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536192e+09
1705361920 晚,寺中派人用吹号、香炉、纱灯、伞盖等仪仗,来迎赵专使与余及马主席等,盖用迎佛仪式也。观众非常拥挤,旋至灯棚下,大者二处,各有方形之高棚,高三四丈,三面各悬三层之缎堆佛像。一面有高二丈许之酥油灯架,上用酥油制塑佛像及种种故事,花鸟人物,无不逼真,中为香拔拉国国王之大像,眉目如生,高于真人,左右有四童子侍立。两旁故事为观音渡众生,除八害,及唐王游地狱等状。鸟兽跃跃欲动,人物栩栩如生。最上云中各神,飘飘如仙,两边美丽之花,艳于真花。人物鸟兽,多系以铁丝,随风动摇,并有活动可转者。衣冠皆施彩色或金色,花卉鸟兽,各如其色,并有亭台楼阁,车马船只,无不惟肖惟妙。上点酥油灯数千盏,故俗总名之为酥油灯,实则名为摆花会较妥。庙内亦有香拔拉国王像十余处,亦精巧。闻制作费四月工夫,工人多北平、绥远人,精巧为各地冠,即拉萨亦不及。惜仅陈列一夜,晚始抬出,天明即毁,恐天热消化。一说原系宗喀巴是夜一梦,天明即醒,不知确否,故天明须毁。闻去岁班禅在此时更精绝,今年费款二千五百元云。
1705361921
1705361922 又每年正月十五日之摆花,为黄教各寺之最大盛典,亦为本寺四会期中最热闹之一会。次为九月观经之会,闻九月二十二日晨,寺僧整队出寺游行,有音乐、法器、旗帜、幡幢、宝盖等在前,法台在后,至寺西草滩上环坐诵经,在滩之西南山上,高悬宗喀巴法像,系彩缎堆成,高数十丈,宽八九丈,群僧、民众向之叩头,故其会又名晒像会,其他各会,一律名观经会云。
1705361923
1705361924 二十六日 骡马畏惧汽车 妇女禁看社火
1705361925
1705361926 早赴鲁沙尔回教两级小学内参观,校址宽广,建筑壮伟,中一楼,楼上七大间,未隔墙,为全体师生礼拜之所。前后院为教室,校中现有高级二班,初级四班,共百数十人。校址数百亩,建筑费一万七千元,皆马子香氏所捐。其他各县回教促进会所附设之学校校址及建筑费,亦大半为马氏所捐助。可知马氏对于回教教育之特别提倡矣。
1705361927
1705361928 附近又有县立文华小学校,学生百余人,经费县款六百余元,又从卫生检验费、皮毛捐附加得二百余元,因本镇每年皮毛售出约七八十万元,骡马数万元,故教育经费可抽捐补助。镇改名文华,故即以名校。全镇汉、蒙、回、藏人民共七八百户云。
1705361929
1705361930 旋至鲁沙尔盐税局早饭,据云甘青宁三省盐税,从前最多年收不过九十万元,去岁仅甘肃即约收七十万元,宁夏因受红军影响,仅收三十万元,青海仅七八万元耳。青海总局在湟源,分局六,各局均收税,同时售盐。每盐百斤易青稞百斤,青稞每百斤现价约四元余,盐税四元外,又付蒙人租税约二元云。
1705361931
1705361932 饭后乘马而归,约五里许,马主席派汽车来接,弃马登车,风驰而归。但途中乘马者,络绎不绝,此间各马,因少见汽车,视为怪物,无不惊奔,或逸出数里,或遗人于地,或弃鞍于野,令人心不安也。
1705361933
1705361934 本日为阴历正月十六日,为元宵后之第一夜。晚赴街上游览,各商号依然悬灯,或为红纱圆灯,或为方形白纱灯,上绘三国历史,或为方形、六角形玻璃灯。或唱留声机,或打锣鼓,或唱秦腔,大似二三十年前之太原景象。惟观者寥寥,以人口稀少也。又有狮子、旱船等社火,赴各机关各商号玩演。但妇女观者甚少,儿童居多。闻回教对妇女限制甚严,前晚有出街看社火之回教青年妇女四人,经阿訇以皮鞭驱逐归家去。
1705361935
1705361936 二十七日 西宁联欢大会 青海民族来源
1705361937
