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5362286e+09
1705362286 十、农业(附土地及农民苦状) 湟源全县水地二万零二百一十三亩,旱地五万三千五百零八亩,荒地一万五千九百余亩。上等水田每亩价约六七十元,中等水田五六十元,下等水田三四十元。旱地最高每亩约二十余元,最低约六七元。山地最高十余元,最低三四元。荒地多在东科尔寺、札藏寺、三角城等处。此种荒地,多由富者占领,待价而沽,一转手间,获利无算。且将自己熟地应负担之田赋,分配于购买者,因之发生有地无粮,或粮多地少等弊。又以水旱灾及苛捐杂税,人民无法谋生,及将己地转售他人,而买者又乘机勒索买地不买粮,而卖者只得忍受,于是又发生有粮无地之弊。
1705362287
1705362288 又湟源大地主约五六家,每家多至数百石或百余石地(每石约合内地二十五亩),自耕农一千四百余户,自耕农兼佃农一千五百余户,佃农一千余户。
1705362289
1705362290 佃农向地主租地,以五斗地为最普通,租后地主或以耕牛、粮食、金钱及农具等接济,每斗地最高年租为一斗五升,最低八升,每年十月为交租期。
1705362291
1705362292 湟源贫农最多,每年二三月间,衣食缺乏,向富户或商号借贷,如布一匹值三元者作价六元,麦子值二十元者作价三十元,俟八九月间麦收后归还,因无金钱,仍以麦、豆付还。此时麦豆价廉,每石约十五元,即借一石还二石,如歉收不能归还时,另写借约,将水旱田作抵,利息普通为四分,期至次年八九月为止。如再无力归还,即照约管地,或抵补现金若干,将地收买。此种高利贷为法所不许,乡农所不知也,以习惯相沿,视为当然。
1705362293
1705362294 湟源农产物,以青稞、燕麦为大宗,小麦、山芋、豆、菜子等次之。兹将二十五年全年之产量及价值,列表如下:
1705362295
1705362296
1705362297
1705362298
1705362299
1705362300
1705362301
1705362302 又湟源沃地,十分之三以上为各寺院所占,耕者多系佃户,租额约为十分之六。县属东科寺,曹家喇嘛应纳田赋营买粮等悉令租户负担,其地各寺院所用柴草等,亦由租户供给,因之农民终岁所得,除剥削外,只足八九月之用,每年负债累累。
1705362303
1705362304 城内商号,因放债关系,十之八九均有田地,转租贫农,正粮由地主缴纳,一切摊派,由佃户负担,而粮食则平分。
1705362305
1705362306 十一、畜牧(附兽疫) 湟源除农业外,畜牧业亦盛,兹询查所得产额如下:
1705362307
1705362308 马六千三百匹,骡及驴一万二千五百头,牛一万八千七百头,羊一万五千二百只,骆驼三百头。惟连年瘟疫,损失甚巨。据西北防疫处调查,牛病为牛疫、传染性肋膜、肺炎、口蹄疫及炭疽等,羊之疫病为炭疽、羊痘、口蹄疫、内寄生虫、疥癣、喉肿及头肿等,马之疫病为炭疽、鼻疽及疥癣。
1705362309
1705362310 十二、工业 湟源工业,以皮毛业为主要。操皮业者二十余家,系由生皮制为熟皮,计野生皮年出四千余张,老羊皮八万余张,白、黑羔皮六万余张,狗皮千余张,牛皮两千五百余张。牛皮熟后,又多制成皮靴,售于蒙、藏民。操毛业者,毛毡年出三百余条,毛布口袋年出一千余条。野生皮为熊、狐、猞猁、豹、狼等皮,行销内地平、津等处。
1705362311
