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5362147e+09
1705362147
1705362148 关于同治时变乱问题,实因极小事而酿成大乱,并非汉回问题。据闻最初发生于陕西渭南属之某村中,该村半住汉民,半属回教徒,遇某次庙会,村首欲回教徒同样摊钱,回民以不信佛教,不愿摊钱,而庙会时有回民小儿去看戏,汉人无知者逐之,小儿归告父母,愤而至会场械斗,伤若干汉人,诉之县府,县府不问情由,只说回回反了,于是请求派兵杀害回民。白彦虎从而起事,宁夏马化龙应之,由陕而甘,攻河州,欲利用该处教民。河州人士起而自卫,与左宗棠军合作平乱,白彦虎遂逃至新疆。可知此事初由乡民无知,不明事理,继因官厅糊涂,不能慎重,于是由星火而燎原。即光绪二十一年之事变,初亦非回汉问题。据闻最初起于循化之撒拉回民,本为回教内部新旧之争,官兵不明情形,随意开往平乱,两派反联合而攻击官军,以至酿成大乱。就历次变乱观之,官厅均应负一半责任,惟只知读死经而不明事理之回教阿訇,亦应负一半责任。宁夏主席马少云氏,前在纪念周中讲演,谓少数念经之阿訇,将《可兰经》教理讲错,彼辈终身读经而不明其中真理,犹之从前文人,一生作八股文而不明事理,不知在穆罕默德时代为宗教战争时期,其一切敌对精神,乃对当时敌教而讲,不能用之以对中国同胞。如对战争之行为而用于平时,对敌教之反抗而用于对同胞,实大错误。一般阿訇,将战时的特殊行动,应用于一切,无怪生出许多毛病。又阿訇不让回教青年读中国文,外界知识无从吸收,于是随着错误的观念,而常有惨杀外教的思想云云。其语非常痛切,出之于回教领袖之口,尤为确当。
1705362149
1705362150 三日 青藏冲突 原因复杂
1705362151
1705362152 西北健儿之牺牲,回教将士之勇敢,对于巩固边防上亦曾表现。如民国二十一年在结古之抵御藏军,有足多者。时民国二十一年,因康藏冲突,三月二十三日西藏军官沙旺千布,率藏兵四千余,自西康侵入青海南部之囊谦及大小苏莽等地。青海省政府先派马驯为宣慰使,于六月七日至玉树,欲期和平解决,继由海南警备司令马步芳,派喇团长平福、马旅长騄先后率骑兵赴玉树。时驻玉之马司令彪,坚守结古,已两月余,与藏军战十余次。八月二十日喇部抵玉,先后激烈攻击,至八月二十七日,将囊谦、大小苏莽等地克复。旋因康、藏议和停战,青海亦与藏方议和,在巴达塘订青藏和约八项,藏方驻军应退青科寺、挡头寺以西云。
1705362153
1705362154 又藏军之犯玉树,固乘侵康之胜利,亦有其他原因,可分为远因与近因,述之如下:
1705362155
1705362156 甲 远因 玉树东部之拉布寺,为全境最大之一寺,西康所属香国录哇庄,原在拉布有牧畜之例,特定年纳川洋六十元与拉布寺。民国十七年拉布寺垦种香国录哇庄荒地十三块,香国录哇庄藉以不纳年税,双方随起交涉。是年七月,藏方出兵拉布寺(因香国录哇庄归藏管辖),经玉防团派员调解,藏兵退去。十八年春,拉布寺仍种地,并收香国录哇庄民三十户,六月间,昌都之沙旺千布率藏兵向拉布寺进逼,双方接触,藏兵死二名,拉布寺死八名,拉布寺以无援而败,不得已与藏兵议和,互订条约如下:(一)拉布寺击毙藏兵头目二名,偿命价银一千九百六十四两。(二)拉布寺纳退兵费一千三百五十两。(三)拉布寺轻启战端,罚银一千二百五十两。(四)拉布寺应由西藏管理,日后有事报知西藏,不得来往青海省城,倘敢违背,罚银二千五百两。以上数条,拉布寺一一承认,罚款如数交清,并退回香国录哇庄荒地及人民。惟拉布寺归西藏管理一条,未能实行云。
1705362157