1705361938 上午马主席约蒙古王公、藏族千户百户及活佛大喇嘛等,在湟中大舞台,开民族联欢大会。此实为最有意义之会,因青海为吾国民族最复杂之省,不特汉、蒙、回、藏族均有,且有特别之土民。惟各领袖平时不易召集,每年祭海时虽派代表参加,到者寥寥。日来因塔尔寺黄教盛典,各族领袖多不远千里而来。马主席遂乘此机联欢,连日分别宴会,本日又开大会,到者数百人,其地位较高者,有家仓王、咱藏王、先灵佛、嘉义佛、朝藏佛等。其余有甘禅寺头目,贵德多加官人,乐都羊官寺柳家佛管家,化隆下山千户,乐都药草台官人,亹源朱古寺注宝,循化朵楞头目,循化咱刚寺头人,同仁巴庄头目,下让千户,八宝叶家头目,化隆勾撒千户,拉加寺加远,平安松布寺头目,湟源南群丕,湟源南木年大亥,化隆木夕李黄太,大通却藏寺管家,湟源右翼正盟长,共和奴他百户,贵德下日南头目,大通张家寺头目,贵德勾咱头目,湟源兴寺、咱藏寺管家,共和县公王爷班玛旺札勒等,循化旗台保多已沟格路乎见错,湟源县郡口才达,大通加都乎待管家,贵德县录仓千户,贵德却莫寺佛,贵德昂拉千户,白昂贵德朵布官人,共和朵让千户,共和姜拉千百户,大通祁家寺头目,沟源班古寺头目,同仁县王宝佛,民和马营寺管寺管家,循化群科寺头目,贵德三沟红布,贵德加塞佛等。首由马主席代表、能藏语之某君详述开会意义,次由班禅驻青办事处处长李金钟君及贵德嘉义佛(对经典甚有研究、曾追随达赖)讲演。旋演跳舞及新旧剧,旧剧为古城会、关公训弟,渠等多能了解,因红面关老爷,渠等皆熟知,盖寺院中壁画有绘其故事,并有兼奉祀者。彼等服装形形色色,大半狐皮翻帽,紫衣革履。活佛为黄色袍褂,桃形黑边帽,披红绸袈裟。普通百户、区长等,多著无面羊裘,袒胸裸臂。各民族服属已数百年,犹未能促进其文化,改良其生活,固满清分化之结果,民国以来,亦因种种障碍未能达到一律平等之目的,中央与地方当局,应分任其责也。
1705361939
1705361940 按组成吾国之五大民族,如汉族、东胡族、突厥族、蒙古族、藏族,在青海省内,均有其代表,且均经活动而有长期之斗争与混合。除藏族为土著外,其余各族,皆来自远方,遂使青海成为国内各民族最复杂之区域。兹分述如下:
1705361941
1705361942 一、汉民 青海土著,古为羌人,自汉武帝败退羌人而设县治曰破羌县,在今老鸦峡,是为青海设县之始,亦汉人入青海之始。宣帝时赵充国用屯田政策以御匈奴,汉人来者益众。据史载当时势力,西过大峡、小峡,即今西宁附近,汉人势力,日向西进。及五胡乱华,汉人西方之势力遂衰。南北朝时,南凉及吐谷浑在青海立国。南凉国都在今乐都县,吐谷浑国都在今贵德县,二者皆东胡族,原属东部内蒙古,越陇山而至青海。当时汉人仍有相当势力,如史载南凉学校尝延汉人为师,可以证明。唐时汉族势力又进展,陇右节度使驻于鄯州,即今之西宁。唐末中原内乱,陇西沦陷,至宋王荆公当国时始恢复湟中。西宁在汉时本名西平,至北宋始改今名。宋室南渡,汉人多退出西宁,至明时始设西宁卫,清改西宁府。历史上经许多次之得失变迁,而汉族得以移殖繁衍。以明、清两代言之,明初军队多安徽凤阳人,开抵洮、湟,移民屯田,淮上妇女,随之俱来,今日甘肃临潭、泯洮一带妇女,犹着弓鞋,《洮岷志》称之曰凤阳婆,盖当时安徽妇女之装束;今西宁附近亦多上翻之船式弓鞋与高髻,皆明代之遗风。此老移民也。至清季则多来自河州、兰州及甘州、凉州等地。汉族在青海之分布,以湟水流域为最多。湟水流域各县,汉人占百分之五十至九十,次为大通、亹源一带,汉人占百分之二十到三十,贵德、循化一带,汉人占百分之十至二十。新设之共和、同仁等县,汉人仅占百分之一耳。
1705361943
1705361944 二、回民 普通所谓汉回者,原居河州、甘、凉一带,明初收复洮、湟后,除移汉人屯田外,并迁回人垦殖,一部由河州迁来,一部由甘、凉迁来。此种回民多娶汉人为妻,实杂有汉人血统,或系汉人信奉回教,故曰汉回。其分布以化隆为中心,化隆回民占十分之五,西宁、大通、民和、亹源各县占十分之三,贵德、循化占十分之一二,其他各县仅占十分之一耳。又有所谓撒拉者,实突厥族,乃中亚撒马尔罕突厥之裔,于洪武四年由哈密迁入黄河上流,自成部落。其人体格雄壮,深目高鼻,似亚拉伯人,操缠语与新疆缠回同。女子亦皆天足,务农业。前清历次回变,实多起于循化之撒拉,然后波及河州,再及各地,世人以为源于河州者误也。撒拉之分布,在循化有八工,在化隆有五工,共十三工。其名为工者,有水利工程之义,凡撒拉所在之区,均开渠灌溉,农业发达,树林亦盛,因渠岸大半植树,一切类新疆哈密天山南路各地,盖其习惯、技术,自新疆带来也。撒拉回一称循化回,因循化最多,约占全县人口十分之五以上,化隆仅十分之一耳。
