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5362062e+09
1705362062 (一)马有南番马、番马、玉树马、柴达马之分。南番马指青海黄河南一带之马种而言。其马高大雄壮,适于山地,且耐劳苦,最宜军用,故青军骑兵全采用之。番马,为环青海及浩亹河流域所产之马。体较南番马小而形较灵秀,勇敢善驰,且性驯良,易训练,军用民用咸宜,尤以浩亹河一带之马,以善走且迅速见称。玉树二十五族及果洛诸族之产品,耐寒,跋山力役等,为青海各马冠。柴达木马,因其地少山,蹄较软而大,不适于登山,但宜于走沮洳地,行沙漠,且有粗食耐渴等能力。(二)牛有黄牛、牦牛、犏牛之分。在青海东北诸县,农民多养黄牛为耕田主畜。柴达木各蒙族,亦养黄牛牝牛,为取肉乳之用。且其地黄牛体大肉佳,同于鲁豫。牦牛为浩亹河一带、黄河南、玉树二十五族及果洛诸藏族之役用、乳用、肉用之主畜。其中果洛牦牛,以体高力大见称。牦牛富冒险性,适于跋山履石涉水及走冰冲雪。牡牛为高原山地之宝。牝牛富于脂肪,藏民取乳制油,饮食赖之。犏牛为黄牛与牦牛之间生种,牝者乳量多而质亦佳,牡者能任重致远,兼有黄、牦牛之优点,尤以黄牡与牦牝交媾者为更佳。浩亹河之阿里克藏族,及黄河南回、蒙族所产之牦牛,特别著名。(三)羊有绵羊、山羊二种,绵羊中又分大尾羊、小尾羊二种。大尾羊为柴达木诸族之特产,与内地者同,肉肥毛短,以可鲁贝勒台其乃产为纯种,尾部脂肪特别发达。此外各蒙、藏族居地所产之羊,皆为小尾羊。其中环海及黄河两岸诸族所产之羊,以体大毛长见称。玉树二十五族及果洛族之羊,以毛细著名。青海毛商,以购收小尾羊之长毛为准价,以玉树、果洛诸族小尾羊之细毛稍抬高价值,以大尾羊毛之短毛稍压低其价。将羊毛收集后,混合包扎运至天津,名曰西宁毛,其价值仅次于美利奴种羊毛。如将佳者分别装包,则可与美利奴毛并驾齐驱。可知青海毛为吾国羊毛第一也。山羊产于柴达木区者,体大绒多。山羊皮尤为优良,该地蒙民,每以牝山羊取乳制油,以补黄牛乳之不足。至贫民尤全恃山羊乳肉以供饮食。(四)骆驼,以柴达木产者为著。该地蒙民管理得法,如郭密、汪什代海诸族,近有饲养者。但管理役使,均不得法。
1705362063
1705362064 三、牲畜现况 蒙、藏人民,对于牧畜皆守旧法,不知改良。兹就选种、管理、饲养、生产制造等项略述之:(一)选种,只知注意毛色及身躯大小,而不知注意其祖系渊源,只知在本地本群内选择,而不知向他处采购优种,以新其血液。(二)管理,多无畜舍围墙,每晚不免野兽之侵扰,与风霜雪雨之打击,有害畜类之健康。遇传染病发生,又不知隔离救治之法,以致死亡枕藉,尤以牛瘟、驼瘟为最多。至于选择水草等事,蒙、藏民颇有经验。(三)饲养,全依天然牧地水草之分布,牧区小而牲畜较多之牧族,冬春季常有牧草不足之虞。老弱者不免死亡,此不知种植牧草以补不足之害。(四)畜产制造,环海及浩亹河、黄河两岸一带之蒙、藏族,以产羊皮、羔皮著名,黄油产量,亦可自给。玉树及果洛等族,以产羊毛及黄油著称,黄油每年出售者亦多。柴达木蒙族所产羔皮、羊毛均甚少,而质亦劣。惟产黄牛皮、山羊皮、骆驼毛颇有名。牛乳及山羊乳,不敷自给,尚仰给于玉树及果洛一带。柴达木之毛毡,及玉树之褐布,销售亦广。(五)生产交易,回、蒙、藏各族,每年产销羊毛,集中湟源、贵德、鲁沙尔等地,而运往天津者,年约千余万斤。除羊毛外,环海及黄河两岸、浩亹河一带之蒙、藏族,生产羔皮量亦巨,每年销于附近各县。浩亹河一带及黄河南区,每年售出马匹亦不少。又据青海建设厅调查,青海马之产量为三四六一〇匹,价值一三八四四〇元。牛三二六一九头,价值六五二三八〇元,羊二一〇四七八〇只,价六三一四三四〇元。骆驼八三三〇头,价值二四九九〇〇元。羊、驼毛,年出口六百万斤,羊毛五百万斤,驼毛一百万斤。羊毛价每百斤二百元,驼毛每百斤四十元。羊皮出口年约五十万张,羔皮出口年约百万张,牛皮年约七千张。每年出口牛约四千余头,羊约二万余头。牛每头价约十五元,羊约三元。
1705362065
1705362066 十二日 水利概况 垦务沿革
1705362067
