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361970
下午王道生君(名立中,晋人)来访,渠任民团教练官。据谈:青海民团多自愿加入,甚有自备枪支者。渠前赴数县教练,无不踊跃参加。因回民向喜弄枪持刀,当军人,且有曾为军官者,以从军为乐为荣。故征集一人每来数人,盖曾任军官或欲任军官者,多招其子弟亲友同来,为渠护兵也。欲充军官并可充军官者,马主席曾成立军官训练班,每次三个月,已训练二次,共千余人,归后令其在各县乡村训练民兵。前红军在一条山时,调东部各县民团,复渡河西,又调北部各县民团,每经征调,立时出发。但闻除回民外,有多不愿从军者,或雇人代往,或出资运动免往。
1705361971
1705361972
晚宴由肃州护送蒙藏委员会调查员之藏民三人,其性诚实,且服从长官命令,故劝酒即饮,未终席而三人全醉,亦因渠素饮之酒淡,不知白酒力大也。
1705361973
1705361974
三日 瞿昙寺金器灿烂 永乐殿壁画精绝
1705361975
1705361976
庄学本君游乐都来函,述及瞿昙寺情形,谓该寺在乐都对岸岗子峡中,离城五十里,山道二十里,道路崎岖,骑行困难。寺在沟西土城中,全寺分三殿,首殿即名瞿昙寺,中名菩萨殿,后为隆德殿,又名永乐殿。建筑为宫殿式,两庑绘释迦一生历史(惜一面已破毁),色彩鲜明,笔调生动,非他寺中线条呆板之壁画所能望其项背。三殿中佛像俱铜制溜金,工致精美,佛前各万年灯、金香炉、净瓶等,俱高六七尺,以大理石为础,金光灿烂,人影可鉴。他如罗汉塑像及神帐,均精美绝伦。综观全寺,经永乐、宣德二代之经营,故殿内陈设为青海各寺冠。尤以佛像、壁画、金灯、香炉、净瓶等,有艺术上之价值。惜因山势阻梗,故其名不彰,然亦赖此得保存也云云。可知该寺之一斑矣。
1705361977
1705361978
四日 八九龄结婚 半年后来校
1705361979
1705361980
下午赴中央政治学校西宁分校参观,地址在城西二里许,即所谓虎台者也。其地共有五台,相传系南凉王所筑,南凉王秃发傉檀,有子名虎台,故名(今俗称将台)。余等出西门后,狂风大作,尘灰蔽天,目不可启,道亦难辨。抵该校后,闻储藏室墙被风吹倒,可知其猛烈矣。
1705361981
1705361982
该校系中央政治学校为边疆民族而特设者。绥远、宁夏、甘肃、西康、青海各有一分校,此校注意蒙、藏族教育。现师范四级,学生百数十名,多汉、回人,但习藏文,准备卒业后在藏民聚居之地办小学者。附属小学六级,学生约二百余名,除女生一人外,全寄宿学校。每月每人饭费及零用,均由学校供给,师范生六元,小学生四元,书籍衣服亦由学校发给,惟被褥自备。故参观时,见学生衣服整齐,而寝室内甚简单,大半无褥,多铺毛毡二重,或仅一层,可知边地人民之贫苦。有此校,救济贫苦学生及边民不少也。学科除藏文外,与普通师校、小校同。据云学生由保送陆续来校,甚有迟至半年以上者,不得不收。小学藏民极聪颖,但升至高小或至师范班时,即较愚钝,因结婚甚早,有八九岁即结婚者。谓家中无人,故早娶主家政也。至十四五,身体均大伤,禁之不能,影响民族健康与文化甚巨。该校购置理化试验仪器药品之多,为青海各校所未有,故学生对理化甚感兴趣,惜运来时半数以上在途中已损坏,交通不便,为边疆一切进步之大障碍。