1705361945
1705361946 三、藏民 自古为青海之土著,《禹贡》之所谓西戎,殷周时之所谓西羌,皆其族也。汉、唐用兵,完全为对藏族。羌种甚多,唐时曾一度统一,成一国曰吐蕃。唐后部落分裂,其势遂衰。惟明初宗喀巴提倡黄教,藏族精神又归统一,其宗教势力且及蒙古。西北藏族主要者有四:一曰河洮藏族,居黄河、洮水之间,属甘肃省。二曰河湟藏族,居黄河、湟水附近一带。三曰果洛藏族,居黄河上游河曲。四曰玉树藏族,居于扬子江上游,皆属青海。惟果洛族延及西康,而玉树二十五族,与现归西藏之三十九族,原为同族。河洮与河湟藏族,大半汉化,多以农为生,故青海田赋,除屯粮(汉人屯田之粮)外,又有番粮,即熟番田亩所纳之粮。果洛几全为畜牧,闻一小部近有种青稞者。玉树各族,年来种青稞、小麦者不少,自设玉树、称多、囊谦各县后,渐渐进化。各藏族之分布,多在河谷以上之高原地带,如西宁之塔尔寺,湟源之东科寺,乐都之瞿昙寺,大通之广惠寺,互助之佑宁寺,皆位于湟水支流发源地。
1705361947
1705361948 四、蒙民 明中叶以后,藏族势力已衰,蒙古人自河套、甘、凉一带,侵入青海。蒙古人分为东蒙古人及西蒙古人。东蒙古人在内外蒙古之东部,为元代之嫡裔。西蒙古人即明代瓦剌科布多,宁夏与青海之蒙古人皆是。为明代边患者,即西蒙古人。当其盛时,青海藏族为其役属,自明万历、清雍正二次征伐后,其势遂衰。嘉、道以后,藏族日盛,蒙族被迫北徙。原有牧地,多为藏族所占。今青海一部分蒙人,反为藏人所同化,知藏语而不知蒙语,宗教之力亦大也。青海蒙人之分布,以都兰为中心,亹源、湟源、共和、同德等县亦有少数。
1705361949
1705361950 五、土人 为青海省所独有。其来源除藏族外,汉族、东胡、突厥、蒙古诸族皆有,世人因其语言近似蒙语,而谓为蒙古族者非也。吐谷浑在南北朝时立国于青海,在历史上占重要位置,后为吐蕃所灭,其族迁至甘、凉、肃一带。吐谷浑本鲜卑族,即东胡族之一支,由塞外越陇而居河湟之间者三百余年。其种族遗留于青海者,当为土人成分之一。又明代以前,除藏族以外之各民族均称土人,以别于明初由南方迁来之新移民也。其语言大半为数种语言之混合语。如保安附近有所谓吴屯土人者,妇女皆短衣宽裤,脑后一辫,据云自江苏移来屯田之民,故曰吴屯,其为汉族也无疑,今则其语言近藏语,而非汉语矣。土人之分布,以大通县为最多,约占全人口百分之五十。民和、互助占百分之十。共和、乐都均有,但甚微。西宁原有土人,因汉化已深,不易分别。土人生活,除妇女天足及特别装饰外,与汉人无异。明初平定青海后,分土人为二类,距城近者由县官治理,其县官名曰有司。距城较远者由土官治理,其土官名曰土司。最近改土归流后,已无此种分别。土司虽有存者,对土民已无若何权力矣。
1705361951
1705361952 至蒙、藏族驻地,青海额鲁特蒙古原共二十八旗,除甘肃夏河县所驻之四旗外,在都兰县境内者,有青海王、察卡王、柯柯王、柯鲁游牧长、可鲁沟札萨、巴伦、宗家、台吉乃等八旗。在亹源县境内者,有默勒札萨、哈吉哈札萨、角昂札萨、永安札萨、水峡贝子、布哈公等七旗。在共和县境内者,有居力格札萨、端达哈公、尔什克贝勒等三旗。在湟源附近之群科滩者,有群科札萨、宗贝子、托毛公、阿咯公、巴汗淖尔札萨、托里和札萨等六旗。此外又有察汗诺门罕一旗,汉名白佛,世世以喇嘛承袭,亦在都兰境内。至藏族在玉树、称多、囊谦三县内者有玉树廿五族,果洛有娃西色多族,阿群日模族、仁亲显木族、汪子得巴族、何可马族等五大族。贵德有鲁藏族、东车族、昂拉族等。同仁有热贡十二族。循化有边都族。环海有冈察族、千不里族、都季族、拉安族、汪什代克族、阿里克族、公洼他代族、曲加族。亹源有他密族等。