1705362068 西北各省,多苦亢旱与干燥,而青海独多河流与水利。因长江大河,均发源于青海,故水利甚盛。黄河自贵德以东始有水利,因至是始入汉人区域,有人工经营,开渠灌溉,田亩果园,均备有水车水磨,于是地方经济,始由畜牧而进于农耕。贵德以西,黄河全为天然状态,藏族宅处其间,惟知畜牧,可谓为处女地带。又贵德以下,黄河始有桥梁,如贵德有浮桥(名和德桥),循化有木桥(名通化桥),甘肃永靖亦有浮桥。有皮筏下航甚多,载运羊毛、食粮至兰州。凡此皆表示黄河之人文方面,已进步不少。至青海省水利,黄河本身,尚不及其支流湟水之大。盖青海最发达之地为湟水流域,除都兰、湟源外,青海已设县治人口在五万以上者,有民和、乐都、互助、大通、西宁五县(贵德、循化等县人口均在五万以下),耕田在十万亩以上者,除上述五县外,有湟源、共和县,均在湟水两岸,可知湟水流域为青海省最富庶之区。又青海省会不临黄河而临西水,亦不外此理。古人称八水绕长安,言其水利丰富,遂成古都。西宁当南北两川与湟水汇流之处,三川环绕,亦造成省会形势。古称青海曰湟中,又以湟与河并论,号曰河湟,均表示湟水地位之重要。据某地理专家所述,湟水水利,过于黄河者,其理由有三:
1705362069
1705362070 (一)黄河沿岸山高水深,河谷较狭,湟水流域,自乐都至湟源,河谷均为宽广。
1705362071
1705362072 (二)湟水河谷虽有老鸦峡、大峡、小峡等,但峡谷较短,黄河诸峡则往往绵延数十里,为农垦障碍。
1705362073
1705362074 (三)自兰州至西宁,以溯湟水而上为捷径,取道黄河,则迂回较多,故在交通上亦占优势。湟水流域坡田脑田亦多,开垦山坡,为旱田,脑田在坡田之上,乃阴径之高田,或称高垅,可表示青海为高原之特色。大通河流域,农业虽远逊湟中,且不及黄河谷地,但其地饶森林、金矿之利,亦自有其价值。青海湖附近平原甚广,雪山流泉,纷纷入海,故海水盐分甚低,介于咸水湖与淡水湖之间,周围水草丰满,农垦水利,颇有希望。柴达木盆地,西部为沮洳地带,颇为卑湿,但夏季草绿树青,颇似天然公园,将来垦殖,亦大有望。
1705362075
1705362076 如上所述,青海虽饶水利,但已加人工者,仅湟河流域及黄河贵德以东,故水利尚未普及,垦务尚未发展。兹特将青海垦务情形,略述如下:
1705362077
1705362078 青海垦务,在汉时即有屯田之举,当为最初之农垦。唐时陷于吐蕃,垦务停顿,历宋、元、明,均未提倡。明时为贡马牧地,令每年按班纳马,仍以畜牧为重。自清雍正十年罗卜藏丹津后,西宁钦差大臣奏请试垦于青海,但因蒙、藏习于畜牧,不愿开垦,官厅未加强迫,且或发照准永远放牧,于是已垦者多成荒。宣统年间,虽中央筹拨巨款,倡办青海垦务,终无效果。民国元年,西宁府尚有保护牧地禁止开垦之执照,发给人民。但因汉、回人民逐渐西移,实行农垦者日众,情形因以变化。且官吏有牟利之机,于是复倡办垦务,收价发照。民国八年,甘省当局设青海屯垦使署于兰州,旋归并政厅办理,毫无成效。十三年设立甘边宁海垦务总局于西宁,由镇守使兼办,内分三科,举办放荒事宜,分垦区为十处,各县并设分局。如第一区西宁垦务分局,辖上下郭密等处。第二区湟源垦务分局,辖恰卜哈。第三区大通垦务分局,辖大通西北方面。第四区循化垦务分局,辖保安、甘家滩等处。第五区贵德垦务分局,辖昂拉鲁仓等处。第六区都兰垦务分局,辖香日德等处。第七区玉树垦务分局,辖结古一带。第八区囊谦垦务分局,辖杂曲、苏莽等处。第九区大河坝垦务分局,辖切吉一带。第十区拉加寺垦务分局,辖果洛各族。此次较有进步,但因经费人才所限,效益仍未大著。十六年归西宁道兼办,名为西宁道属垦务总局,各县仍设分局,由县长兼任,积极进行,略有成绩。计查丈荒地及清出无粮之地三万七千一百余亩,收获地价二万一千二百四十余元,升科正粮一百五十余担。当时所定规则,仍属征收地价,其等则为上等地上则二元,中则一元五角,下则一元。中等地上则八角,中则七角,下则六角。下等地上则五角,中则四角,下则三角。此外另纳执照费及印花等费。民国十八年青海建省,改为青海省垦务总局,直隶省府,大加扩充,另订章则,其征收地价之规定,较前特别增加,中下等地更大。即上等地上则二元六角,中则二元四角,下则二元二角。中等地上则二元,中则一元八角,下则一元六角。下等地上则一元四角,中则一元二角,下则一元。