1705361983
1705361984
五日 回教源流 文化影响
1705361985
1705361986
穆逢欣君,为交通部派随专使行署入藏者,系回教徒。本日来谈,述及回教情形,谓回教历非阴非阳,为一种宗教历。大致近于阴历,即以见月之夜为每月初一,约当阴历初二日,再见时为次月初一,无闰月,过年无定月,每年有一月为斋期,认此月为教祖受天启之拉马腾月,日出至日没不食物,月满开斋,开斋之日,等于新年。封斋之月,三年一易,春夏秋冬俱封斋之月,三十余年后,四季全经。每封斋时,不仅忍饥,如夏日炎热汗流,并须忍渴,冬日天寒,又须耐冻。如是循环锻炼,四季均能忍受。回教对异族异教,每以武力斗争,故锻炼忍耐精神,可佩也。又谓回教所敬之主,系为生天地万物人类者,有恩德于人,故崇拜之,并非迷信。而穆罕默德为主之遣使,并非自己为神,与佛教之认诸佛为神,基督教之认耶稣为神者不同。至其教旨与儒教之尊天敬祖,大致相合,惟不拜一切偶像,不拜祖先,故居室如有照像、画像甚至一切鸟兽人物之绣画,礼拜时均须除去,或掩蔽,以免误拜。至不食猪肉,因其不洁,但禁酒更甚于禁猪肉,因酒可乱性,故绝对禁止,今回教徒绝对不食猪肉,而饮酒者不少,此大误也。奸淫窃盗,均为所禁,无赔偿之收入(商业有赚有赔),如放债得息等,亦为所禁止,今回教徒多犯淫盗并营高利贷收入,均不合教规。西北回教又有新旧之分,青海、宁夏多新教徒,甘肃多旧教徒。旧教徒奉某人为主教,俗称为大爷,信仰崇拜,如喇嘛教之对于活佛,有所命令,如神谕圣旨,无不服从。死后,其生前所用之衣服,群视为神物,如皮裘撕为若干片,得其一片者珍之若获拱璧,并建墓屋,守墓者不娶妻,一切如喇嘛教徒之对于活佛,实则经典上所述,不如此也云云。继参考各种记载,得回教史迹如下:
1705361987
1705361988
一、回教与儒教,在道德方面许多相同。如主张济困扶危,忍苦受难,及禁止一切奸淫杀戮,盗窃贪财,虐待赌博等行为。儒教尊天,彼尊“阿拉”,即认为天。且极尊崇孔子,以孔子之伦理学说为最高道德。其教中有一首诗,评论三教,对儒教特别尊崇。其所发挥之学理中,尤以宋儒之思想为根据。讨论理气二元的宇宙论,完全与宋代理学家主张相合,与朱熹意见尤同。清雍正时刘智所著之《天方典礼》,更带宋儒彩色。对妇女防范极严,如不许入礼拜寺,不许见亲族以外之人,亦与儒教,尤其宋儒主张相似,将儒、回思想冶为一炉。故儒、回之间,向未发生冲突。如傅奕、韩愈等反对佛教,沈、杨光先等排斥耶教,而对于回教,从无人反对。至清季数次回变,乃清政府压迫所致,非思想冲突。
1705361989
1705361990
二、回教传入中国之始,杭世骏以为在隋开皇时,回教人亦承认之。在广州有干歌士墓,回教人认为中国回教的开创者,其墓碑记贞观三年建。但又有人谓中国回教创始者为苏哈巴苏氏,系穆罕默德之舅,即哈窜比党的领袖(穆氏死后,其门徒分为数派。除其外甥亚利守其遗训成为有力之希亚派,传入巴比仑、波斯外,又有四派,一为亚布哈尼法派,二为沙飞尔派,三为庥利克派,四为亚哈墨德派。传入中国者为第一派,亦名窜哈比党,主张严格的保守主义。第二派主张采用基督教精神,改革本教的缺点。余左右袒)。于西历六二二年至中国广东,即唐高祖时。