1705362312 十三、商业 湟源商务,因毛皮关系,前甚繁盛,自十八年马仲英攻陷,商店多被烧毁,兼以数年来毛皮滞销,青海钞票跌落,倒闭甚多,及二十四年皮毛价涨,销路畅旺,始见转机。全县商号,资本在十万元以上者,为忠兴昌、世诚、当德兴等,五万元以上者为日升盛、复兴盛等数家,一万元以上者,为三兴合、三兴盛、德义成等数家。由内地输入货物,以布匹、绸缎、麻线、红白糖、磁器、茶叶、电料、纸烟等为最多,由西藏及玉树输入者,为氆氇、藏青果、藏枣、藏羔皮毛、鹿茸、麝香等等。又洋商之业皮毛者,有美最时、瓦利庆、振西、乾源、普纶等,总行均设在天津,其买办常川驻西宁,于每岁二三月(春毛时期)与七八月(秋毛时期)来湟源收买,获利甚巨。
1705362313
1705362314 十四、矿业 湟源矿业,未经调查,据闻第四区茶石浪地方有炭矿一处,面积约八方里,前由商民鲍永忠呈请开采,以矿深不易采中止。又第二区小寺地方有玉矿,面积约三十余方丈,已由人民开采,可制手镯、酒杯等物。又第四区响河地方,有铅矿一处,尚未开采,面积不详。
1705362315
1705362316 十五、气候 湟源气候,夏季温度最高为华氏七十度,冬季最低为摄氏零下二十度。雨量春夏季少,秋季则阴雨连绵,全年雨量二十吋左右。风向二月至七月以东南风为多,八月至次年二月西北及东北风最多,且风力甚猛,结冰期在阴历八月中旬,至次年三月解冻。
1705362317
1705362318 十日 离湟源大雨滂沱 宿药水双溪绕流
1705362319
1705362320 下午一时,离湟源,大雨滂沱,因届雨季,无日无雨,不便因之而改期也。途中人烟较多,向西南行,五里经蒙古道,村居民数十家,十五里又一村,客店数家。由此入峡(药水峡即湟水峡),石岩壁立,上刻字甚多,如光绪乙酉之“开山通道”四字,道光十年之“水气山喉”四字,民国八年之“海藏通衢”四字。所谓海藏通衢者,即由青海入西藏之大道,余等自不得不由也。沿右山麓,清流在左,其声潺潺,两山对峙,草色青青,间有树木,山青水绿,杨柳依依,其形势风景,全似由土门关至拉卜楞之途中,与甘肃道中牛山濯濯者大异。农田亦就山凹水滨,依稀不断,较十年前进步多矣。
1705362321
1705362322 三十五里抵药水乡,山势至此忽开朗,田畴密布,居民数十户,余等即野宿于离乡半里之草滩中,插帐而居,开始帐幕生活。宿地双溪绕流合抱,草滩如三角洲,其水为湟河之支流,村傍药水,故名药水乡。有水磨,农产为青稞、大豆、油菜、燕麦等数种。
1705362323
1705362324 十一日 开始帐幕生活 回忆蒙古风味
1705362325
1705362326 因昨日仓卒就道,二百余头骡马,须加整理,故本日未行。其地居民有藏族三十余户,俱汉化不通藏语矣。农牧业兼营,清晨有来帐前售牛乳者,先后数起,每壶国币四角,鸡每只价亦四角,来送柴草,与以重值,各欢喜而去。
1705362327
1705362328 其地有小学校,学生三十余人,教员一人,皆汉人。据云三四站外有温泉,七八站外亦有温泉,水甚热,或即药水,此为命名之由来。
1705362329
1705362330 昨晚一律帐房,大小帐房二十余座,余与赵专使、高参军每人一帐,专使之帐且有门窗,另有顶棚,完全如屋。其他各职员每四人或五人一帐,勤务、马夫十人一帐,本日详细分组。骡马放山坡,自由食草。睹此情况,不禁忆及蒙古风味。惟此次准备充分,人马浩荡,不似十年前赴外蒙古时之寂凉苦况矣。
1705362331
1705362332 十二日 温泉冬日始浴 吕庙夏季可游
1705362333
1705362334 本日仍未行,宿地距东科尔寺十五里,此寺因系清季每年祭海后会宴各王公千户之所,颇有名,余十六年代表祭海时,曾宿其中。同人吴抱平、庄学本等驰马往游,归时谓途中三里处有一温泉,惟系冬温夏凉,现在水冷,未能一浴为憾。又谓途经山凹中,闻有煤矿,数年前曾开采,因不旺,已中止矣。
1705362335
[ 上一页 ]  [ :1.70536228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