1705361953
1705361954 中华民族,实皆同源。且数千年来,各民族接触激荡,风俗、语言互相同化,彼此通婚,血统亦混,渐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已难为明确之分别矣。
1705361955
1705361956 二十八日 警士演社火 王公阅炮兵
1705361957
1705361958 上午马主席召集蒙、藏族王公、百户及各活佛至东校场阅兵,并约余偕往,有兵士一二千人,并一部在场外野地演手榴弹。旋引导余等参观炮兵团,即在校场旁,此为青海最老之兵,训练有素,人数亦较普通多一倍。院中陈设大小炮若干架,大炮二尊,系得之孙殿英者,小炮若干尊,多山西造,步枪多汉阳造。蒙、藏领袖见之多惊异,马氏亦似有意示威也。
1705361959
1705361960 省会警察局警士所扮演之社火,来行署表演,有狮子、旱船、水牛及男女滑稽装束者数十人,先由奇装之男女唱歌后,旱船、狮子表演,狮子上桌下桌,并在桌上拜四方,两桌上起立,颇精绝。
1705361961
1705361962 三月一日 吞刀吐火 飞盘走碗
1705361963
1705361964 下午行署宴各活佛,晚并在行署请各活佛观魔术,演者为一山东人,前民政厅职员,随前民政厅长王子元来青者,年六十余,颇有研究。先演空中取尊,尊内有水。次演鼻内取棒,小柴棒取出数十根,似尚普通。继将大小铁丸,吞入腹中(大者径寸许),尚相击有声,颇奇。旋脱衣练气功,脐下气胀如鼓,复运至肩上,背上,如疣,似真有练习。尤异者,将长二三尺之利剑,吞入口中,直至腹内。据云为真工夫,不知确否。又以纸火入口,再加糟糠,以扇扇之,先发浓烟,后吐出火块,真所谓吐火吞刀,不知究为真为假。庄学本君谓前至外县,见有黑教喇嘛施法,将铁棒自右腮穿入,由左腮出,亦异事也。最后将汽灯放暗,作飞盘走碗之技,在一桌旁将盘碗前后上下飞走,明知有绳或铁丝,但盘碗如何能在绳上下进退,诚绝技也。
1705361965
1705361966 二日 各族应同校 回民喜从军
1705361967
1705361968 上午教育厅长杨子高来访,谈及青海教育情形,谓年来数量方面,似稍进步,但质的方面,完全仍旧,因人才依然缺乏,经费更加困难。惟回教教育,异常发展,因军政当局特别提倡之故,现已驾全省教育而上之。蒙、藏教育,进步尤少。并谓蒙藏师范学校,蒙藏小学,其程度均较普通者为差,最好不必另设,以免有名无实,以期真正平等。蒙、藏儿童同校后数月之间,言语可通,生活亦渐改善,除食宿或暂特别外,其他一切共同,汉文汉语进步均速,民族隔阂,消除亦易,其言颇有见解。又极反对专编蒙、藏、回文教科书,增加儿童学习困难,引起民族情感疏远,余亦然之。十年前,余在甘肃任教育厅长时,青海尚属甘肃,余见各民族之复杂,教育之落后,一切之不进步,即主张由教育上减少各民族隔阂,改进各民族生活,使一切与汉族真正平等,不止发展其文化已也。年来政府对边疆政策,特别注意,对边疆各民族,特别优待,但结果反使隔阂愈深,情感愈疏,蒙也、藏也已改进而与内地人士无异者,复改其姓名,衣其奇装,而效未改进之蒙人、藏人,以求在政治上受特别优待,教育上享特别利益,将来愈分离而愈不平等矣。故余前次与教部视学员庄泽宣君来青,在教育界欢迎会席上,亦述及此点,请大家注意。又回、汉儿童,语言习惯,大致均同,尤不宜故分畛域。故余在甘教厅任内时,提倡回民教育,但主张教育与宗教分离,学校不必以清真为名,回、汉子弟一律同收,无宗教民族之别,至宗教另有寺院,可于清真寺中举行也。
1705361969
[ 上一页 ]  [ :1.7053619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