但适遇是年甘肃大旱,军民食粮,均仰给于青海,因之粮价大涨,经济充裕,地价虽规定较高,农民领垦者仍多,未及一载,丈荒地及无粮之地,竟达二十万七千七百五十余亩,其收得地价,为十五万四千五百余元,到期升科地为二万五千七百六十余亩,均发给执照。至十九年十月领垦者日少,于是将地价每级减轻四角,如上等上则二元六角,改为二元四角,余类推,并合并财政厅清赋处,改名为青海省财政清赋总处,由财厅兼办,内部缩小,青海垦务,遂转入消沉时代。两年以来,共丈放荒地九千八百五十余亩。二十二年四月,奉中央令,设立土地局,统一地政机关,然因经济无着,仍附设省府,局长由科长兼,未能独立,成效亦少。二十三年三月,又奉中央令限期成立地政机关,乃正式成立青海省土地局,委第一百师副官长某兼局长,分四大垦区,并欲平均田赋,整理地籍,但仍不免种种困难。因青海蒙、藏人民向以游牧为生,不愿农垦,移民开垦,亦易起争端,故今日各县荒地,依然甚多。据调查各县可耕之荒地约计如下表:
1705362079
1705362080
1705362081
1705362082
1705362083
1705362084
1705362085
1705362086 据上表青海荒地,总计约为一千五百九十二万九千亩,固因蒙、藏民族之不愿开垦,亦因交通不便,与水利未兴之关系。然交通则许多草地为天然汽车道,水利则青海居江河两大河流之上游,干流支流,遍地皆是,惟未加人工,经费困难耳。如能由中央补助经费,交通、水利、农垦,同时可并举矣。
1705362087
1705362088 十三日 回民生活 汉儿称呼
1705362089
1705362090 回教徒某君来,谈及回教徒生活习惯,分述如下:
1705362091
1705362092 (一)衣 按回教教规,凡信回教者,有一定服制。今虽比较自由,但普通多白布缠头或戴软布白帽,故俗有白帽回之称。
1705362093
1705362094 (二)食 回教极注意卫生,一切性质不良自死之物与猪类,皆所不食。牛羊亦须经教民宰杀始食。
1705362095
1705362096 (三)住 回民住宅清洁,严内外男女之防,室内不许有一切偶像。
1705362097
1705362098 (四)行 回教女子不许乘马,回教人所御之舟车,亦每有特别标志。
1705362099
1705362100 (五)礼拜 每日五时礼拜,拜必先作小净,并时必有大净。
1705362101
1705362102 (六)婚姻 回教教法,婚姻限于同教,女子不嫁异教男子,男子如娶异教女子,必使其放弃原教,来皈回教。
1705362103
1705362104 (七)称呼 回教徒见面,无论识与不识,每称“老表”,称汉人为“汉儿人”,闻系金元旧习,有轻侮意……
1705362105
1705362106 十四日 鸡后待上宾,麻疯染仇人
1705362107
1705362108 某君来谈,谓青海有一习惯甚奇,即宴客时,菜中如有整鸡,其鸡后(即鸡臀部)应归最尊之上宾,他客不得争食,如误食时,不特上宾不悦,即主人亦愤怒。循化某次某回民宴客,因鸡后为他客食去,心中愤恨,竟至仇斗,死若干人。又某次某客误食,主人竟掌其颊,亦趣闻也。又青海及甘肃拉卜楞一带,食手抓羊肉时,每少带羊尾不去毛,尾亦向客面,不知何意,并有将羊背专留为上宾携归者。
1705362109
1705362110 某君又谈贵德县某沟中有藏族居民,皆染麻疯病,初染时先脱眉毛,继面肿生疮,最后全身溃烂而死,至迟不过八年。故人罕至其地,而其地之人,从前每遇朔望来城中讨钱一次,每结队五六十人,习以为例,如非朔望,商人即拒其入城。近年因畏传染,即朔望亦禁止其来往矣。前有一人在其地经商,防范甚严,但终被传染,对其妻子立遗嘱,而失踪自杀矣。又一毡匠,在其地工作,亦被传染,遂在旷野居一茅屋中,由其子送食,三年而死。据云其地之鸡,每食病人唾痰而传染,人食其蛋,亦染此病,故近年禁止此地鸡蛋出外售卖。并谓此种病人,不可得罪,如有仇隙,彼即将病液密和食中,使被传染,故人人畏之。此病在世界尚未发明特效药品,惟有严格隔离之一法,行政当局,应特别注意设法也。
1705362111
[ 上一页 ]  [ :1.70536206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