后又有别派从西北方面传入,设礼拜寺于西安。在西安有天宝元年户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王鉷所撰之回教碑。可证明当时回教入中国有水、陆二路,水路由南海至广东,陆路由甘肃至西安。但据《旧唐书》记永徽二年大食始来朝贡,似永徽前中国与大食未尝交通。最近陈垣由回历推算,证明历来推算的错误,断定永徽二年为回教入华之始,亦颇可信。至回教书籍中有西来宗谱说,谓回教入华在唐贞观二年。
1705361991
1705361992
三、回教对于中国之影响,在学述方面亦甚大。试研究中国与世界交通史,当唐宋时执欧亚间商业牛耳者为大食国。其商人至华,得中国政府之优遇,于是多留居中国,欧洲之文物与文明,亦次第输入。最著者,莫如医药与天文,研究医药之著名者为李、李珣、萨德弥实等。李时珍《本草纲目》引李《海药本草》,钱大昕《补元史艺文志》,有萨德弥实《瑞竹堂经验方》十五卷。元末回回诗人丁鹤年亦擅医术。关于回回医药,《元史》中记载最多,研究天文之著名者,为札马鲁丁,黑的儿阿都拉,及马沙亦黑等。《元史·天文志》载札马鲁丁曾造西域仪象,并撰万年历以进世祖。《明史纪事本末》记“洪武元年十月,征元回回司天监黑的儿阿都拉、司天监丞迭里月实等一十四人,修定历数。三年改司天监为钦天监,分四科,曰天文,曰漏刻,曰大统历,曰回回历。十五年命大学士吴伯宗译回回历、经纬度、天文诸书”。又《明史》云:“回回历法,洪武初得其书于元都,太祖谓西域推测天象最精,其五纬度为中国所无,命翰林李翀、吴伯宗同回回大师马沙亦黑等,译其书与大统历参用”。由以上记载,可知回回历与阴历相近,中国在历数上受回回历影响不少。此外回人以科学而任中国之官职者甚多,如《全唐文》记当时中国与大食交通频繁,贡使往来,由永徽二年至贞元十四年,计百四十八年间,见于记载者三十七次。据《通鉴》载“天宝以来,胡客留长安者四千人”。可想见其人数之多,李彦昇不过其中之一人。至元回教人与中国人通婚往还者更多,《元史》氏族表内,标明为回回或答失蛮者四十四人,又补十五人,其他称塔木居伊吾庐及康里氏之回回,哈剌乞台氏之回回,哈剌鲁氏之回回等。在此人名中,有贵族,有文学家,有弓矢炮手,有画家,医学家等等,以及著名之著作家,如瞻思、丁鹤年。以上各人,多归化华人,读书应举,自李彦昇以进士及第后,历代皆有,元时尤多。仅以元统癸酉进士题名录计,一科中回回十八人,可知其对于中国之影响,不仅宗教商业已也。当时不仅对于中国有影响,在千三百年前,回教在世界文化上,如医药学、天文历算学、物理、化学,以及交通上,商业上种种发展,均与欧亚有重大之贡献。
1705361993
1705361994
六日 西北多马姓 青海有家军
1705361995
1705361996
