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366061
1705366062
索班驻扎后,车师前国和鄯善都来投诚。这件事引起了匈奴的警惕,于是派兵联合车师后国将索班军队攻没,赶走了车师前王。鄯善王急忙向敦煌太守求救,曹宗向朝廷请求派兵五千人进攻匈奴。
1705366063
1705366064
这件事传到了朝堂上,当时掌权的邓太后召集群臣讨论,公卿们大部分都认为国库无法应付西域的军费,应该将玉门关关闭,与西域断绝联系。
1705366065
1705366066
班勇却主张必须进行前置防守,才能避免匈奴的破坏,只要派人前去实行羁縻政策,也就是召集亲汉的当地人加以武装,汉朝不用出多少人力和物力就能起到防守作用,这样的做法花费最小,却可以减少大量的边境损失。
1705366067
1705366068
邓太后最终采取了折中的做法,给了敦煌郡三百人,设置了一个西域副校尉的职务。但是,西域副校尉驻扎的地点不是在西域,而是在敦煌。这样,实际上起不到防守作用,之后匈奴的破坏也印证了班勇的判断,汉朝的西境遭受了较大的损失。
1705366069
1705366070
公元123年,朝廷重新采取进攻姿态,班勇立刻得到了施展才华的机会,他担任西域长史,率领五百人出屯柳中。
1705366071
1705366072
第二年正月,他到楼兰取得鄯善王的归附,再从楼兰经过西域老北道(孔雀河道)到达龟兹一带,龟兹王率领姑墨、温宿投降。到这时,汉朝的势力就从东面和西面同时夹住了位于吐鲁番盆地的车师。班勇发兵万余骑攻击占据了车师前国的匈奴军队,赶走了匈奴,收复车师前国五千余人,打通了北道。
1705366073
1705366074
公元125年(延光四年),班勇发敦煌、张掖、酒泉兵马六千骑,加上鄯善、疏勒、车师前国的兵马,向车师后国进攻,将其击败。这次胜利获得了八千名俘虏,加上五万多马匹。班勇将车师后王和匈奴使节押往索班战死的地方斩首,算是报了仇。
1705366075
1705366076
第二年(永建元年)吐鲁番盆地内外的车师六国全部平定。当年冬天,班勇和诸国兵马出击匈奴呼衍王,除呼衍王逃走之外,他的部下两万余人全部投降。北单于率军亲自来攻,也被班勇击退。
1705366077
1705366078
到这时,北道上近处,不肯降服的只有焉耆这一个国家了。
1705366079
1705366080
第二年,班勇请求出兵进攻焉耆。除班勇之外,敦煌太守张朗也派了三千兵马,班勇走南道(实际上是西域老北道孔雀河道),张朗走北道(哈密吐鲁番道)。但这次立功的却是张朗:由于他曾经犯过罪,是戴罪之身,要想逃脱惩罚只有立功一条路。为了立功,张朗虽然与班勇约定了时间,却故意提前发动了进攻,拿下了焉耆。
1705366081
1705366082
由于是张朗攻下的焉耆,他可以逃脱前罪的惩罚。但守时的班勇却吃了亏,被认为没有按时到达约定地点发动进攻,于是被免了官并投入监狱;虽然他后来被赦免,但不久后就在家中去世了。
1705366083
1705366084
班勇离职时,西域的局面已经打开,随着鄯善、车师、龟兹、焉耆等大国投降汉朝,在更西面的于阗、疏勒、莎车等也纷纷上表,表示效忠。而西面更远处的乌孙、大宛等地则无法恢复了。
1705366085
1705366086
公元131年(永建六年),东汉政府再次在伊吾屯田,这也标志着东汉最后一次开通西域的活动达到了高峰。
1705366087
1705366088
但接下来,随着国内政治的衰落,东汉政府再也没有力量制衡西域。与此同时,匈奴也衰落了,于是西域再次陷入了各自为政的状态。
1705366089
1705366090
到了公元152年(元嘉二年),于阗反叛,杀掉了西域长史王敬。公元153年(永兴元年),车师反叛,将伊吾屯田处攻没。到这时,东汉王朝再也没有力量控制西域,它在西域的影响力就这样瓦解了。[96]
1705366091
1705366093
扩大的视野
1705366094
1705366095
东汉王朝虽然是一个地域性的国家,其统治疆域在西方没有超出过现代中国的边界,但是,比起西汉来,东汉对于西方的地理认知却更加明晰。也就是说,他们虽然没有统治到大宛以外的地区,但对于这些地区的地理却有了一定了解。西汉王朝以军事为主,皇帝动不动就派出大军前往征服,但在出兵过程中,对目标的地理信息却知之甚少。东汉则以外交战代替了大规模的战争,对于情报的要求反而更高,而班超等人对西域的经营也带来了大量的情报并汇聚成册,成了人们了解西方世界的蓝本。[97]
1705366096
1705366097
在东汉时期,西方是由两大帝国控制的。
1705366098
1705366099
在近处,一个叫贵霜帝国的巨型国家已经形成。
1705366100
1705366101
所谓贵霜帝国,是从原来大月氏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大月氏来自中国境内,后来迁徙到那片叫吐火罗(大夏)的地方安顿下来。但是,在他们到达时,吐火罗地区并非空无一人。
1705366102
1705366103
事实上,在大月氏到达之前,另一支到过中国的族群——吐火罗人也刚刚迁徙到这里。吐火罗人后来又和塞人混合在一起。
1705366104
1705366105
关于吐火罗人和塞人的关系依然众说纷纭。一般认为,塞人和吐火罗人都属于印欧人种,而塞人先于吐火罗人在伊犁河谷游牧,而吐火罗人则曾经在中国新疆地区活动,后来一部分吐火罗人继续留在今天中国境内,形成了小国婼羌,他的首领被汉朝人称为“去胡来”[98]。还有一部分分布在丝路北道上,比如根据现代人分析,龟兹语就是吐火罗语的一个分支,表明龟兹也与吐火罗有着密切的联系。另外一部分吐火罗人来到了中亚伊犁河、楚河河谷,将塞人赶到了南方阿富汗北部的阿姆河岸,这里被称为巴克特里亚。而吐火罗人又被月氏人从伊犁河赶走,也向南来到了阿姆河岸的巴克特里亚,逼迫塞人再次南迁到克什米尔地区(罽宾)。巴克特里亚由此变成了吐火罗地区。最后,月氏人又被乌孙人赶走,也来到了吐火罗,将吐火罗人征服。
1705366106
1705366107
而还有人认为,其实吐火罗人就是塞人的一支。[99]吐火罗人迁往伊犁河谷时,与他们在一起的还有许多同族属的部落,有名字的包括了Asii、Gasiani[100]、Sacarauli等,其中Gasiani就是“贵霜”。由于其中的吐火罗部落可能人口最多,我们可以将他们都称为吐火罗人。
1705366108
1705366109
不管吐火罗人属不属于塞人的一支,当吐火罗人到达巴克特里亚(后来的吐火罗地区)时,这里已经存在着一个希腊化的国家即巴克特里亚王国,这个王国是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留下的最后成果,它也是一个复合体,王族是希腊人的后裔,而下层民众却是当地人。吐火罗人的到来灭亡了这个希腊化国家,重新建立了上层统治。
1705366110
[
上一页 ]
[ :1.705366061e+09 ]
[
下一页 ]