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362197
(四)不重厚葬重布施,回教教规,人死后净身以白布缠之,用公棺(活底至墓后抽底而尸下),不用衣衾棺槨,但依家产之多寡布施数日,使实惠及于社会,不至埋藏地下。且有定数,亦不至为虚名而荡家产,较之儒教之重厚葬,其流弊至倾家财以厚其衣衾棺槨而埋藏地下,甚至用种种宝物殉葬永埋地下,无益于社会者为合理。即佛教注重尸塔,高僧喇嘛死后,用金银珠玉镶嵌宝塔,价值无数,或诵经点灯糜费巨款,于社会平民无益者,亦不如回教葬法之合理。
1705362198
1705362199
又回教妇女尚用面罩,余觉系古代轻视妇女之遗风,现在不大合理。但某君谓此风非由于教义之轻视妇女,据传系唐平定安禄山乱时,有回教徒兵士三百人参战有功,皇帝以妇女三百人赐配之,但老幼美丑不一,乃令各戴面罩,任配之,后遂以为风,不知确否。又谓回民无姓,李、马、虎等姓皆唐时所赐,亦未知然否。
1705362200
1705362201
八日 隍庙道士诵经 西宁先哲有祠
1705362202
1705362203
本日拟赴湟源未行,西宁道士在城隍庙为阵亡将士诵经,余往观之。大门内设酆都城,前立一高竿,上悬布制之女头蛇身物,不知何意。左右有讲《圣谕广训》及宣讲“拾遗”者,此种社会教育,系前清的专制愚民政策,至现在尚未变更,可知边地之社会文化矣。正殿满悬彩画神像,并书许多神位,数道士道衣、道冠诵经其中。殿后及左右廊有老翁、老妇数人,跪地诵经,宛如唱歌,手并摇铃,音调合拍,颇为悦耳。城内妇女来游观者甚众。
1705362204
1705362205
最后一院,左右为先哲祠,内祀清季曾任西宁文武官职之牌位,录其要者如下:
1705362206
1705362207
钦差大臣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升任新疆巡抚前西宁兵备道世袭一等男爵谦襄劝刘锦棠字毅斋神位。
1705362208
1705362209
钦命头品顶戴尚书衔督甘肃军务节制前敌各军提督甘肃全省军门云旗尉世职阿尔抗阿巴图鲁军功加六级董福祥神位。
1705362210
1705362211
钦命头品顶戴镇守甘肃西宁等处地方统辖汉土番回挂印总镇都督府统领镇西马步全军升任陕西全省提督军门砂博德恩巴图鲁加六级邓增神位。
1705362212
1705362213
西宁青海办事大臣升任察哈尔都统奎顺长生禄位。
1705362214
1705362215
西宁兵备道署理西宁办事大臣联奎长生禄位。
1705362216
1705362217
此外有数十牌位,不可胜计。内满人居大半,长生禄位至现在,亦奇矣。
1705362218
1705362219
晚各友来谈,留居数月之西宁,即日告别,且将登千里不见人烟之长途,不免依依。但送佛年余,未出内地,且由西安而兰州而西宁,皆余旧游之地,殊乏兴味,从此入边地生活,旅行新地,反觉兴趣浓厚,急欲首途也。
1705362220
1705362221
[1]表中统计疑有误。——编者注。
1705362222
1705362223
1705362224
1705362225
1705362227
甘青藏边区考察记 六 由西宁至玉树
1705362228
1705362229
九日 别西宁杨柳成行 经湟源政教一斑
1705362230
1705362231
早七时就道,离西宁,杨厅长子高、崔首席钟英等,乘车远送至郊外。宁湟途中,夹道绿杨成行,水渠纵横,足征水利之盛。麦田中许多妇女在炎日下除草,头戴大圆帽如伞,直径约三尺,中为竹编,外缝白布,上或以蓝布为花,美观亦奇观。途中村庄甚密,经镇海堡,有高级小学校,十年前余任甘教育厅长视察西宁教育时,曾至其中,现附高初级农业职校,此一带为青海农业区域也。未几至札马隆,系藏语红山沟之意,由此入山峡,杨柳成林,山上绿草满铺,羊群时见,大似夏河流域,仍为两山之间夹一水(湟河)也。
1705362232
1705362233
下午五时抵湟源县,仍寓十年前所寓之教育会中。马县长系余十年前在甘教厅任内时所委之教育局长,即在城外林中架帐房设宴,藏俗也。藏俗多于夏日在林中娱乐,以饮以食,且歌且舞,名之曰逛柳林。湟源即前噶尔丹,原为藏民聚居来往之所,故多藏俗。每年五六月城内饭铺即移南门外河滩柳林中,每日下午男女结队往游,饮食歌舞,一如藏俗。一般人宴客,亦多于其地,故马县长特架帐房数座,设宴此地也。是日途中热甚,余衣袷衣,林中忽雨,且天晚,又寒不可支矣。
1705362234
1705362235
余未至湟源前,史秘书觉民先往数日,即令调查政教经济情形,本晚湟源学商各界闻余至,皆来访,半为十年前旧识,谈各方情形甚详,并由马县长供给各材料,分志如下:
1705362236
1705362237
一、沿革 湟源在周秦时为西羌地,汉王莽时置西海郡。隋大业三年于青海南置海河源,或于青海置南海、河源等郡。唐黑齿常之曾于河湟开屯田五千余顷,肃宗宝应时陷于吐蕃,五代宋元为唃厮啰所据。明正德四年蒙番亦不剌等南侵,遂据青海游牧,番人多远徙。明末商贾渐集,就水土之便筑成村落。清雍正元年罗卜藏丹津犯郡,属讨平之,五年筑丹噶城,九年移高台主簿驻之,道光九年改主簿为同知,民国二年改湟源县。
1705362238
1705362239
二、疆界 湟源四界,东接西宁至黄草湾为界,西至马鸡岭与都兰为界,南至日月山与共和县分界,北至河拉大山与西宁分界,东西长约九十里,南北宽约一百一十五里。
1705362240
1705362241
三、人口 据县府调查,全县人口计五千三百一十户,男一万七千二百二十四人,女一万一千四百九十六人,共计二万八千七百四十人。内汉人一万四千三百七十人,藏民八千六百二十二人,回民五千七百四十八人。
1705362242
1705362243
四、山川 县境居群山中,西北接祁连余脉,东南控积石支流。其山之著者:(一)日月山,在西南距城八十五里,高三千四百公尺。(二)拉拉达坂山,在县西五十里,高六千三百七十公尺,终年积雪,俗称雪山。(三)翠山,在县南四十里,高六千五百四十公尺,即八景中所谓南屏积雪。(四)鄂博山,在东南五里许,高三千三百公尺。(五)八宝山,又名无极山,在城东里许,高二千九百三十三公尺。山腹有文昌宫,魁星楼,无量佛宫,三义庙等。每年七八月间庙会,内外设饭馆酒肆,游人甚多,即八景中所谓北极梯云,因五峰如北极。(六)河极大山,在县北十余里,高三千一百公尺。
1705362244
1705362245
至湟源河流:(一)湟水,发源于东西二处,在县城南会合,药水河由西南注之,过响河尔塘出峡,入西宁境。(二)拉拉河,发源于日月山,东北流至李大庄入湟水。(三)药水,发源于县西南噶尔藏岭三源至察罕素卡河而东北流,至城南入湟水。
1705362246
[
上一页 ]
[ :1.70536219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