近日《青海日报》辟马家军一文,连录十余日,略谓青海军队为中央之军队,非马军长、马师长之私人军队,乃共军及普通人对青军均以马家军称之,实为不当云云。青海军队十之九为回教徒,回民多姓马,故官长与兵士十之九为马姓,人见其军长师长旅长团长营长,下至连长排长等,无非马姓,且军长马步芳与骑兵师长马步青,均故护军使马阁臣之子,为胞兄弟,而旅长团长,又大半有亲戚关系,可谓父子兄弟军,故以马家军称之,实亦非有恶意。余姓马,且曾在甘肃任教育厅长,某次至沪,有一人求余念同教同乡之谊帮助,实则余非甘人,亦非回教徒也。又《救国日报》,在“天下李与甘肃马”一题目之下,将余亦列入甘肃马中,可知西北尤其甘肃马姓之多。青海、宁夏,前固均属甘肃,而宁、青今日之军政当局,亦皆甘肃河州人也。前甘青宁合省时,一时五镇守使皆姓马,遂有五马之称,一般人对西北军政当局姓马者之多,深印脑中,遂不免有种种误会。翻阅史籍,马氏在边疆平服边乱,捍卫国防,著威名于西北者,实不可胜数。仅以汉代言之,如光武时马援击破诸羌,明帝时马武击退烧当羌,章帝时马防击破迷吾等羌,而伏波之功尤著。汉之四马,与前甘肃之五马,今宁、青之二马,均为军人而在西北负国防之责者,望今日之马,能为国家巩固边防,开发边疆,为马氏宗族增一页光荣历史。余素注意西北边疆,深愿为之执鞭,而加于马家军之列,固不必辞而辟之也。
1705361997
1705361998
七日 新娘银凤寡妇黑裙 岳父牡马丈母牝驹
1705361999
1705362000
法院曹书记官来访,谈及民和县土民情形。谓:民和李土司,现由李成基袭,其土语与蒙语略同,恐原为蒙人。民和县南一百四十里有名三川者,其地共十二村,分上下三川。上三川全为土民,其集镇为官亭,土民妇女装束奇异,额前发上,有小红珊瑚串,垂密如帘,最少值百元以上,中如豆大之珊瑚者,值数百元。如已嫁而未生子者,则有一银凤中立额发上,故凡新嫁娘,未有不戴银凤者(此装束余于塔尔寺曾见之,未嫁或已生子不能戴)。裙分红、紫、黑各色,少妇红色,已有儿媳者紫色,寡居者黑色,亦缠足。据云银凤、裙色等装束,皆唐鄯州时丹凤公主所流传。妇女所有首饰,多订婚时向男家索得。男家订婚时,除与未婚妻衣饰外,并与岳父牡马一头,岳母牝马一头。但男女恋爱甚自由,每遇庙会,或拔草野外时,互相唱歌问答,如情投意合,即告父母,遣媒妁。工作劳动,大半为女子,故盛行多妻制,普通有妻妾三人,目的在家中多一工作人也。因之男子养成游惰习惯。又土司之本族名舍房,即贵族之意,其他名土房。凡舍房之人,男子皆称大人,妇女皆称官奶,亦从前官场贵族之称呼也。
1705362001
1705362002
八日 西宁回教概况 临潭共产组织
1705362003
1705362004
西宁清真寺,以东关大寺为最大,而建筑最雄壮。余曾参观数次,本日又陪友人去游,详询一切。据云:此寺建筑于民国元年,当时马阁臣氏任宁海镇守使,由渠提倡,计建大殿三间,工程伟大。至民国十年因回教徒人口增加,不能容纳,又由马氏重兴建筑,计大殿五间,耳殿五间,规模更大,可容三千余人,越二年始竣工。当时入寺礼拜者尚不足三千人,今则人数又增一倍有奇。每礼拜时,半数在外殿,可知回民增加之速矣。寺内组织有教长一人,下助教三人,主持及办理宗教教育。寺内事务,由教长聘董事四人并委任乡老十人,处理日常事宜。至经费来源,一为不动产收入。本寺有水田十余石,市房二十余间,均系私人捐给者,年可收入地租麦十余石,房租银三百余元。一为回民补助费(名为学粮),每年冬初,在所属回民中求捐助,无不踊跃输将。寺内招收有阿訇六十名至八十名,由教长讲解经典,等于大学。每日礼拜五次,每次来者不下千人,风雨无阻。每星期五为回教礼拜日,来此寺礼拜者不下五六千人。至每年两次大礼拜,因全城男子老幼均须参加,不下万人,须在郊外举行。
