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5362236e+09
1705362236
1705362237 一、沿革 湟源在周秦时为西羌地,汉王莽时置西海郡。隋大业三年于青海南置海河源,或于青海置南海、河源等郡。唐黑齿常之曾于河湟开屯田五千余顷,肃宗宝应时陷于吐蕃,五代宋元为唃厮啰所据。明正德四年蒙番亦不剌等南侵,遂据青海游牧,番人多远徙。明末商贾渐集,就水土之便筑成村落。清雍正元年罗卜藏丹津犯郡,属讨平之,五年筑丹噶城,九年移高台主簿驻之,道光九年改主簿为同知,民国二年改湟源县。
1705362238
1705362239 二、疆界 湟源四界,东接西宁至黄草湾为界,西至马鸡岭与都兰为界,南至日月山与共和县分界,北至河拉大山与西宁分界,东西长约九十里,南北宽约一百一十五里。
1705362240
1705362241 三、人口 据县府调查,全县人口计五千三百一十户,男一万七千二百二十四人,女一万一千四百九十六人,共计二万八千七百四十人。内汉人一万四千三百七十人,藏民八千六百二十二人,回民五千七百四十八人。
1705362242
1705362243 四、山川 县境居群山中,西北接祁连余脉,东南控积石支流。其山之著者:(一)日月山,在西南距城八十五里,高三千四百公尺。(二)拉拉达坂山,在县西五十里,高六千三百七十公尺,终年积雪,俗称雪山。(三)翠山,在县南四十里,高六千五百四十公尺,即八景中所谓南屏积雪。(四)鄂博山,在东南五里许,高三千三百公尺。(五)八宝山,又名无极山,在城东里许,高二千九百三十三公尺。山腹有文昌宫,魁星楼,无量佛宫,三义庙等。每年七八月间庙会,内外设饭馆酒肆,游人甚多,即八景中所谓北极梯云,因五峰如北极。(六)河极大山,在县北十余里,高三千一百公尺。
1705362244
1705362245 至湟源河流:(一)湟水,发源于东西二处,在县城南会合,药水河由西南注之,过响河尔塘出峡,入西宁境。(二)拉拉河,发源于日月山,东北流至李大庄入湟水。(三)药水,发源于县西南噶尔藏岭三源至察罕素卡河而东北流,至城南入湟水。
1705362246
1705362247 湟源欲购买水电机,先测量本市北郊外湟水,据水电工程师唐仁杰君测量,计水位之高,每英里为三丈五尺,可在一处架设二十五座水磨,每分钟为九千五百六十九方英尺。
1705362248
1705362249 五、古迹 湟源古迹:(一)三角城,在城西北四十里,有石虎、砖瓦等片,民二十三年出土之瓦当,上有“西海安定元兴元年瓦当”十字,识者谓为西汉时物。(二)西海郡,在临羌县西一百二十里,王莽遣使讽卑禾羌献北海,允谷盐池,置西海郡,治龙夷城。(三)唐公主佛堂,在县西北四十里,俗称柏林嘴,土人曾掘出铜钱,上有开元年号。
1705362250
1705362251 六、政治 湟源县署分三科,经费每月二百九十元。第三科长兼教育科长,教育科经费由教育会教育基金项下支出,全年六百七十五元。行政警察队长一人,士兵二十七人,原有经费二千七百元,由四乡人民及商号分摊,因历任县长饱入私囊,任其藉词讼向乡民需索,去岁省政府总解省矣。
1705362252
1705362253 七、田赋 湟源田赋款项,据马县长所开者如下:
1705362254
1705362255 番贡正粮四百九十石一斗二升三合,新垦正粮八百五十九石九斗,除寺主四成、东科寺津贴粮外,公家收二百七十五石九斗四升。番贡斛面土验科八十三石三斗二升一合,新垦斛面土验科二十六石四斗九升。番贡百五师(即马步芳师)经费粮二十四石五斗五升,新垦百五师经费粮十三石七斗九升七合。番贡、新垦每亩仓石附加警察费洋一角三分四厘二毫,附收法院经费洋三角八厘六毫。
1705362256
1705362257 八、税务 湟源有出入山税局及盐务局,情形如次:
1705362258
1705362259 湟源出入山税局,为青海省四大税局(西宁、鲁沙尔……)之一,据调查如下:
1705362260
1705362261 (甲)入口
1705362262
1705362263
1705362264
1705362265
1705362266
1705362267
1705362268
1705362269 (乙)出口
1705362270
1705362271
1705362272
1705362273
1705362274 湟源盐务局,系财政部西北盐务收税总局分局之一,所属有大通、察卡、上五庄、西宁、鲁沙尔等五支局。该局经费分局及缉私队二处,每月经费二千三百元,缉私队一千七百元。该局所有青盐完全为察卡所产。
1705362275
1705362276 察卡在都兰县境内,盐池面积东西长约一百八十余里,南北宽约八十余里,周围二百余里,四周系盐质之泥滩,自锡拉库特尔山之莫拍河,与布拉池,察汗察罕,乌苏河,汇为此池。此盐池原归霍硕特西前旗青海王、霍硕特西后旗柯柯王,及霍硕特北左末旗察卡王三人管辖。取盐之道,分三路,在西北者属青海王,东北者属察卡王,西南者属柯柯王。往者由贫苦蒙民向各该王领照挖盐,照票运往湟源、西宁一带售卖,易换布、粮,现由公家设局督运,挖盐仍系蒙民就地张幕,挖时以铁勺捞取。盐系天然生成,挖后一经天雨,即可复平。每日运盐之驮牛以千计,购盐者到盐池时由督运局代雇蒙民挠盐,每驮工价三角,全年可产盐约二百四十万担。
1705362277
1705362278 青盐价格,随各种税捐为标准,每担正税四元二角,整理税二角,成规费三角,建设捐五角,粮价(即脚价)五元,合之即每担之售价。蒙、藏民运盐至湟源盐局,即以青稞与之交换,每青稞一斗,换盐一斗。又盐局虽归中央,每年补助青省府五万元,又军用盐二万斤。
1705362279
1705362280 九、教育 湟源县立完全小学二,一为中山大街小学校,一为东中沙小学校,附民众学校。又县立女子小学一处,附幼稚生一班。西关初级小学一处。至各校全年经费,中山街小学,一千六百元,东中沙小学一千五百四十一元,女子小学一千六百八十三元,幼稚班二十六年开办,经常、临时费共六百七十元,均为教育基金保管委员会按月开支。此外乡村初级小学校,计四十三处,经费就地征收,即教员薪俸每年秋后按地收粮。每员多者三石,少者二石,或一石五斗,届时由教员携袋与斗,由学董领导,沿户催收。
1705362281
1705362282 又社会教育,一为图书馆,内附阅报室,有天津、北平、青海各日报。一为民众教育馆,今春马县长筹设(仿兰州,余在甘教厅时,彼任县教育局长)。有陈列室三,悬动、矿物及历代名人挂图,并新生活运动图,及女学生手工刺绣等成绩。又有运动场及秋千等器械。一为县立两级完全小学之附设民众学校,约有小学生二百七十余名,课本系商务、中华最近出版者。
1705362283
1705362284 据地方调查,湟源受过小学教育者,男约一千三百余人,女约百余人,受过中等教育者男约四十四人,受过大学教育者男四人。
1705362285
[ 上一页 ]  [ :1.70536223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