361347
早九时出发,约二十里,经王尕滩而至草口,又十里,经红墙、咱咱寺而至桥沟,均未休息进食。又二十里,抵清水沟,沿途均在山峡中行,在地质学上,颇有研究之价值。以其地层言,有所谓南山系变质岩层者,自拉卜楞至长石头之间,岩石均为变质之深色沙岩,及灰绿色页岩,板岩,千板岩等。岩倾斜,均在六十度以上。地层中每见有石英岩脉之侵入。拉卜楞寺院之建筑材料,多取材于此系之石英岩及板岩。在沙沟寺至王尕滩之间,为变质砂岩及页岩砂岩,作灰黄色,含铁锈斑染甚多。页岩为深灰色,黄绿色等。沙沟寺之西,此系地层,为花岗岩所侵入而成背斜层。其西翼与花岗岩相接之处,变质甚深,砂变质,成黑色坚致之石岩。又有所谓砂砾岩系者,在咱咱寺间斜层中,位于煤系之上,为红色岩层,低部为红色页岩及粘土,上部为红色砾岩,厚度约二百公尺以上,与其下地层成整合并同受此区之摺曲运动,为向斜层之中枢。又以地质构造言之,有所谓摺曲运动构造者,如沙沟寺之背斜层,及咱咱寺之向斜层,皆主要之摺曲也。背斜层之起,由于花岗岩之侵入。在王尕滩以南之南山系地层,曾受局部之摺曲,成二三小背斜与向斜构造,与花岗侵及断层,均有关系,大概发生于中生代。因南山系曾被花岗岩所侵入,二叠三叠地层亦受摺曲作用。中生代以后,似尚有一次之运动,使草地中之红色岩层,亦受倾斜及摺层之作用。又有所谓断层构造者,如王尕滩断层,即最大之断层也。断层之方向,略成东北西南,其结果使南山系地层,与石灰二垒系地层,直接接触,石炭系之石灰岩层,为之陷落,并使南山系之地层,受局部之摺曲,此断层似延长至甘坪寺一带,成绝壁之悬崖。其次之断层,为山堂与大煤间之数个断层。此种断层,或由于地层挤压过度所成。凡此断层,似均由花岗山石侵入造山运动时所成者。
1705361348
1705361349
又以矿产言之,桥沟以南为煤系分布之地,昔年曾有人试探,今当见其遗迹。又闻咱咱寺之西观音沟中,亦有类似煤炭之露头。此区煤层之存在,或无可疑。惟储量、性质则尚待详细勘测。陌务附近尕沟地方,闻有铜矿,惟为寺院封禁,不曾开采。沙沟寺之西南,为花岗岩之峡谷。此岩色白而美,组织坚细,为建筑良材。清水一带,石灰岩质地尚好,除可烧炼石灰外,当可制造水泥。
1705361350
1705361351
拉卜楞寺院墙垣,大都采取近山之砂岩或石灰岩,凿为方块,叠置而成,极为坚固。墙垣表面饰以红土或石灰,尤以红墙最为常见。屋顶多用黑色板岩铺成,板岩亦产于邻近山上,常成薄片,最宜盖屋。寺院阶梯在较重要之处,多用花岗岩石条。此种花岗岩来自东北六十里之沙沟寺,赖骡马运载,转输困难,故所用不广。拉卜楞附近不产砖瓦,寺院内部墙壁用砖砌成者殊少。喇嘛及人民住宅,则以黄土为主。
1705361352
[
上一页 ]
[ :1.70536130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