1705362005
1705362006
西宁户口,据最近统计,约七千余户,三万余人。其中回教徒约三千余户,一万余人,几占全数之半。惟土著尚不足十分之二,余均由甘肃临夏(河州)移来,大半居东关一带,及东南北三梢门外,而城内极少。其职业以屠宰、食店及皮毛业为最多,因回教徒所食牛羊肉,须教门人宰杀。按教律禁食动物之血,故宰时三喉皆断,使血尽出。又回教重清洁,喜食回教人食品,即汉人亦喜食之,故多营小食品业。至皮毛因系青海特产,故男子多出外收买,女子在家制造。
1705362007
1705362008
又据曹君云:甘肃临潭回教之组织,颇为奇特,其教主握有经济全权,但道堂经济,全为公有,教民一律平等,颇似共产组织。道堂经营有农业、商业,即为经济来源,收入所得,悉用于本道堂之建设、教育及一切社会公共事业,及资助或救济教民之用。教民为该堂服务者,各尽所能,分工合作,而生活完全平等。道堂亦视各教民情形,援助其私人经营事业,如可经商者与以资本,宜农者与以土地,得利后除还本道堂外,利益平分。如赔本再资助之,此行不通,令改他行,必使其有适当生计。最后仍赔累时,道堂不索本利,而不能谋生之教徒,道堂且救济之,施以财米。视教民中应求学受教育者,与以学费。优良者且送入中学、大学,经费全由道堂担负。毕业后就职有收入者,亦酌归道堂。如一大家庭,完全服从家长命令,人人有职业,有生活费,教育费,无一贫民乞丐云。
1705362009
1705362010
九日 青海矿产概况 亹源金厂情形
1705362011
1705362012
法院曹书记官,对青海各种情形熟悉,本日又来访,谈及青海矿产情形。谓:青海金矿最多,以天桥沟、野牛沟二地为最著,原属大通,现属亹源。在元代时已开采,至今依然开掘,分冬窝夏窝二期,夏期自二月至八月将水引至高处,用人工碎石,以水冲之。冬期自八月至次年二月,在平地掘沙成井状,将沙运出积之。其组织有总掌柜,冶姓,住红石崖,俗称冶老爷,其子娶先主席马阁臣之女,与现军政长官为至亲,故人民敬畏之。所雇工人,名曰砂娃,总厂分厂,共有砂娃约五万人,每期每人工资为茶一块,布一匹,最多者法币十元。每日工作时间,上午五时起十二时止,下午一时起黄昏时止,夜间如愿工作者,所得之金可归己有,但豆大者即须归公,蒙蔽者重惩,故工人至有自破腿肉将所得大金块藏入肉内者。省府每年派人至矿厂收课金,以工人多寡计,冬窝每一工人出课金八分,夏窝一钱六分。又甘肃永登县之定羌滩(即镇戎驿),亦产砂金,同归冶老爷经营。至各分厂系由某人绍介,经冶老爷允许者。此外乐都方塔沟五六十里中,皆有砂金,附近农民于每年农隙自由开采,其课金归附近驻军征收。又番地野鸡雪山亦产金,民初时马阁臣氏曾派马辅臣带马队去开采,其马队即名矿务马队,故今人呼马辅臣为马矿务。惟交通不便,且连康地,至今无人前往。
1705362013
1705362014