1705362158 乙 近因 玉树境内黄教各寺院,自五世达赖时,派有堪布监督事务,玉树苏莽所属之朵旦寺,原奉旧教(即红教),后改奉黄教,数年前达赖亦派堪布来寺监督,朵旦寺恃堪布之势,日趋跋扈,寺僧乃系苏莽族子弟,但对本族民众,无恶不施,民众群起反抗,不与支差,朵旦寺无处泄恨,遂将寺之附近田禾抢收,年以为常。此田地原为旧教德赛台寺所有,故德赛台寺僧及苏莽民众屡向玉防司令呈诉,结果将田地判归德赛台寺僧,具结了案。朵旦寺堪布,乃以丧权失体,嗾使寺僧向达赖起诉,达赖批交昌都之沙旺千布查办,沙旺千布年轻气盛,毫无成见,因战胜西康之余威,骄横不可一世,遂率兵入玉树辖境,始则以保护朵旦寺为名,继则向玉防军防地进展,将囊谦、苏莽等地占领。玉防军以人数过少,乃集中兵力,在结古防守。藏方威胁将玉树二十五族由彼接管,同时调邓柯一带民兵西进,将结古附近之歇武族、拉布寺等处占据,幸赖玉防军士卒用命,及民众之协助,始能保持结古,逐出藏军。
1705362159
1705362160 四日 回字源于回纥 回族始自近代
1705362161
1705362162 关于回族问题,一般学者聚讼纷纷,莫衷一是。以历史上源流言,或谓为突厥回纥之裔,或谓为丁零匈奴之裔,或谓为回鹘、西羌、畏兀儿、大食回回、契丹、蒙古浩罕、波斯诸种族之裔。以分类言,或分为缠回(新疆)、汉回(甘肃),或分为东干、缠头、哈萨克、布鲁特、塔吉克,或分为甘回、汉缠回、哈萨克、布特者,著作家所述各异。又或谓为回族系由回教而成,于是回族回教之辩,亦极复杂,令人愈研究,愈不可解。
1705362163
1705362164 近姜国光君有《回族辩》,略谓“回族”一词,实不成立。据考回字名词之来源,由于回纥,回纥见于新旧《唐书》,惟《旧唐书》写“回”为“迴”。其见《北史》者作“韦纥”,《新唐书》谓又作“袁纥”,又作“乌护”,又作“乌纥”,为铁勒之一部,继突厥崛起于北方之部族。唐德宗时,其汗请易“回纥”为“回鹘”,言捷鸷犹鹘然,五代及宋,均称回鹘。至元乃有“畏兀儿”、“畏吾儿”、“委兀”、“委吾”、“外吾”诸名,今新疆之“维吾尔”,皆为一字对音。按“维吾尔”原字,实不应译为“回”字,查实均《元史译文考证》云:中国北方读回如辉,统核诸书,实应作“畏”作“委”,不当作“回”,其误由于《唐书》,至“纥”与“兀”“吾”,北方字音无大区别。可知回纥一词,译音即不妥,以致演成后来之无数错误。至“回回”一词,不知所始,《辽史·部族表》有“回回大食部”。《鞑靼千年史》谓“十三世纪中之黑契丹人,称撒麻耳干之王曰回回王”。以为由回鹘、畏兀变来。陈垣《回回教进中国考》,亦以回回由纥纥转来。可知“回回”一词,实由回纥、回鹘逐渐转变而来。回鹘有摩尼教时代之回鹘,与改从阿萨兰教之回鹘。阿萨兰即伊斯兰,为穆罕默德所创之教,唐高宗永徽二年以后(据陈垣考证),渐入中国,原信奉摩尼教之一部分回纥人,首先从之,五代以后,元明之际,回纥人几全改信该教,内地人亦多信奉。但因伊斯兰为阿拉伯字之译音,呼之不便,以其为回纥人所最先信奉,遂名为回回教。然回回教一名之初见,盖在元顺帝至正八年定州礼拜寺碑文,在此以前,独用回回之名,其意指其教,兼指信其教之人。《辽史》所称“回回大食部”,意即“信奉回回教之大食部”或“回回教徒之大食部”,因其时伊斯兰教已遍布大食境矣。故成吉思汗兴,即以回回名信奉伊斯兰教之回鹘人,而以不信其教之回鹘部为回鹘或畏兀儿,其意甚明。实则回鹘一词,盖以指信伊斯兰之人或其教而言,绝未混种族之意在内。《明史·天方传》:“天方又曰麦伽,回回教摩哈默德葬焉。”《默德传》云:“回回祖国”,凡此诸书之回回,非指其教,即指信其教之人,所谓“回回祖国”,即伊斯兰教所自出之国。今人不明其义,谓天方为回回祖国,并以世界上各地方之回教徒,皆由天方移殖而来,本以指其教,乃误而指其族矣。
1705362165