又谓青海煤矿亦富,省垣附近,以大通之樵渔堡最著。矿区约八方里,采掘有十四井,其窑头有汉、回民七人,皆继续数代矣。最大者黄姓,共有工人二千余人,分日夜二班,无工资,但每日可自得一“乌他”(牛皮袋)。即每日最后出井时,可负一“乌他”煤归己有,工人力大者可负百斤左右。煤价在矿地每斤铜元二枚,至省可售五枚,煤捐前归县府征收,每车一角,每年可收五千余元,即每年可出五万余车也。现归省府派员征收,如运往省城,经西门时,又收捐一次。凡煤车视套骡多寡,仅一骡之车,收铜元二十枚,多者递加。此煤多用于火盆,因先将烟出后,即再无烟,可燃一日。炉火用者,多购永登窑街所产之煤,因其质硬,且多制成蓝炭,可耐久也。永登虽属甘肃,现为青海防地,窑街所产之煤,大半销于青海。至互助之马厂,虽亦产煤,但质劣量少,仅供附近铁匠用之。亹源除产金外,亦产煤,又产硫磺。大通县小资本家,每往采取。其法甚简单,即用青油二三斤,置锅中热之,然后将硫磺矿石入其中炼之,再倾入地下预掘之土地型中,即成。其土型之坑约四尺长,八寸宽,八寸厚。此外青海矿产甚多,据所知者,乐都虎狼洞沟产类玉之石,多墨绿色及彩绿色,佳者半透明,惟其质较肃州石尤软,仅可制杯碗等物云云。
1705362015
1705362016
按西宁遍地皆矿,凡金、银、铜、锡、钙、铅、硫、煤、玉、硝、石膏、盐碱均产之,而尤以金、煤蕴藏为最富,故有“黄金世界”之称。据《西北刍议》吴学衡君所述,青海矿产,以金、银、煤、盐四项最多。大通河上游及玛泌雪山,年产砂金约二万斤,湟河中夹金亦多。其产金区域,有西宁、大通、贵德、民和、乐都、亹源、化隆、都兰、玉树、同仁等县。产银区域,在乐都、亹源、都兰、贵德、八宝山、噶川山、马尼龙冲河等处。产煤区域,在八宝山、金鸡山、五峰寺、樵渔堡、观音堂沟、多罗、土门、青俄特城、鸽子沟、晒尔免、东沟、甘都、考鲁、茶石浪等地,每年产煤约百万吨左右。至盐产以希勒达布逊及哈拉池二处为有名。其余玉树各族亦产红盐、岩盐。又据某通讯社调查青海各矿产地:(一)金矿:麸金,产于柴达木河流域之马尼图、鄂果尔图等地。砂金,产于大通河流域,如北大通一带。黄河流域,如海南之贡尔勒盖、哈尔吉岭、佛山沟、沁马雪里等地。通天河流域,如玉树四族、称多族、固察族、安冲族界内,到处皆是。柴达木河流域,如霍硕特北右末旗,霍硕特右、西后、西左等旗,与大小柴达一带。计全省砂金散布之区,约十四万方英里。至线金西宁、乐都境内,产量甚微。(二)银矿:产于贵德、大小柴达、木噶顺山、阴冲河一带、玛尼岭等地。(三)铜矿:产于香日德、木勒哈拉、玛尼岭、大小柴达、西宁、乐都等处。(四)铁矿:产于哈拉哈精、乌兰代克山一带,大小柴达,霍硕特北右末旗一带。(五)锡矿:产于大小柴达,汪什代等地。(六)铅矿:产于保安、乌兰代克山一带,霍硕特北右末旗一带。(七)煤矿:大通无烟煤最著。他如其南部乌兰代克山一带,北部玛尼岭一带,及霍硕特北右末旗,柯柯、八宝、苏莽等处,均有,但多未开采。(八)矾石:产于霍硕特西右后旗,霍硕特北右末旗,大小柴达等地。(九)硼砂,石膏:产于霍硕特西左后旗,霍硕特北左旗等地。(十)翠玉石:产于格吉杂曲滨二处。(十一)硫磺火硝:产于那木山及玛尼图、霍硕特西左后旗,霍硕特北右末旗,及大小柴达等地云云。兹再将驻西宁蒙藏委员会调查员所调查之青海矿产一览表,暨民国二十五年赵昱等之亹源金矿调查报告,录之如下,更可知青海矿产之实况矣。
1705362017
1705362018
1705362019
[
上一页 ]
[ :1.7053619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