1705362166 “回回”之简称为“回”,清称新疆南部为“回部”(《圣武记》诸书),即谓信奉回教之部落。从此有“回子”“回城”“回堡”等种种名词,即凡关于回教徒之一切,皆冠一回字,盖用以为信回教与不信回教之区别,久之竟成为特殊之含义,凡关于“回”的一切,皆自成一系统。且满清在西北确曾用族教相混之名词,进行血腥之屠杀,非“回”与“回”间之仇恨,完全为由此造成。可知“回族”一词,造成甚晚,大约在明末清初。民国元年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如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统一。”继之而有“五族共和”,“五族一家”等语,“回”与汉满蒙藏各族并称矣。实则民元临时大总统宣言中所举之回,其意所指,当为新疆之维吾尔族,此可于孙总理民族主义中证之。民族主义中所谓“参杂的不过几百万蒙古人,百万满洲人,几百万西藏人,百几十万回教之突厥人。……”新疆维吾尔族,约一百九十万左右,可知其指维吾尔族(惟实非突厥人)。此“回”字既指回纥之后裔,后人有“族”与“教”之争,实未深加研究云云。
1705362167
1705362168 五日 青海藏族复杂 什足昂错开通
1705362169
1705362170 班禅西宁办事处处长李金钟君招饮,席间有刚咱千户及什足昂错(昂错系藏语官名),什足族属化隆县,其昂错曾至内地南京、上海、杭州、青岛等处,能汉语,甚开通。据云什足族共八百余户,三千余人,有小学校二,学生共百数十人,可知该昂错因曾游内地,对教育甚注重也。其土地亦肥沃,五谷均宜。刚咱族属湟源县,其千户亦略能汉语。据云该族七八百户,无学校,余十年前祭海时曾一见之,彼尚能记忆也。青海藏族甚复杂,除玉树二十五族外,据某君调查所得保安十二族及果洛九族之户口,及保安十二族各领袖姓名,列表如下[1]2:
1705362171
1705362172
1705362173
1705362174
1705362175
1705362176
1705362177
1705362178
1705362179
1705362180
1705362181 六日 西宁商业逊凉州 东北事变害青海
1705362182
1705362183 本日崔首席钟英约宴,有商会会长及德盛魁号经理在座。席间谈及西宁商务情形如下:
1705362184
1705362185 西宁城内大小商号约四五百家,共计资本不过三十余万元,较凉州(武威)尚不如,凉州一商家资本即有二三十万元者。本市商业前数年均赔钱,去年较佳,但仅不折本耳。兰州、凉州之商业,去年皆大赚钱,西宁则仅能维持现状,不及兰、凉远甚也。又青海各商号,年来倒闭者甚多,其原因:一因民国十八年时拨银之风甚盛,其时尚以银两计,各商号互拨或转拨,多恐无效,竞换银元,以前每元值银七钱二分,此时涨至二两四钱,吃亏甚巨。二因“九·一八”东北事变后,青海羊毛不能运至天津出口,毛商多赔累。三因民国二十四年青海纸币跌价,每元仅值二角,商号多因之不支。四因义源祥商号各种货物皆售,等于上海之三大公司,独占一切,其他商号,不能竞争,因之无法维持云云。
1705362186
1705362187 七日 回教习俗多合理 回妇面罩为唐风
1705362188
1705362189 回教某君来访,谈及《可兰经》所载,与回教教规所定,颇多合理,且切人生,与其他宗教偏重哲学方面者不同,录之如下:
1705362190
1705362191 (一)回教重布施,规定一人每年之收入,除自用外,有余者须提出一部,布施他人,并规定每银十四两提出二钱五分,每食粮一斗提出一升,每年数日,散给贫民。
1705362192
1705362193 (二)许经商不许放债,因经商有赚有赔,而放债只生利不亏本,不合理也。高利贷当然更所禁止,今日之甘、青回教徒,多未能奉行。
1705362194
1705362195 (三)不许欠他人债,欠者须节衣缩食,如欠债而富食美衣,为教所禁止。故回民多能刻苦自谋生活,无累债,亦无乞食者。
1705362196
[ 上一页 ]  [ :1.70536214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